最爱芝麻酱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7682.html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浏阳人是从哪里来的? “朱元璋血洗浏阳”的传说是真是假?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迁入浏阳? 3月17日《浏阳日报》“走读浏阳”深度解读浏阳人从哪里来东汉建安十四年(年)孙权分拆临湘(今长沙)东部之地,置地“刘阳”县;东晋义熙年间(约年),“刘阳”的“刘”字加水字旁为“浏阳”;隋大业三年(年)并入长沙县……年,浏阳撤县建市;年,浏阳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为“千年古县”。而今,这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余万浏阳人。在十里不同音的浏阳,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多处从不同地方移民“迁浏”事件。那么,浏阳人是从哪里来的?近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浏阳移民史研究》一书,从地理空间上给了一个答案——作者谢建国从年开始着手收集有关资料,列出个族群始迁祖的信息样本,再将这些样本按迁徙时间、迁出地点、迁入地点进行综合考证,真正意义上回答了“浏阳人从哪里来”。个浏阳始迁祖信息 成为一手资料 在古代,浏阳的地理条件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偏居一隅。约公元前年前,浏阳古代为三苗之国,后为夏所灭。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征服了浏阳,楚人成为浏阳居民的主体,在历史书上这一事件被称为“百越归楚”。三国时期,浏阳置县,这块湘东之地被封给了王公贵族。直至晋代,浏阳开始有了家族迁徙的记录。 翻开每一段历史,一个个曾经的瞬间闪耀于历史星空,如烟花般散落。而处于历史中的那些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将记忆延续至今。 为什么要做浏阳移民史这个课题的研究?工科出身的谢建国表示,历史研究是一件有趣之事。而系统地研究“浏阳族群源流”,却是想为“浏阳人从哪里来”这个历史课题交一份属于自己的答案—— 年,在政协工作的谢建国和同事一起承担了“传统古村落保护”的协商课题调研。行走山间地头,拜访耆老故旧,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浏阳作为千年古县,那么多不同口音的浏阳人来源于何处? 谢建国 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表明,大约20万年前浏阳就有了人类活动,多年前浏阳就设县。但作为千年古县,浏阳却鲜有传承千年的家族。浏阳的原住民去哪里了?浏阳的现住民从哪里来?族群变迁的原因和时代背景是什么?再追问起来,这些问题从来没有人专门考究过。 “听得最多的版本就是‘朱元璋血洗浏阳’的传说,另外还有‘江西填湖广’之说。”对于浏阳人将江西人称为“老表”一说,谢建国较了真:“至少关于‘朱元璋血洗浏阳’一事,任何正史和专著中都没有记载。这样重要的历史不可能是史籍与专家集体疏忽,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一事件并不存在。因此,觉得非常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证。 年,谢建国开始正式搜集资料并进行查证。第一步是查阅族谱,主要摘取族谱中迁浏始祖的信息,如姓名、迁徙时间、迁出地点、迁入地点、始迁祖的人物传记、行述以及族谱序言中记载的相关内容。 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调查及翻阅《湖南氏族源流》一书,共得到了个浏阳始迁祖的信息。这个梳理的过程,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移民产生不仅是浏阳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和当时的国情紧密相连,特别是迁出地的情况。”谢建国在搜集完原始资料后,第二步则是考证移民产生的社会背景,将上述个始迁祖按时间顺序列表,然后查证各个历史时期移民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 除了浏阳的历代县志和乡土志外,谢建国购买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移民史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大概查阅了一百多部参考文献,搞清楚了各个历史时期移民产生的原因和时代背景。最后,再花大力气查证古今地名并进行对照。” 大规模迁浏自唐末开始 至清嘉庆基本停止 “唐中和末,黄巢灭,其从子(侄儿)浩拥众七千寇江湖间,号浪荡军,天复初,掠陷浏阳。”在同治版的《浏阳县治》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兵事:唐末的黄巢部队残余力量掠陷浏阳,浏阳的原住民第一次遭受到了毁灭性的重创。 “欧阳修所著的《新唐书·黄巢传》中,不仅记录了黄巢从子浩带领七千亡命之徒进入浏阳之事,而且以‘杀掠甚重’来描述这支军队的凶残。数月之后,浏阳遭受浩劫,几乎人烟断绝。”翻阅重重史籍,谢建国惊讶地发现,历史上不起眼的五代马楚小朝廷却是对湖南人口氏族有重要影响的一段历史—— 在战乱之中,一位叫马殷的木匠(公元年-年)投身从戎,沿途招叛纳降、收留逃散人员,竟将从江西带来的队伍扩充至十余万人,在湖南建立了马楚小朝廷。此时,大量江西移民入湘,这是江西成规模移民湖南的源头。这人数众多的迁入者,虽然没有直接入浏的记载,但据《资治通鉴》记载: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刺史彭玕等皆有后人落户浏阳。 浩吉铁路 “年浩吉铁路(原称蒙华铁路)施工时,发掘了浏阳盐泉窑址,多个元素与吉州窑一脉相承。可以佐证五代时期一些移民中不乏工匠,为浏阳带了陶瓷技术。”像如今能统计到的浏阳家族中,唐之后的五代是移民迁浏的一个比较集中的时期。谢建国分析,唐末后移民迁浏的地点以北区为主,其主要原因是浏阳北区靠近长沙,罗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族群在战乱时代躲入深山,由此生存了下来。 到了宋代“靖康之难”,由于溃兵和金兵在浏阳往来劫掠,浏阳又一次因为兵燹遭到严重的人口损失。此时作为五代时移民的惯性和延续,江西移民呼亲唤朋,继续向湖南移民;元代“元兵破潭,浏阳遭歼屠殆尽”,浏阳人口再一次遭受灭绝性损失。元朝平定天下后,江西和湖南邻县的移民进入填充浏阳;明代因为朱元璋对浏阳的税赋加倍,造成浏阳持续三百年的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人口的流失和迁入贯穿整个明代。 明末清初,浏阳先后遭到左良玉兵、李自成残兵及清兵的往来杀掠,损失惨重。吴三桂叛乱时所部盘踞浏阳四年之久,加之各类重赋苛政以及浏阳承担西山之役的巨额军需和力役,邻县“棚民之乱”造成的影响等原因,造成浏阳特别是靠近江西的东部山区的浏民大量逃亡,以致地旷人稀。这时广东、福建沿海人口膨胀,朝廷为了封锁台湾禁海迁界,造成匪盗猖獗、民不聊生,大量闽粤流民外迁。浏阳不仅是闽粤移民的迁入地,也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的中转站。至清嘉庆以后,有规模的迁徙基本停止。 “从以上的历史线条可以看得出来,唐代以前是零星迁徙,以分封和任官为主要来源。五代马楚时期、两宋、元代与明代,为江西向浏阳有规模移民;到了清代,移民主要来自广东、江西、福建和湖南邻县,嘉庆年间有规模的迁徙基本停止。”谢建国表示,至此,浏阳人之由来不仅从自己收集的个样本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了支撑与依据。 对话 浏阳日报:民间流传,浏阳成为移民社会的原因是“朱元璋血洗浏阳”,为什么在您看来不属实?谢建国:一是从浏阳移民情况统计看,最早成规模从江西向浏阳移民的事件是后唐同光二年(年)左右,这比朱元璋时代早了多年;二是查《明太祖实录》《明史稿》等史料,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平定湖湘时,都是和平归附。此时,朱元璋已经消灭了两个最大的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天下唾手可得。朱元璋特意吩咐各处将领,“当抚辑招徕,俾各安生业”“要当以保全生民为心!”“苟得郡无民,何益?”无论从史书记载还是朱元璋当时的心理分析,都没有发生血洗事件的可能;三是浏阳的元末官吏,在明代都被授予官职。如浏阳守将黄宁、瞿文立、林应秀、潘至主、谭荣等均在明初被授予各地卫指挥、百户等职。元代的末代知县史希贤,在明初继续任浏阳知县,而且是他将元代时浏阳的县治从居陵(今官渡)迁回了淮川。这些归附官吏的经历也可佐证,朱元璋没有血洗浏阳。浏阳日报:那为什么“朱元璋血洗浏阳”的传说会广为流传?谢建国:在明代,朱元璋为了惩罚浏阳曾经支援了他的对手陈友谅,加重浏阳税赋。正供税赋加一倍,加上谎报土地面积,各种苛捐杂税、徭役,浏阳税赋最重的年份是宋元时的30多倍,由此造成老百姓无法生存,纷纷逃亡。这种状况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才结束。这一段历史,我通过志书记载以及其他史料,在书中进行了详细介绍。《浏阳移民史研究》 摘录 为什么江西是浏阳人口主要输出地 自五代以来,江西一直是向湖南移民的主要输出地。其原因除了人口密度的差异以及自五代时赣人入湘的惯性,到了明代,还有下列因素—— 人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年),“江西州县,多有无田失业之人”(《明太祖实录》卷二五〇)。这种状况到明中期更加严重,以迁出人口最多的吉安、南昌两府为例,成化年间(公元年-年),吉安府上报:“地方虽广而耕作之田地甚少,生齿虽繁而财谷之利未殷……小民不得安生。”(《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六,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南昌府上报人口情况时,说得更透彻:“隆庆六年(公元年)后,户几三十万,口几九十万,特土著成丁者。其未成丁及老病男女奚啻百万,每户未报者不下数十万,流民移民尚不在此数。是几二百余万口也。 而万历十四年(公元年),又清丈官民田,田地山塘共七万顷有奇。其中田地可食者,不过五万顷有奇。土壤更瘠。以上中下乘之,计一顷出谷不及一百五十石。而数加以水旱,则不及一百石有奇。计口以食,仅养二十口而不足。总计田五万顷,仅养丁百万有奇耳。是常有百万口无养也。”(《南昌府志》卷十五,转引自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一个南昌府,就有一半的人口、百万之众地不足养,向外迁移成了他们无可奈何的出路。 自然灾害的影响 丰城县地方文化研究所郭所长告诉笔者:过去赣江流域水患频繁,而且因为赣江两岸为赣抚平原冲积地,一旦有灾,受灾范围广大。故一直有“丰城倒荡,水浸南昌”之说。由于水灾频仍的影响,造成人口外迁。 外出经商的原因 在清代湘军崛起之前,江西的文化、科技、生产力水平都比湖南高。明代江西较为发达的工农产业有陶瓷、纸张、棉麻纺织品、茶叶、烟草、制糖、采矿冶金等。加之江西地连衡抚,水运交通方便,故对外经贸活动十分活跃。如今把在外经商称作“走江湖”,把商人称作“江湖人士”,就是始于江西、湖南之间的经贸往来。因此,江西商人前往湖南的经贸活动,导致一部分人口的迁移。 宗族排斥的影响 江西是宗族社会形成时间较早、宗族势力最为兴盛的地方。即使在如今,那些年代久远的宗祠在江西还比比皆是。在长期的族群相处中,免不了有土地纷争、乡邻口角,遇到这种争讼,大族总是占有绝对优势,导致小族有理无处讲,经常受到欺负。由于无法做到长期忍气吞声,一些小族愤而出走。以至于江西即使到了现在,很多村落还是一族为大,长期只有少数大族在一个村落中繁衍。如宜丰的天宝古村,长期只有四大姓:刘、罗、陈、周。这四姓中相互婚配,休养生息。还有吉安的渼陂古村,都是梁姓。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都是熊姓。 元末江西受战争影响的人口损失较小 有人问: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不是在江西打的吗?为什么江西没有大量的人口损失?南昌县史志办喻主任认为: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是水战。朱元璋的军队是以江淮人为主,陈友谅的军队是以从武昌带去的湖湘人士为主,战场又在鄱阳湖水面上,所以对江西的人口几乎没有损失。 用原乡地名命名新家园 不忘故土,是中华汉族的传统。过去,各氏族衍播四方,为了记住先祖的发迹之地,往往把家族的地望作为堂号。浏阳移民同样保持着这个传统。各个年代从各地迁来浏阳的移民,有些家族把迁出地原乡地望作为家祠的堂号,有的用原乡地名命名浏阳地名,很多家族寻寻觅觅,找到原乡的祖坟祖屋和宗亲,如今有频繁的往来交流。 移民通过用原乡地名命名新家园,来寄托他们对原乡的感情。他们到了新的地方,就用原乡的地名来命名新家园。年8月,笔者专程前往自唐末开始至明代向浏阳大量移民的江西吉安、泰和、瑞金等地做寻根之旅考察,发现一个现象,即吉安及附近泰和、吉水很多地名和浏阳的地名一模一样。如都是乡镇级的就有“永和”“沿溪”“百嘉(柏加)”;浏阳为镇、泰和为村的有“官桥”;江西为镇、浏阳为村的有“沙溪”“南溪”“澄江”等。一个叫“珠溪”的小地名,在浏阳的集里和永安各有一处,而在吉安,分别在吉州区、遂川县、泰和县和永丰县各有一个“珠溪村”。 如此集中,如此一致,不可能仅仅是巧合,而应该是当初江西来的始迁祖们用故乡的地名命名了浏阳的地名。 从族谱上也能找到这样的证据。如“周氏才淑公,明洪武二年(公元年)自江西泰和迁浏阳泰和塅”,这是一个从“泰和”迁到“泰和”的例子。另有一个从“湖洋”迁到“湖洋”的例子:邱氏世居浙江、江西吴兴、永丰、石城等处,因兵燹天下大乱,散居各方。其迁居地多处命名为“湖洋”。如邱惟长原居上杭南坑“湖洋里”,后代继迁广东潮州兴宁西厢大坪墟石“湖洋”钳口坡,邱氏佳陈公,又迁往浏东一都(今张坊)石鼓山。石鼓山,如今称为“湖洋”,即著名的湖洋梯田所在地。 在向曾氏家族了解两地的交流时,曾氏家人无意中提到“很凑巧,我们浏阳凰岗附近两座山:老鸭窝、伯公坳,和祖居地蕉岭同福村‘门向东’村门附近的两座山同名”。显然,这不是凑巧同名,而是先祖用原乡的地名命名了浏阳的这两座山。 来源:浏阳日报 责编:江卉 审核:刘海雄周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