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全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意义重大,因此庆祝这个节日有很多固定的风俗习惯。 1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从尧舜时代起人们就会在腊月年节将近时扫尘。扫尘就是将室内屋外彻底的进行打扫,包括家具衣被,都要洗刷一新,是为了辞旧迎新,把过去一年的穷霉运清理掉,干干净净的迎新春。 贴春联 2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春联也叫门对、春贴等。人们用红纸写下工整、对偶的诗句,再贴在门上,来增加喜庆的气氛,抒发美好的愿望。 春联的种类很多,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3 贴窗花和倒贴“福” 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深受人们喜爱。春节期间人们喜欢用窗花将房间装点得红火富丽,来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 在贴窗花的同时,人们还会在大门上倒着贴上各种图案的“福”字,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的图案等。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到我家”。贴“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年画 4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起源于“门神画”。作为新年的装饰画,年画的内容大多“表吉祥”,包含风俗习惯、戏剧小说、民间故事等题材,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还反映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出现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最早收藏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流传最广的年画是《老鼠娶亲》,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年画,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后来发展成挂历,出现在家家户户中。 5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分为“馈岁”“别岁”“分岁”“守岁”。除夕之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能够吉祥如意,平安顺意。 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爆竹 6 人们新年的第一件事是燃放爆竹,通过放爆竹营造热闹的气氛,辞旧迎新,被称为“开门爆竹”。现在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重大节日、喜事庆典都要燃放爆竹来庆祝。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很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被称为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种类多,品质好,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世界。 7 拜年 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穿上新衣服,带上年货,拜访亲戚,相互祝福,被称为拜年。拜年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族长带头挨家挨户拜年;可以是同事一同前去拜年;也可以大家相约一起祝贺。因为见面拜年费时费力,便有了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会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命百岁,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人们认为孩子得到压岁钱,新的一年就可以平平安安的度过。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用彩绳穿线编织的龙形,放在床脚;另一种是用红纸包钱发给孩子。压岁钱可以当面给,也可以偷偷地放在孩子枕头底下。 春节食俗 8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家庭主妇们很早就准备过年的食品。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口味多种多样,所以家家必备。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得愿望。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欢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加入大枣红豆和绿豆的年糕。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爱吃加入豆沙、枣泥馅的黄米粉油炸年糕。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蒸或炸。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不论身在哪里,家庭成员都要不远万里的回家,一起包饺子团聚过年。饺子是用面做成的皮,包上各式各样的馅,陷可以是肉、蛋、海鲜、蔬菜。饺子可以水煮、炸烙或者蒸熟,再沾醋、蒜末、酱油吃。因为和面的“和”象征“合”,饺子的“饺”象征”交”,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因为饺子形似元宝,所以也有“招财进宝”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