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5-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石碑证实了乾隆时期在小溪河一带就已有较多人群居住并形成注重公益的良好民风,较成熟的管理制度则反映了桥梁、渡口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小河乡田心社区,一座石桥连接起两岸居民,清代石碑在桥下游被发现。记者沈阿玲

村民清理河道发现乾隆年间石碑

浏阳日报记者沈阿玲

浏阳河源头,小溪河流淌着穿越小河乡田心社区。一座多孔水泥石桥在田心片新屋组河段伫立了80多年,供两岸多人日常过往行走。桥,是这一带必不可少的建筑。

就在这座桥下游七八十米处的河底,村民们近日清理河道时发现了一块刻于乾隆四十四年的石碑。石碑记录了年前此地古渡口的修建经过、管理条例及参与管理人员的名单,从中可以透视出人与水、桥、渡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据了解,村民们打算将石碑立于现有的水泥石桥边以纪念旧时古老的横渡方式。

清理河道意外挖出古石碑

“挖着挖着,感觉锄头碰到了一个硬物,听到哐当一声。”10月28日下午,发现石碑时,田心社区田心片新屋组村民罗洪生和罗来晴、李楚平等几人正在小溪河边清理河道、修整河堤。

众人小心翼翼地将石碑抬上来,清洗干净。高约1.8米、宽约1米、厚度约3.5厘米的青石板石碑末尾赫然刻着一列字,“龙飞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岁九月二十九日”(公元年),这让大家振奋不已。

石碑的边缘已不太平整,右下角一块出现了断裂。碑文周围雕有花边,弧形碑顶右起刻着“十六缘渡”几个大字。碑文正文约字,“恭逢盛世,遍立津梁。惟我汉江三阳渡路要人繁,虽古有渡,难免缺阻……”由此引出修复渡口的经过。

接下来,碑文篆刻了渡口的七条管理规定,“渡子不得因急刁索……渡屋只许渡子安身……渡子工食撑满一月方支……整舡的(维护保养渡船的人)限九月,如过十月罚银一两修路……”再往下,“卜继圣捐助共十六缘,店宇基址生息银两俱以公管”,分列了十五个公管的户主人名。

“三阳渡这个名字没有听说过,文中提到买地的青泥湾就位于河对岸。”罗洪生猜测,时代久远,当地的一些地名已发生了变化。但石碑所记录的渡口的位置就在这附近,这是无疑的。

“发现石碑的那个地点,以前有一座木桥,83年涨洪水冲掉了。”田心社区主任冯观生说,他请教了村里房麟清、周芳其等多位超过八十岁的老人,老人们都表示自他们记事起就有了木桥,并不清楚更早的有关渡口的历史。

捐出租金维持公益渡口

市文史专家潘信之对碑文进行了仔细阅读和考证,充分肯定了石碑较高的文史价值。

“碑刻的时间超过了年,且保存较完好,这样的石碑在浏阳境内已经很少见了。”潘信之提到,碑文中提到的“十六缘渡”、“三阳渡”在史料中暂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但清同治版本的《浏阳县志》卷四所收录的位于东区的“清溪桥”、“清溪渡”很可能由这个古渡口演变而来。

“‘清溪桥’:在火场,距县百二十里,周姓捐建,置田庐,春夏用舟、秋冬成梁,行人便之。”关于清溪渡的介绍与之相同。潘信之曾多次到过小河乡田心社区,他清晰地记得旧时木桥所在地就叫火场。“那时生产力低下,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桥,春夏涨水时用船渡河,秋冬枯水期在船上架木板来通行。”

时间由同治年间再往前推至乾隆年间,当时要修护古渡口更为不易。“根据碑文记载来看,‘每年实纳租谷四十三担,外除酒席二担,其余供渡’,卜继圣捐助田地租金用以维持渡口开销,十五户人家共管并订立公共账簿,每户各执一本。”潘信之认为,这体现了渡口的公益性质和古人民主、团结的思想。

“规定渡子(即撑船工)、整舡的(即维护保养渡船的人),不得刁难索要、不得私用渡船运物或打渔、须按时养护渡船,否则罚银、罚工食甚至予以辞退,这也是很了不起的。”潘信之认为,石碑证实了乾隆时期在小溪河一带就已有较多人群居住并形成注重公益的良好民风,较成熟的管理制度则反映了桥梁、渡口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风用醋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