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巷热闹开街 元宵佳节,淮川街道北正社区“石板巷”热闹开街。 在百年青石巷中,只见粉墙黛瓦、张灯结彩,巷中居民煮食汤圆、竞猜灯谜、互致安好……社区居民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欢度元宵,自发组织庆祝石板巷完成改造重新开街。 阳光从四格天空洒落,檐角悬挂的灯笼红颜如火,石瓦灰和古砖红宁静幽深,古香古色,满目是幡旗店名、木栅门板,悠长的吆喝在回响,还有冻米糖、蔗糖的香混合着元宵汤圆的热气腾腾,飘散在整条石板街。 旧街重现!这是人们记忆深处的景象,对当地住户来讲,更是无法替代的情怀。 百多户当地居民摆出主人翁姿态,参与到石板巷的改造、恢复以及维护当中,更在开街这日,自发组建起“紫薇花志愿服务站”,喜迎游客。 古巷居民演奏民乐庆祝开街。 猜灯谜送礼品。 “石板巷能有这种环境,开心呀!”85岁的邓老曾是石板巷的老居民,听闻石板巷开街,腿脚不便的他要求子女推着轮椅带他到石板巷,一番番旧景再现,让他笑开了花。如今石板巷老街重现,文化回归,让大家兴奋不已,并开始尝试自治并建立起“巷规民约”,和商家一起来留住石板巷的面貌,打造最美乡愁! 街坊讲述: “石板巷”是怎样一种记忆? 石板悠悠巷弄深 古香古色的石板巷,巷口有记,如是写着:“浏城之一隅,有古石板巷,未闻达于典籍,难考始建于何年,或闻因有一色青石板铺成而得名。小巷悠长,古樟蔽目,北接杏林,药香扑鼻,石板锃亮,承载先人之足迹,车辙历历,刻录岁月之沧桑。” 虽没有典籍记录,但人们对它的记忆,刻录于心。 “小时候在石板上‘跳房子’” 姓名:王福连 年纪:72岁 身份:石板巷历代原住民 我们家祖祖辈辈住在石板巷,我是在石板巷土生土长的居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我还和小伙伴们唱着儿歌,在青砖上“跳房子”。那时候树木很大,四周还是一片山岭,石板巷只是一条巷弄,地上铺着青砖,是那种大块、条形的青砖,由于走的人多,青砖都是锃亮锃亮的,连碾压的车轱辘都深深压出一条条线,历史特别久远。 后来我下放到永和,记得我走之前,这里还叫“郭家坡”,后来又叫“黄泥岭”,山岭已经慢慢被开发,有一大片王家菜园。虽然这里是老城区,但户子并不多,对门对户加起来也就二三十户人家,而且大家都非常穷,我们的房子就是泥巴房,上面是用篾席混合着泥巴建起的,实在不够挡风的地方,就一层层贴着油纸。 石板巷的地段应该特别高,我记得54年浏阳涨大水时,水只淹到了石板巷前的“天后宫”,就是我们的山脚下。 只是没想到七十多年后,我还能看到如今这么美的石板巷,比我儿时印象中的更美! “除了石板周围都是菜园” 姓名:谢淑兰 年纪:69岁 身份:年以拆迁户身份入住石板巷 石板巷,巷如其名,确实是铺着一道道石板而来,不知是年代久远了有所破旧,还是一开始的设计就是那样,石板青砖的两边还铺有很多卵石。那时除了这个“基础设施”,周围人家不多,几乎都是山坡、菜园和桔子园,我们的建筑在当时算是这里最好的建筑了。 我记得原先的石板巷比我们目前的石板巷还长一点,医院里面,另一条出口医院车辆出入口。它不算是一条直路,南边从圭斋西路进来,大约百多米后就成为一条斜斜的出路,往西通往原老革命宿舍,整体长度大约也就米左右。 还记得这里还有三四口水井,和石板青砖相呼应,田园风光的样子。但事实上这里一直都是贫困区,房子旧,环境差。如今我们“石板巷”做旧还原,说是还原,可真的不知道比原来好多少倍呢! 改造背后的故事: 淮川街道是浏阳的老城关,这里凝聚了浏阳厚重的历史文化,遗留下了很多古老的街巷、历史的印记,是外界了解浏阳、感悟浏阳的一扇窗口。去年以来,淮川街道相继启动对老小区、老街巷的保护性提质改造,挖掘历史文化,还原老城古韵,留下乡愁记忆。目前已完成3个老旧小区、2处街心花园、6处背街小巷的保护性提质改造。 如何进行保护性改造,淮川街道走出了一条“文化、彩化、志愿化”的“三化”之路,这在石板巷的改造中尤为突出。石板巷不仅恢复了石板,还打造了仿古店铺街,摆上具有传统特色的商品和特产,体现出浓郁的市集文化;同时,发动和引导居民开放自己的阳台、窗台,植花种草,处处点缀斑斓的色彩;当天,群众自发组织开街,还成立居民自治志愿队,对古巷进行管理和保护。 “不搞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淮川街道党工委书记戴伟平介绍,街道将充分利用已有的每一条小巷、每一面老墙、每一座古庙,在改造中进行传承保护,在保护中凸显文化特色,“行走在淮川,让你转角遇见风景。” 愿景: 今年,淮川还将继续深入推进老街巷的“三化”改造,保护性提质改造西湖山片区,利用已有的旧民宅、老火车站,注入站场、铁轨、车厢、工矿元素,打造火车文化;同时保护性提质改造问津古寺等古庙周边,挖掘中华传统和浏阳特色,打造庙会文化。 相关链接: 浏阳城中心,复原了这条“石板巷”,极富市井气息,即将开街! 记者:张玲黄康摄影:彭红霞张玲责编:彭迪编审:陈江高雨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