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年少的时候,青涩懵懂,带着一份深藏心底的梦想,第一次离开家门,奔赴邻居们嘴里说的”好学校”,便是别人口中的“一中”。 那时候的我们,走过长长的圭斋路,穿过南校门的庄重,或者北校门的现代,度过了在一中三年紧张、充实而又快乐的读书时光。一晃间,多少年的时光就这样悄然流逝。 今天,是浏阳一中办学九十周年华诞,一个令人喜悦而又满含追忆的美好时刻。 浏阳一中九十华诞纪念大会 年11月16日,浏阳一中迎来了她的90周年校庆,学校全体师生隆重举行了纪念活动,活动由党委委员、副校长苏飞跃老师主持。 我们整理了浏阳一中历史的相关资料,结合校庆仪式,和大家一起回忆,一同发扬,共同传承。 升旗 VOL.1 上午九点,校庆在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正式开始。 校长 致辞 VOL.2 党委副书记、校长袁章军老师回顾了学校九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在九十周年到来的这个日子里,思考九十年里一中留下的精神财富。对“德”、对“志”的坚持,对勤奋的执着,对创新的追求,一代又一代的一中人不断前进,超越自我,走向卓越。 校长致辞节选 时代的坚守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校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浏阳一中90周年纪念日。一中校歌里唱到,“道吾山下,浏阳河畔,满园桃李尽吐芬芳,半个世纪峥嵘岁月,为国育出多少栋梁”,如今,半个世纪早已过去,当记忆如同河流,穿越90年的光阴流淌到现在,作为校长,看着这么多年轻的面孔,这是一种怎样的百感交集。每个人的青春都会和一所学校有关,学校承载了我们太多温暖的记忆,因而,今天无论你和一中有着怎样的缘分,此刻,90年的岁月下,我们相聚在这里,既是为运动会,也是我们对学校、对我们自己的一场纪念。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及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浏阳一中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90年来,一中曾有过许多名字。年,时任浏阳县长魏明道等在浏阳城关筹资倡办了“浏阳公学”,这是浏阳一中的前身。年,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学校更名为“浏阳县立中学”,从此结束了她二十多年的颠沛流离。年,浏阳县立中学更名为浏阳县第一初级中学,“浏阳一中”之名就此沿袭。年,浏阳一中被评为湖南省首批重点中学。年,胡耀邦总书记亲笔题写校名“浏阳县第一中学”。年,浏阳市艺术学校并入到浏阳一中。 90年来,一中曾走过很多地方。从城关的磨石街和柴家巷,到浏阳东乡的黄甲山和楼下山,再到浏阳永和的小板桥,转到城关的周家田祠堂,最后终于定址于浏阳文庙。90的风雨兼程如同一首歌,音符里流露的是历代一中人的担当;旋律里奏出的是历代一中人追逐梦想的不屈与坚强;歌声响起,雄浑激昂中,是历代一中人开创未来的自信与豪迈。一中人,一代又一代,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慢慢积淀出了属于自己精神。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今天,适合怀想。 90年来,一中始终不忘为何出发。90年风雨,近一个世纪的沧桑,我们薪火相传,不断沉淀、酝酿、升华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崇德尚志勤奋创新”。这也是一中现在的校训,就刻在我身后的校训墙上,我相信,它也将深深刻在每一个一中人的心中。它告诉我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该凝聚什么?我们该追求什么?始终让我们保持发展动力的源泉又是什么?今天,我没有谈学校历年来的成就,那些光荣的时刻、灿烂的时光,在时间的久远里,可能都会消退,但唯有精神的力量能够永恒。 未来,崇德尚志,将始终贯穿在一中人的教书育人之中。当我们站在90年的起点往回看,起点的源头有杨时“为政以德”中对苍生的怜悯,有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里对天下的使命,起点的延续是胡耀邦的心怀天下,讲真话,做真人......传承到到现在,是浏阳一中的坚持——立德树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生的人生里,浏阳一中的教育方式都很自然,“德”与“志”的积累,让浏阳一中的教书育人环境如同森林。有良师,如溪谷从容;有学生,如玉树林立;有格局,如苍鹰翱翔,共同构成了教书育人环境里应有的气质和风度。90年里,一中人常常告诉自己,我们不逃避时代,我们选择直面时代,我们学会生存,学会面对人生的艰辛,我们更要学会感受生命的苦痛爱乐,但最终,责任,思想的高远,正直、诚信、友善,才是“德”与“志”的终极指向。 未来,勤奋,将深深融入到一中人的实践之中。只要你曾经是一中人,你的身上就会留下一份一中人特有的勤奋精神,这是一份执着,也是一份传承。也许在省内,我们并不是最好的学校,但我们从未止步。这份自发的勤奋,让很多人感动过:排队吃饭时有忘我的读,操场上有争分夺秒的学,课堂上有聚精会神的练,一中的学生如此,一中的老师也如此,他们每一天都兢兢业业,每一堂课都反复研究,于无声处默默奉献着……90年的熏陶,让我们相信了勤奋,我们明白知识改变命运,懂得勤奋能成就未来,如同我们坚定地认为,是浏阳一中的勤奋精神点亮了我们的梦想,让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都会在勤奋里拥有自己的光亮,能在勤奋里寻找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长为一个有品质的文明人。 未来,创新,将突出体现在对时代的求索之中。一中人对时代的思考和担当,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任校长,曾留学日本的吴纪猷先生对时局、对教育的担忧与突破;有新中国成立后,一中人对基础教育、对建设的创新与坚持;有世纪初,对普高教育、艺术特色教育、国际教育和初中教育“四位一体”四位一体的办学格局的改变;也有现在将目标指向具体的学生,指向校园文化,努力打造温润环境,培养温润如玉学生的探索。浏阳一中,始终在为适应时代而改变而创新,改变的是方式,改变不了的,是对培育优秀人才的永恒追求。也许正是这份对教育的执着与创新,这份对格局的开拓探索,这份对教育本真的追问,一中人愿意创新,也希望能在创新中走在时代的前列。如果说,创新算是一中对时代自我反省的话,那么,一中在时代里为培育创新所拥有的平等、尊重与包容的环境,一中人对学校的情缘,还有所有的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包容与鼓励,则为一中和一中人愿意尝试勇敢的走向创新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舞台。 同学们,李大钊说,黄金时代,不在于我们背后,乃在于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90年来,一代代一中人已经用思想和行动铸就了一中的传统,也用他们的智慧和成就诠释发扬了一中的精神。90年之后,如今的我们,也将传承这份精神,崇德尚志,勤奋创新,也将始终放眼世界,不断追求卓越,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 退休教师 代表致辞 VOL.3 校园承载着一中人的理想,九十年里,一中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希望,一代又一代,这里,有一中人曾经的坚守。退休教师周申全老师回顾了学校九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并祝福学校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周申全老师致辞节选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热烈庆祝浏阳一中建校九十周年。 回顾90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我们浏阳有识之士,怀抱“教育救国”之思想,集众合一,筹办浏阳公学。第一届招生68人,胡耀邦、杨勇名列其中。两年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浏阳一中学生在老师教育下,懂得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之道理。参加浏阳县的“铁血救国团”,他们佩戴着“国耻”的袖章,每天早晨上街操练,游行高呼“抗日必胜,中华永存”的口号。少年学生义愤填膺,敌忾同仇的壮举,给县城人民留下深刻印象,极大鼓舞了浏阳人民的士气。 浏中加冠之年,恰逢解放,新中国成立。浏阳县人民政府决定,浏阳中学改为浏阳一中、文庙为其校舍。浏阳中学总算结束了无校无舍、几度搬迁的历史。学生欢呼雀跃:“我们终于实现了几百年前宋濂老先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的梦想。”文庙,成为孔子倡导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为国储才的圣洁之地。 一中的“而立”之年,则遇“三年困难”。当时,民不果腹,很多人愁肠百结,郁郁寡欢,而浏阳一中却是别开生面的“世外桃源”。全体教师坚持校领导胡国运、杨圣木倡导下“只只蚂蚁捉上树”的办学思想,校园里书声琅琅,弦歌不辍,到处欢声笑语,高考升学率由最初的全省34名一跃而为全省第二名,跨入全省18所重点中学的行列,书写了湖南省教育史上的奇迹的篇章。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浏阳一中旧貌换新颜,请看:教学楼、图书馆、科学馆、体艺馆...拔地而起,学生公寓和新建的生活服务大楼鳞次栉比,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完备,高考成绩年年攀升,三年出了两个文科第一。成绩有目共睹,令人欢喜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见好的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有好的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地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浏阳一中之所以能创造举世瞩目的成绩,培养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积极向上的学生,首先在于有众多的学识渊博、辛勤耕耘的好老师。在今天的大会上,请让我代表全体退休教师,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学校领导,向德才兼备的全体教师表示诚挚的敬意。我还祝同学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实现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栋梁之才。 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浏阳一中的明天会更美好、更辉煌。 学生代表 发言 VOL.4 学生是学校的未来,在这个日子里,高一年级班学生陈勖勉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她希望和所有的同学们一起,涵养一中精神,自强不息,艰苦求索,敢为人先,铭记“崇德,尚志,勤奋,创新”的校训,发扬立志高远,奋发向上的精神,为自己,也为学校的未来奋斗。 陈勖勉同学发言节选 九十年很短,置之于历史长河中,曾不能以一瞬;九十年很长,长到几代人走出校园,报效祖国。三年前,我满怀希冀来到一中初中部,在一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渐渐成长,一中情怀也在心中生根发芽。三年后,当我怀着同样的心情进入南校园,心中多了一份亲切与自信,红墙青瓦,古樟掩映,一切都是熟悉的样子。我知道一中将会是我书写青春、放飞梦想的舞台。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敏而好学,积极进取,逐浪知识海洋。作为大一中学生,我们应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勇攀科技高峰。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这个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时代,人才就是资源,知识就是力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者应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目标是鞭策,目标是标杆。有了目标更应为之奋斗。正如李大钊所说:“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奋斗者不会孤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一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才叫做青春! 一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年文脉,源远流长,始建于宋代的文庙堪称一中教育兴邦的一座历史丰碑,圣人的光辉孕育着学生“为生民立命,为天下立心”的人生追求。年创办的新算学社,无时无刻不闪耀着改革图强的光芒。氤氲的历史气息涵养了一中精神,自强不息,艰苦求索,敢为人先。一中学子,当铭记“崇德,尚志,勤奋,创新”的校训,发扬立志高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诗歌 朗诵 VOL.5 学校朗诵协会的同学们,深情的为母校献上了自己的诗,诗里,是满满的自豪。 诗歌朗诵《华诞诗篇赠风云一中人》 傍水而立,澄江似练 环城皆山,茂林翠峰 荆楚之地,雅有学风,人杰地灵天地实所共鉴 潇湘云梦,气吞山河,潘江陆海是前行的颂歌 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城市,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 它便是我们的家乡浏阳,我们的母校一中! 其实,健儿们是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挥洒汗水,尽情博弈 今天,是浏阳一中90周年华诞 檀郎谢女齐聚 良师益友咸集 在母校90岁生日到来之际 共同谱写爱的诗篇 一中的前身浏阳公学在年成立 可他的精神火苗早在十九世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便燃起在浏阳河畔 一位出身显赫的仕宦子弟,看似背叛了自己的门第 一名为中国崛起而献身的英雄,却在青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 他,和他的算学馆,看似微不足道,却在湘楚大地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即使在监狱,面对着死神,他,也不曾退却 他谱写的诗篇,是这样的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为了新生代的力量,他毅然捐躯 他,便是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 而湖湘的后人,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这些年的努力中,优秀校友的力量必不可少 英勇善战的杨勇将军 一心为民的胡耀邦书记 专注治学的周其凤院士 充满担当的何平姑娘 他们为了更好的明天,奋斗着,带着一中的色彩 一中,也因为他们散发着永恒的荣光 杏坛春暖,生意融融,卧薪苦思,指日乘风 智囊初成,高屋建瓴,师生共命,戮力同心 杏坛几十载 育人万年长 数不尽的心酸,道不完的忧劳 老师们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我们 在此,我们献上特别的诗篇 诗词歌赋,付不清您应得的劳务 钾钙钠镁,美不过您渐老的背影 几何代数,树立起您伟大的形象 地垒地堑,嵌牢了您不变的初心 以校为家,视生如子,奉献积日,精神炼成 一中的老师,老师的一中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老师是一中的守护者 桃李满园,门生千万,老师是一中的筑梦人! 建国以来,已有古稀岁月 翘首期颐,更待十个春秋 芙蓉如面柳如眉,今朝,让欢乐伴舞姿绽放 霓为衣兮风为马,今朝,让梦想随歌声飞扬 秋收未远,方得稻菽千重浪,浏河畔,又闻新年车马喧 春风又近,已是六盘红旗卷,校园里,喜见学子读书勤 思绪行空,天马佳篇年年刊 诗韵吟情,黉墙书声日日闻 跻身全国百强名校,彰显着我们不群的实力 荣升省级文明校园,昭示着我们非凡的气场 张琴赋曲天地宴 吴娃双舞醉芙蓉 五号公寓楼阁起 大庇一中学子俱欢颜 这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九十年的积果,正如洪流一般势不可挡,渲染着一层浓过一层的金色 这是一个兰开菊艳的时刻,几代人的浇灌,正如小雨一般和蔼细腻,穿织着一针绣过一针的年华 一届又一届,一中见证着无数学子的成长 十年又十年,一中镌刻着不停流逝的光阴 海门飞上明月 儒冠更上层楼 一中学子,年少韶华,兴酣摇五岳,笑傲动江州 九十余载风和雨 八千里路云和月 过去的光芒仍旧是一中人骄傲的资本 未来的辉煌定将由我们自己来创造 一中,我们能行! 一中艺校 歌舞 VOL.6 艺术学校师生代表与台下全体师生齐唱浏阳一中校歌《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栋梁》,及歌伴舞《我和我的祖国》,尽情把对学校的情感倾吐出来。 浏阳一中发展简介 # 1 校庆来历 01 学校前身是年2月建立的浏阳公学,但校庆并不在2月。浏阳一中的发展,和共和国的成立密切相关。年,浏阳解放后,刚成立不久的浏阳县人民政府就开始着手研究教育,决定将浏阳文庙和其右侧的邱家祠堂作为浏阳县立中学(浏阳一中曾经校名)新址,中学部就设在文庙。年8月下旬,县人民政府正式任命副县长张启魁为“县中”校长。11月16日第一届校务委员会成立,至此,浏阳县立中学终于结束了20年的流离转徙的艰难办学时期,迎着共和国的朝阳,正式跨入到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此后就将11月16日第一届校务委员会成立的这一天定为校庆日。 # 2 校名沿革 02 浏阳一中其实一开始并不是叫“浏阳一中”,它的前身是浏阳公学。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图,来看看九十年来浏阳一中校名的变动。 # 3 校址变迁 03 历史上,浏阳一中的校址也曾有过多次变迁,在浏阳的很多地方,一中的痕迹一直在。我们来通过照片,看看当年的那些痕迹吧。 蜈蚣岭 小板桥 水佳塅 周家田 城关文庙 # 4 校歌 04 一中的校歌,也几经变化,有浏阳一中沧桑的历史,也有几代人对学校的梦想。 第一代 年,彭家友校长亲自作词,谱写了浏阳县立初级中学第一首校歌,用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为国尽忠。歌词曰: “吾山滴翠,淮水澄清,宅我校于其中。有弦歌答响,俊秀盈庭,惟学业是求,惟道德是敦,惟主义是崇。蔚成社会良材,党国洪镛,相期不负谭唐焦陈,清流间气,万岁常青。” 第二代 上个世纪40年代,李道援任校长(.2—.1)期间,谱写了浏阳县立初级中学第二代校歌”(李道援作词,珂人谱曲)。歌曰: “仔肩其重,前路匪遥,咨尔多士,代出英豪。风云际会,济济一堂,精诚淬砺,臂力方强。吾山横翠黛,天马挺雄姿,钟毓两间秀气,发扬我天姿。听宏钟远播,作玉振金声,启人教于遐趣,琢时代雏型。” 第三代 九十年代初,为适应学校发展,浏阳一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谱写了第三代校歌(集体作词,古月谱曲),歌词为: “道吾山下浏阳河畔,满园桃李尽吐芬芳,半个世纪峥嵘岁月,为国育出多少栋梁。师生共砥砺,教学长相长,团结奋进,严格落实,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国家学习,为中华崛起,光荣传统永远继续发扬。先辈的事迹激励我们向上,我们要做新时代的栋梁。” # 5 校训 05 30年代:“公、勇、勤、朴” 30年代至年解放前,学校确立了“公、勇、勤、朴”的四字校训。其基本要义是:公即力戒自私自利,勇即力戒懦怯苟安,勤即力戒依赖敷衍,朴即力戒浪漫奢靡,校训体现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 60年代 年11月湘潭地区教育局在我校举行视导会,全面肯定并推广了浏阳一中管理工作经验。是年,学校确立了“团结、认真、严格、落实”八字校训。该校训沿用至年。 90年代末到新世纪 → 新世纪来临,结合当前国家人才培养要求及我校教育教学基本情况,浏阳一中将“崇德、尚志、勤奋、创新”作为新校训。年5月,李昭书写新校训,新校训被立于学校行政楼前。 “浏阳一中与你的故事”征集 浏水之畔,道吾山下,你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可能就曾浓缩在浏阳一中的90年里。 如果你愿意,如果你正好也在回忆,在九十周年校庆到来时刻,请你把对母校的深情在这里留下,通过投稿邮箱(lyyzed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