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四

单元知识梳理与思维导图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上书李鸿章

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后,失望之余,转向革命,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建立兴中会

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3、领导广州起义

年,孙中山、陆皓东准备在广州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0月,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成立条件:

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

②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③孙中山的主张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同盟会成立:

①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②成立: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③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⑤历史地位: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⑥历史意义: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9课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

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

年夏,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秋瑾在绍兴策应遇难。

3、广西起义

年,孙中山、黄兴筹划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失败。

4、黄花岗起义:

由孙中山、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起义,由于情况变化,年4月,黄兴临时举事,起义失败。后将收敛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史称“黄花岗起义”。

意义:黄花岗起义中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武昌起义

1、起义时间:年10月10日

2、主要力量:湖北新军

3、起义经过:秘密谋划起义--起义计划泄露--开始武昌首义--武汉三镇胜利--南方各省响应

4、辛亥革命名称来历: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历史意义:

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⑵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准备: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2、建立: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以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3、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经过:

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辞职≠解职)----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孙中山提出限制袁世凯权力的辞职三条件: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约法。

3、结果: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时间及机构: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参议院制定。

2、内容:

⑴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⑵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⑶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⑷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与军阀割据

一:二次革命

1、背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年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2、导火线: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经查,幕后黑手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3、爆发: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罢免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4、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准备称帝:

(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

(2)年初,解散国会。

(3)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4)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卖国求荣:

(1)背景:为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2)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复辟帝制:年末,袁世凯下令以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背景:孙中山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3、经过: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4、结果: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5、意义:挫败了袁世凯的复辟阴谋,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新生的中华民国政治混乱。

(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时间:年。

(2)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3)《新青年》杂志社迁往北京:年初,陈独秀接受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不久也迁往北京。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4.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

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中国传统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2)提倡民主与科学: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文学革命:

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不足: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第13课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爆发:

⑴时间:年5月4日;地点:北京。

⑵主力军:学生

⑶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其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五四运动的扩大:

⑴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

⑵全国多个城市的学生一致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⑶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2.五四运动的结果:

⑴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⑵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历史意义: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开始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