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医医院湿疹 http://pf.39.net/bdfyy/bdflx/210412/8839619.html

浏阳广电全媒体记者邹润春报道

详细报道请看今晚浏阳电视台新闻频道《直击十分》

8月6日,一名长沙女子在浏阳达浒金坑溯溪时不慎落水溺亡。

8月6日,浏阳蓝天救援队在金坑进行训练,就在他们收队返回时,突然听到前方米处有人呼救。

浏阳蓝天救援队队员曾昭丁说:我们一听到呼救的声音之后,第一时间就迅速去到出事的地方。

救援队队员迅速赶到事发地,发现有一名女子在焦急地呼喊,而在她旁边则是一个深达4米的水潭。

浏阳蓝天救援队队员曾昭丁说:据落水女子的同伴给我们解释,她自拍的时候,在户外玩自拍,不小心掉落水潭里面,发生溺水。

向岸边的女子询问具体落水点后,队员们迅速跳入水中打捞落水女子。

(现场图片来自   前言

  溯溪运动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户外运动,结合了登山、攀岩、游泳、露营、绳索操作、野外求生等综合性技术。由于其活动区域和活动形式的特殊性,风险性相对较高,也就对溯行者的体能、技术、装备、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溯溪之前应积极学习溯溪知识和技术,进行周密的筹划与准备,并且需要冷静的判断和灵活的行动策略,方能确保自身和团队的安全。

  由磨房安全宣导小组和溪行者群共同推出的《溯溪安全手册》,作为一本面向溯溪运动初行者的指导手册,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溯溪运动的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在华南地区的溯溪活动中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读者从中有所得益,并通过更多的学习和锻炼,共同推进溯溪运动科学、安全地发展。当然,由于编者水平所限,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不吝指正。

  第一章:溯溪概论

“溯溪”,就是由溪流下游向上游的攀登。参加者必须全副装备,克服一切岩壁峡嶂,穿越无数急流深潭,并且不时地泳渡深潭和攀爬瀑布,最终进入山脊登顶,再沿山路下山。是一项可以结合了登山、攀岩、游泳、露营、绳索操作、野外求生等综合性技术的户外活动。

  初级溪谷:海拔上升不足米,1天可以往返,流程起伏不大。

  中级溪谷:海拔上升至0米,2天至3天行程,具有相当数量的瀑布、深潭、峡谷地形,颇具难度而且需要露营。

  高级溪谷:海拔上升0米以上,需要4天至5天以上行程,有大量的瀑布、深潭、峡谷地形,具有难度而且需要露营,技术熟练和体能良好者方可尝试。

  第二章:溪谷地形

  2.1.形态

  左支和右支

  从下游向上游方向看,右边溪称为右支,左边溪成为左支。

  左岸和右岸

  以溪流流水向来定岸。从上游往下游看,在流水方向的右边称右岸、左边称左岸。

  分水线和合水线   分水线即山脊线,合水线即山谷线。在地形图上,通常是等高线的凸部朝向山麓的是分水线,而等高线的凹部朝向山麓的是合水线。

  集水面积

  集水面积是指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集水面积大都先从地形图上定出分水线用求积仪或其它方法量算求得,计算单位为平方公里。

  比降   亦称坡降、坡度。指水面水平距离内垂直尺度的变化。河段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程差与相应的河流长度相比,称之为水面的纵比降。由于地球自转和河道弯曲处离心力的作用,河道横断面的水面也不平,左右岸水面的高程差与之相应断面的河宽之比,称之水面的横比降。

  2.2.地形

  峡谷和溪廊

 “峡谷”指溪谷两岸狭窄、岩壁陡峭的地形,“溪廊”则较峡谷更广、更长。一般而言,峡谷发生在较上游段,而溪廊由于河床浸蚀较深广,大多发生在中游段。

  巨石堆

  在溪床上常可见堆聚着大块岩石堆,称为“巨石堆”,通过巨石堆需要攀爬跳跃。

  岩壁

  因地形陡峭、植被不生,导致岩石秃出形成“岩壁”。若溪谷两侧均为岩壁地形,则构成峡谷。

  岩洞

  溪床岩壁在转弯处因浸蚀作用常形成“岩洞”,或人工特意开凿的洞穴。

  崩壁

  溪谷两侧山脊或岩棱常因采矿、土石松软、或长久豪雨而造成崩塌形成“崩壁”和“崩坏地”。

  深潭

  溪床低洼处也会使溪水停滞聚集谓之“潭”,水深超过一米者称为深潭。而溪流流经峡谷或溪廊也常常会造成瀑布与深潭地形。

  瀑布

  溪床坡度骤然变陡时,水流呈近垂直或垂直下落者称为“瀑布”。瀑布是溪谷常见的地形景观,也是溯溪者较难克服的地段,如果攻顶所费时间数倍于高绕时,通常以采高绕居多。

  滑瀑

  当溪水快速流经溪床上的大岩石,会产生类似瀑布的景象。此岩石并非垂直而是倾斜时,则此岩石称为“滑石”。若倾斜达45度以内称为“滑石瀑布”或“滑瀑”;若倾斜缓和至30度以内,则称为“滑”或“滑石”;如果再倾斜至10度内或几乎无倾斜者,则称为“滑床”。一般来说,滑瀑在流水之处有良好的踏足点利于溯登;而滑石虽较平缓,溪流浸蚀作用较弱,整个岩面滑溜而极易出状况。

  伏流

  溪流到了某个地段后会潜入地底下成为伏流,以砂土地带伏流较多。有的溪流上游因两岸的岩壁崩塌或采矿影响,常被土石覆盖成为伏流。

  第三章:溯溪装备

  溯溪运动不同于一般登山活动,因此多采用专业性装备,并涉及部分技术装备。溯溪装备因溪谷级别、攀登方式或线路难度不同而不同。在进入高级别溪谷时,务必确保装备符合线路要求。

  个人装备

  头盔:最好为攀岩头盔,保护头部,避免落石或因攀登滑倒时受硬物直接撞击产生的伤害。

  溯溪鞋:溯行必要的装备,毛毡底溯溪鞋可有效的防滑。

  护腿:潜水布料制成,保护小腿免於碰伤、割伤,长筒者尚可保护膝盖。

  快干衣裤:排汗快干的长袖长裤衣物。

  双肩背包:背包大小视溯行天数而定。当日来回以三十升左右为宜,两日行程以上则需五十升以上,但不宜过大以利于保持重心和高绕钻行。

防水袋:防止背包下水时,睡袋、衣物、相机等浸湿,在背包内加装防水袋是必须的。

  其他装备:头灯、地图、指北针、高度计、对讲机、雨衣、保暖衣物、手套、登山鞋、救生衣、泳镜、刀、个人药品等。

  露营装备:2日活动还应带上帐篷或露宿袋、睡袋、睡垫、炊具等露营装备。

  保护装备:安全带、主锁、八字环、扁带套等。

  团体装备

  GPS、大比例等高线地形图、急救药包、救生毯、主绳、辅绳、岩钉、岩塞、快挂等。

  第四章:行前准备

  1、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和溯溪技术锻炼。

  2、准备合适的溯溪装备,并且熟练地使用它们。

  3、选择适合的活动季节和日期,密切   第五章:行进技巧

  行走

  峡谷溪流中多滚石岩块,且湿滑难行,行走时应看准、踏稳,避免因踩上松动岩块摔倒或被急流冲倒。

  攀爬

  攀登技术的基本要领为三点式攀登,即在攀登时四肢中的三点固定,使身体保持平衡,另一点向上移动。

  第六章团队建设

  队伍组成

  -溯溪活动一定要组队结伴,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单独进入溪谷。

  -为利于协作及应急,队伍规模不应少于4人。

  -小队伍有利于队伍控制和行进速度,故我们建议队伍人数在10人以内为宜。

  -队员新老比例应该小于1/3,对于探路级或难度较大的溯溪线路,建议熟悉的团队前往。

  -队伍的综合能力是以队伍中能力最弱者为标准,而不是最强者。

  -队伍规模、人员构成直接影响着溯溪活动计划的执行,作为领队应当谨慎决策。

  团队分工

  -一个紧密团结、分工合理的团队,有助于溯溪计划的顺利完成。

  -队伍中应该包括先锋队员、收尾队员、协作队员、安全员、队医、行程记录员等职务,各队员应各司其责。

  -与登山活动有所不同的是,溯溪时先锋和收队都应当指派2名队员共同协作。

  -先锋队员:由队伍中能力、经验较强者担任,具备相当的山野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先锋队员必须选择最安全的行进线路,应以团队综合能力为标准而非个人能力。先锋队员应合理控制行走节奏,顾及队伍首尾呼应。

  -收队队员:有队伍中体力最强且耐心细致者担任。确保活动过程中不遗漏任何队员,注意观察判断行进方向,提示后队队员行走在安全、正式的线路上,同时注意观察队员状态,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与领队沟通。

  -协作队员:由队伍中经验丰富、协作意识强者担任。协助先锋队员判断方向、选择线路,指导队员通过危险路段,承担安全提示、关键点留守、分摊背负公用装备和物资等工作。

  -安全员:由队伍中经验最丰富者担任。在活动过程及时、恰当地中向团队提示、规避风险,进行技术操作时检查系统安全性,活动后提交安全报告,对活动中的安全隐患或事故进行披露和总结。

  领队统御

  -领队不亲为原则:领队应保持充沛的体力和清晰的头脑以统观全局,尽量避免具体事务的操作,如探路、收队、安全确保等。

  -领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保证溯溪活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否则,请多加磨砺而不是急于带队出行。

  -领队有责任和义务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溯溪活动,领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所有队员完成一次安全、愉快的溯溪活动。

  -领队要为队伍及其福祉著想,团队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时候都应为整个队伍着想,而不是自己或某一名队员。

  -有效的沟通、关怀,可进一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一个团结的团队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领队应坦诚面对自己知识或能力上的不足,发动团队的力量有助于解决困难。

  -当危机发生时,需要的是迅速而有效的行动,一切都以安全为第一要素。

团队纪律   -对于装备不合格者应坚决劝退,不应妥协并心存侥幸。   -公用装备必须落实到人,行前应进行仔细检查。   -任何情况下的行动,都应该遵循“两人同行”制度,不应擅自脱离团队。   -行进过程中保持队伍紧凑,首尾呼应。非特殊情况下,不应分组行进。   -队员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应超过先锋队员,也不应落后于收队队员。

  -队员因故需要暂时脱离团队时,应及时向领队报告,由领队进行安排。

  -保持队伍间通讯畅通,当通讯意外中断时,领队应重新集结队伍。

  -合理控制行走节奏,不疾不徐,避免过长时间的休息。

  -严禁无保护攀爬,在危险路段应正确、合理地架设保护装置。

  -避免长时间在深潭中泡水而导致体温、体能下降。

  -根据线路设置恰当的“关门时间”,到达时间卡点应及时向山脊上转移或原路下撤。

  -因天气、时间、队员状态等原因需要下撤时,应果断下撤,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带来灾难。

  高绕

  当遇到瀑布绝壁无法直接攀登时,多采取高绕的方式前进,即从侧面较缓的山坡绕过去。高绕时应小心在丛林中迷路,同时避免偏离原路线过远而偏离溪流。

  涉水和泳渡

  涉水或泳渡时,必须清楚地判断水流的缓急、深浅,有无暗流,必要时借助于绳索保护技术。在溯溪过程中经常使用绳索横渡过河,涉及一系列的绳网、绳桥技术。

  安全保护

  做安全保护措施时,确保者务必先确保个人安全后才能对其他人施以援手或保护措施。

  拉拽:在攀爬时,往往由上方的队友以拉拽的方式协助队友通过难点。拉手时应互相握住对方手腕,等下方队员准备完毕之后再由上方队员施以适当的拉力,下方队员则借势向上攀登。

  抱石保护:在攀爬超过2米以上的石头时,攀爬者后方的队员宜采用抱石保护的姿势对攀爬者施以安全确保。万一攀爬者失足落下,确保者可以适当地支撑攀爬者以缓冲下坠力,使其安全着地。

  4、研读地形图、搜集并仔细阅读线路资料和功略,以及前人的活动计划和总结。

  5、选择目标溪流,选择行进线路,制定紧急下撤线路和应急预案,拟订备份计划。

  6、领队应制定完善的活动方案,包括线路计划、活动强度和难度、行走距离和海拔升降、行程计划和时间卡点、应急预案等;队员应仔细阅读活动方案。

  7、组建精干的队伍并合理分工,队伍规模和构成尤为关键。

  8、按照活动时间长短制定食品计划并一一落实。

  9、应急物资准备和落实,包括但不限于药包、急救包、紧急备用粮和饮水等。

  10、确定后方留守人,将活动计划、应急预案和队伍联络方式等详细资料留给他们。

  11、确定交通工具、行车线路和接驳方式,尽量避免自驾以节省体力。

  第七章:应急预案

  风险意识

  -溯溪者应培养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安全习惯。

  -对溯溪者而言,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山洪暴发。

  -洪水在狭窄的溪谷中显得更加狂暴,水位可以在几秒内上涨十英尺。

  -溯溪者应了解气象学基本常识,综合考虑天气预报及其他自然或人为的因素。

  -当你因为天气而犹豫时,请远离峡谷,而不是贸然前行。

  -降水是导致山洪的根本原因,即使是溪谷上游的一场小雨,也可能因流域集水面积大而造成山洪。

  -时刻保持警惕,对潜在的报警信号保持警觉,如水位、水颜色、气味等等,天气突变时应果断下撤。

  -提前分析并做好应急计划,所有队员都应该熟悉了解紧急下撤方案,以防意外不期而至导致手足无措。

  制定方案

  -在活动开始之前,领队必须充分考虑到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制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包括但不局限于:假想风险的应对措施、时间卡点和紧急下撤通道、后方留守和援助等。

  -领队在活动前应充分告知同行队友关于此次活动的风险和应急预案。

  -活动中应确定副领队,万一领队出现状况时副领队应担任领队之职,率领队伍安全、有序地撤离。

  紧急撤离

  -当遇到预想不到的变故时,如天气突变、时间不足、队员受伤、状态不好等,应当勇于下撤。

  -领队在行前应该仔细分析线路,做好应急预案并提前规划紧急下撤通道,以备不时之需。

  -合理的下撤通道是溪谷旁边的成熟山径或向山脊靠拢,并且避开陡峭危险地形。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必须以安全为第一要素,有组织

有计划地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安全。

  -当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雷电时,即刻离开溪谷,向高处转移之后再考虑下一步计划。

  第八章风险控制

  滑坠

  -原因:平衡能力和个人技术不足;鞋子防滑性不好;危险路段缺乏足够保护。

  -防范:加强平衡能力锻炼、参加活动难度应循序渐进;掌握正确的行进和攀登方式;使用毛毡底溯溪鞋;在危险路段假设保护装备以策安全。

  溺水

  -原因:坠落深潭、泅渡时因急流、漩涡、回流或卡绳而溺水

  -防范:避免滑缀;入水时先观察水流情况,由水性较强者进行先锋泅渡;假设绳索保护时应使用正确、合理的技巧。

  中暑

  -原因:高温天气;潮湿闷热天气;长时间暴晒。

  -防范:避免高温天气下进行高强度活动;进行有效的防晒避暑措施;身体不适时停止活动。

  失温

  -原因:长时间浸泡溪水;因衣服湿冷和长时间休息而导致体温丧失;进行山脊后的风寒效应。

  -防范:避免长时间浸泡;合理控制休息等待时间;携带备换和御寒衣服;补充高能食品。

  迷路

  -原因:方向判断失误;大雾导致能见度降低。

  -防范:携带地图、指北针、高度表等定位工具;遇到大雾时应谨慎分析实际情况,选择熟悉的线路前进或原路撤回。

 误入支流   -原因:方向判断失误。   -防范:携带地图、指北针、高度表等定位工具;遇到支流分岔口时,应仔细观察并判断方向。

暴雨

 -原因:天气原因;山区小气候。   -防范:天气预报有雨时不应进行溯溪活动;活动过程中天气突变时应迅速撤离溪谷。

 雷电   -原因:天气原因;山区小气候。   -防范:天气预报有雷电时不应进行溯溪活动;活动过程中遇到强对流天气,应选择适当的庇护场所,避免在溪谷中、山脊上进行活动。

 山洪

 -原因:降雨;上游的堤坝泻水。   -防范:天气预报有雨时不应进行溯溪活动;活动过程中遇到降雨,应根据雨势和天气走势修正活动计划;大雨会导致山洪的爆发,应撤离溪谷,向高处转移;提前明确溪谷上游的堤坝情况并与管理处取得联系。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原因:地质结构不稳定;因暴雨导致山体滑坡或泥石流。   -防范: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或危险区进行活动;活动中迅速通过潜在危险地段;当危险发生前兆出现时,注意观察并远离危险区域;滑坡、泥石流都由高处向低处运动,应选择左右两个方向逃离,不要顺着或逆着向滑坡、泥石流的方向行进。

 落石   -原因:自然原因造成土石松动;攀爬、高绕时不慎踩落石头。   -防范:佩带符合标准的头盔;通过落石地带应注意观察;在通过落石多发区时应保持安全距离和高度警惕,避免踩落石头或上方掉落石头造成伤害。

 动物伤害   -原因:受有毒动物攻击造成伤害,如毒蛇、马蜂、毒虫等。   -防范:活动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遇到蛇、蜂群、蜂巢时应躲避;身着长袖长裤衣服可有效降低伤害;避免使用香味浓郁的防晒或护肤品;随身携带蛇药等应急药品。

 植物伤害   -原因:因有毒植物造成伤害。   -防范:认识和了解本地区有毒植物;身着长袖长裤衣服可有效降低伤害。

 运动伤害   -原因:关节扭伤;肌肉损伤;骨折。   -防范:活动开始时进行热身运动,适度地拉伸肌肉群和活动关节部位;活动中避免大跨度的跳跃和用力过猛的动作;防止滑坠、跌落造成身体损伤;避免过于疲劳,以防注意力不集中发生危险或突发疲劳性骨折。

  第九章:环保守则

  溪谷中的环境尤其脆弱,任何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都可能因为溪谷生态环境和流水流域的影响,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所以,溯溪时必须苛守环保原则,避免对溪谷的环境造成冲击。   1、不丢弃任何垃圾,即使是可降解的果皮。   2、不允许往溪谷中倾倒食物残渣和油污。   3、不可以在溪谷中使用化学洗涤用品。   4、切忌在溪谷中丢弃电池或其他有毒有害化学物品。   5、不破坏植被、不采摘花卉果实。   6、排泄应离开水源60米,同时挖猫洞加以掩埋。   7、不捕捞溪谷中的生物,同样也不对它们进行喂食。   8、避免任何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的事情。

  第十章:安全守则   1、溯溪不可盲从,一定要参加各种训练研习,多阅读溯溪书籍及资讯。

  2、溯溪不可单独进行,一定要组队结伴成行,方可彼此照应。

  3、溯溪一定要在有资深经验者指导下进行,装备一定要符合规定,并且携带必要的器材,以利活动顺利进行。

  4、溯溪三要具:地形图、指北针及高度计一定要带齐,缺一不可。行前先策划好上登、下山及撤退路线。

  5、选择好天气。对于溯行地的季节和气象一定要了解,避免豪雨期、梅雨期及台风期的中、长程溯溪。

  6、溯溪前必须先做暖身操,以避免造成运动伤害,从头到脚各部位的关节与肌肉都应伸展开来。

  7、遵循溯溪三不原则:不贪快、不摸黑、不做超过自身技术能力的动作和操作。

欢迎对本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