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1月20日讯(通讯员谢维)“入村后,看着厚厚的贫困户档案,我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年,从部队转业半年的刘鹄羽来到长沙浏阳市蕉溪镇高升村开始了他的扶贫之旅。 扶贫路上故事多,难免面临很多曲折与无奈。 年6月,在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崔某与母亲虽户籍在一起,却未生活在一起,根据政策要求,其母亲未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对此,崔某一直耿耿于怀。刘鹄羽多次上门解释,老崔不听,还把左邻右舍都喊来“评理”。 讲政策、核对政策情况、耐心解读文件……看到刘鹄羽娴熟的业务技能、真诚的态度,被喊来“评理”的邻居纷纷“一边倒”,同时帮着刘鹄羽一起做起了劝解工作,最终崔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除了对政策不理解,贫困户过于依赖政策,是刘鹄羽在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 走访过程中,有群众反映贫困户徐鹏(化名)平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刘鹄羽多次上户核实情况却屡屡被拒之门外。多次的走访,刘鹄羽摸清了徐鹏的作息规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正在生火做饭的徐鹏,“咱们现在的贫困只是暂时的,只要有志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把日子过成一团火!”一次改变徐鹏生活轨迹的谈话开始了…… 种菜、喂鸡、打零工……那一次谈话后,徐鹏的生活悄然的发生了变化。除了这些琐碎的事情,在刘鹄羽的帮助下,他还被安排在“村级保洁员”这一公益性岗位上,每个月有固定收入元。 刘鹄羽的真心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也换来了贫困户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但是刘鹄羽明白,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做到扶贫路上确保不落下一个人,必须要持续增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而结合本土特色的产业之路,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造血”之路。 “绿然养蜂”产业扶贫项目是蕉溪镇的主要扶贫产业,但刚开始贫困户对养蜂产业不了解,有“竹篮打水”的顾虑,因此积极性都不高。明白这一症结后,刘鹄羽一边挨家挨户上门讲解政策,同时动员贫困户去实地查看,和养蜂户深入沟通,共商难题。在他的努力下,百余名贫困群众渐渐有了想法,慢慢加入到了养蜂队伍。另一方面,为了帮助贫困户打开销路,刘鹄羽多方探索,搭建了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