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历史上最厉害的县长是谁? 我们先来看一段记载: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 这段记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的主人公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这件事发身在北宋元祐八年(),当时杨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在老师面前还能这么尊敬,如此平心静气,于是“程门立雪”的典故流传千载,杨时也成为了尊师重道的典范。 大家也许都听说过“程门立雪”,但不一定知道,杨时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浏阳历史上最厉害的县长。 “程门立雪”的次年,绍圣元年(年),杨时出任浏阳知县。 他也成了浏阳历史上最厉害的县长! 杨时与宋元时期的浏阳文化(上篇) 杨时在浏阳,不仅政绩卓著,他还传习讲学,开风气之先,实为浏阳文化教育发展之嚆矢,影响深远。自杨时而降,宋元近三百年间,浏阳文化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笔者参考时贤研究成果,勾稽史料,以时间为经,以杨时、李作乂、朱熹、张栻、汤璹、欧阳龙生、欧阳玄等文化名人的活动为纬,以宋元学术主流——理学为主线,试对宋元时期浏阳文化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 杨时像,载清康熙间刻本张夏《龟山先生年谱》卷首。 年——杨时任浏阳县令,传播理学,浏阳变儒雅之乡 杨时(-年),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福建将乐人,号龟山,谥号文靖。杨时先后师从北宋理学奠基者“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元祐八年(),和同乡好友游酢一起到洛阳拜程颐为师,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杨时一生精研理学,“倡道东南”,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他上承二程,下启朱熹,是二程理学南传的关键性人物。 绍圣元年(年),杨时到浏阳任知县,任职四年,救饥荒,有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在浏阳建有飞鷃亭、归鸿阁。后来以飞鷃亭为主景的“飞鷃芳草”、以归鸿阁为主景的“鸿阁斜阳”都成为古代“浏阳八景”之一。他在浏阳还作有《浏阳五咏》(飞鷃亭、归鸿阁、相公台、洞阳、渭水)、《县斋书事寄张世贤》等诗作。 杨时对浏阳文化的发展,有筚路蓝缕之功。嘉庆《浏阳县志·风俗志》序说:“浏俗故淳朴,有怀葛风。逮宋杨龟山令邑后,更彬然称儒雅乡焉。”浏阳偏居湘东,开化较晚,文化教育落后,杨时任浏阳知县后,浏阳竟然“彬然称儒雅乡焉”。据记载,杨时任知县时在浏阳城南讲学论道,传播理学,很多士子向他问学。 浏阳算是杨时传播二程理学的第一站。浏阳的文化教育,在杨时的传道解惑中迈向新的高度。 杨时于南宋绍兴五年(年)逝世,浏阳人为纪念他,在他讲学的地方建书院,向朝廷请匾,朝廷赐名文靖书院(杨时死后谥号“文靖”)。文靖书院是浏阳的第一所书院,应该在杨时卒后不久即建成。 年——浏阳第一座藏书楼建成,朱熹、张栻题匾赋诗 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年),浏阳李作乂、李日南父子在城南建藏书楼,名遗经阁。这是浏阳历史上第一座藏书楼,也是宋代湖南六家大藏书楼之一。藏书楼的出现,说明浏阳文化开始兴盛。 乾道年间,张栻主管岳麓书院教事,苦心经营三年,书院闻名遐迩,学者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当时,岳麓书院中有不少浏阳士子,李作乂“子弟多从张栻游”。 乾道三年(年),朱熹千里跋涉到长沙,与张栻进行讲学,规模盛大,史称“朱张会讲”。 张栻、朱熹,同为理学大家,与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们都上承二程理学,同为杨时的三传弟子。 大约同年,浏阳知县张才邵修葺杨时所建归鸿阁(又称飞鸿阁),绘杨时像于阁上,“以慰民思,示不忘也”。张栻为作《飞鸿阁记》,赞扬杨时传承正统理学之功,表达敬慕之意。 李氏父子的遗经阁建成后,张栻、朱熹等数十人赋诗赞颂,朱熹还为之题匾。张栻在《赋遗经阁》诗中勉励李氏子弟“绝学继颜孟,淳风返虞唐”。 遗经阁建成不久即毁于火,李作乂父子又改筑于太湖山(即今西湖山)之旁,未及成而父子相继逝世。李作乂之孙李之传续建,绍熙四年(年)落成,著名诗人杨万里为之记,称李家“三世以学行有称于州里”。 大约同时,杨万里作有《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诗。据诗的内容,云居山书院是柳家的私塾,“牙签玉轴还堆床”,藏书甚富。从此也可见浏阳民间文化教育之繁荣。 年——浏阳人汤璹上疏为朱熹说话,拥护理学,直声大振 南宋淳熙十四年(年),浏阳人汤璹高中省元(宋代礼部试进士第一名称省元,相当于明清的会元)。此年状元为王容,而淳熙十二年(年)释褐状元为易祓(太学考试第一),三人都是长沙人,被称为“长沙三俊”;长沙人特意为他们建了“三元坊”。 汤璹中省元,是浏阳科举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此前浏阳仅有一两位进士。)此年上距杨时任浏阳知县已近百年。汤璹后历官德安府学教授、国子博士、常州知州、大理少卿等职,封浏阳县开国男,以中大夫、直徽猷阁致仕。著有《建炎德安守城录》、《春秋要论》。 绍熙五年()年,汤璹任国子博士,同年朱熹由知潭州升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当时,权臣韩侂胄专权跋扈,打击理学。朱熹在朝仅46天,即被罢免。关键时刻,汤璹上疏为朱熹说话:“熹以正学为讲官,四方颙望其有启沃之益。……宜追召熹还,仍授讲职。”汤璹疏中的“正学”即程朱理学。虽然汤璹的上疏未能奏效,但此举使他直声大著,不过,他也因此得罪权臣,影响了一生仕途。 汤璹后来更是直接写信给韩侂胄,数落其“用兵、任人之失”,因此连遭贬谪,“闲居之日,多于扬历”。 陶园 原创作品,浏阳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