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苎。 彼美淑姬,可以晤语。 ——《诗经》 《诗经》开启了千年夏布的渊源,诗中描述的就是把麻纤维放在清水池里,发酵使纤维中胶质脱掉,以便纺绩成纱。那时还没有棉花,苎麻是主要的纺织原料。(来源于网络) 一说苎麻纤维长,透气性强,更适宜夏季穿著,另一说源于夏朝,故俗称夏布。 唐代时,夏布因其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被列为贡品。 夏布,中国最古老的布料, 听上去就似一股凉爽扑面而来, 仿佛一缕来自山野的清风。 夏布看似粗粝,却抚之柔软, 看似陈旧朴素,却淡然若风, 它完美地与中国人的东方气质相契合, 质朴,素淡,平和,低调, 有一种时光里无言的淡定从容。 一块看似寻常的夏布, 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既粗犷淳朴, 又细腻如丝, 虽由人造,却返璞归真。 “古者先布以苎始, 棉花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 所为布,皆是苎, 上自端冕,下讫草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技术已大大提高。苎麻的织造水平在西汉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精细程度可与最著名的西汉马王堆出土素纱蝉衣媲美。 捣练图中的夏布脱胶 明孔府旧藏夏布中衣 夏布吴服 夏布的原料是苎麻,也称白叶苎麻, 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自古便是重要的纺织纤维作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经开始 从事苎麻耕种和使用手工织布。 神农誉麻,史称“富贵丝”, 西方国家称它为“中国草”, 日本人则喜欢称呼它为“南京草”。 苎麻 中国的夏布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西分宜、万载、萍乡一带、川渝的荣昌、隆昌等县和湖南浏阳、醴陵、平江等地。 江西、湖南和四川这三个地方的夏布风格有些不同,浏阳夏布名品叫作"鸡骨白",因为所做出来的夏布特别白,精细程度成为一时之最,另外染色布比较多,但手工艺凋落得特别快,现在几乎看不到什么了;江西的夏布工艺保留得很完好,不像浏阳,现在的特点是比较工业化、产业化,做粗布、装饰用布比较多;四川夏布则既做得精致,手工成分也保留得也比较完整。 由于人造丝制品的兴起,夏布曾一度远离我们的视线。近年,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回归大自然的诉求也在不断提升。健康的、绿色的、天然的纤维面料,让夏布再次回归并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的面前。 从苎麻到夏布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割麻、绩纱、挽麻团、刷浆、上机织造、印染、晾晒等等,方成服饰。 不同于现在用机器纺织出来的布,真正的夏布是用古老的手艺做出来的精致苎麻布。其绝精者两年余始能成一匹。一匹四丈八尺,可为二衫。 剥麻 将苎麻砍下,去掉叶子,剥下茎皮,就可得到淡青色的苎麻纤维。 自然漂白 分为清水漂白、日光漂白等方法,按程序连续几天进行,即成洁白苎麻。 绩纱 绩纱时将经上述自然漂白后的苎麻,撕开成片,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然后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放在大腿股上,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再卷成如茧状纱绽一样小团缕。 织布 分为刷布、上机、上浆、织造四道工序,其中以刷、织造为难。如果手艺不精,分断纱,又费时,次品又多。经纱、刷布多为男人所做,织布多为女人(故夏布又称为娘子布)。 一个熟练的老织工, 一日绩成一两线,已属不易。 从青丝到白发, 日子就从指间攒动的麻线中, 一点点流过。 轻如蝉翼,薄如宣纸, 平如水镜,细如罗绢。 没有经过裁剪加工的成匹夏布, 就已经算得上一件美丽的艺术品。 年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却也破坏了千年工艺的传承, 我们失去的是一方水土的记忆。 苎麻所含的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 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 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费时费力, 所以织夏布的人越来越少。 夏布,渐行渐远, 代表的就是工业革命之前, 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现在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东方生活美学的兴起, 夏布以其天然质朴的质感逐渐受到人们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