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位于湖南东部。东、东南与江西铜鼓、万载、宜春、萍乡接壤;西、西北、与长沙县、株洲市为邻;西南交澧陵而北界平江。境内山丘绵亘,西、南稍平衍,东、北半山谷,浏阳河横贯其中,萦回百折,西流注入湘江。全市面积五千零七点七五平方公里,耕地一百零四万亩,一百三十三万。在远古时代,境内已有人类活动,他们留下原始社会的踪迹。根据地下文物发掘证明,至少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浏阳土著居民栖息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樟树潭文化遗址的发现 年,浏阳县文物考查工作者在今县城西郊氮肥厂处,临河背山的涨树潭,发现一处远古人类住房遗址。该遗址坐北朝南,前濒浏阳河,背靠巨湖山,既可避寒流袭击,又可纳降暑河风,下河可捕鱼,上山能狩猎,门前还有土可供种植。址宽三米,长四米,深一米,穴的四周有桩洞。据考古学家分析,这是一座门朝南开,以四根大木头支撑为柱、小木头桁椽用茅草覆盖的半穴方形的房子,在房址内及其周围,发现石器和陶器共计三百条件。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锄、石网垂,还有细石器和泥纺轮等。陶器有泥纺质陶器、砂胎釜、陶罐等。址内还有火炉处,炉内尚存一堆残灰,炉周有小泥墩五个。经专家鉴定,该遗址反映了约四、五千年前居住杂这里的人们,已有相当高的制作技术和生产水平,特别是泥质纺纱轮的发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种麻,开始用麻纺纱织布,物质生活已进入石器时代晚期,亦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继新石器在县城樟树潭出土后年全县文物普查又发现了“龙山文化”到“商周文化”遗址二十八处。这些出土文物的发现,充分证明了自古以来生活在浏阳的人们,和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的人们一起,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祖国古代文化。 浏阳置县由来已久 古代全国划为九州,浏阳地属九州之一的荆州。战国时期为楚国的属地。秦王赢政发动兼并六国的战争时,派大将王剪攻楚,尽占其地,在那设立楚郡,浏阳为楚郡所属的湘县范围,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改湘县为临湘县,浏阳又为临湘县(今长沙)所管辖。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年),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浏阳、州陵为俸邑”,这样,浏阳县正式设置。因为县内有浏水,由东北入南而向西流,县城在浏水北岸,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故后来改刘阳为浏阳,自南朝宋以后,一千多前来没有更易。 浏阳地处湘东门户,县城首建今县东城,距长沙城一百五十花里。唐时,县城改建在淮川镇(今浏阳城关镇)。元朝初年,一度迁往居仁镇(又名居陵镇,即今浏阳官渡镇),明朝时迁回原址,从此稳定下来,再也没有搬迁了。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