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存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长沙既是清末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义的发祥地之一。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长沙的民俗吧!! 01 ??湘剧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流行于湘南东部17个县市及赣南西部和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因它曾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故又称长沙湘戏。 02 花 鼓 戏 长沙花鼓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汉族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十二属县——长沙、善化(今望城)、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安化、茶陵、攸县等地。长沙花鼓戏形成、流行的广大地区各地方言有较大差别,旧称“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随着艺术交流的频繁,逐渐演变为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年,长沙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03 望城剪纸 望城剪纸是一种湖南长沙的传统民间艺术,既无画稿,又无蓝本,全凭艺人头脑的想象构思,信手剪出各种人物、花卉,鸟鲁等图案,造型棚栩如生,刀刀联结,浑然一体,给人以美的感受。望城剪纸富有楚文化特色,造型古朴.线条流畅,动态感强,生活情趣浓郁,望城民间剪纸艺人,能工巧匠辈出,各具不同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享誉国内外。 长沙棕编和望城剪纸是长沙地区流传盛广的两种民间工艺,展现出长沙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04 长沙火宫殿庙会 火宫殿火神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长沙火宫殿的火文化要追溯到我国古老的氏族部落时期。那时人类已广泛地利用火来煮食和取暖,但因用火不慎,常造成灾难。为减少火灾,约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21世纪,帝喾就任命有专门管理火源的火官因祝融管理火源有功,死后葬于南岳衡山,并建祝融庙,名曰"祝融峰"。为了纪念这位火官,在长沙坡子街便建设了"火神庙"至清乾隆12年6月23日(农历),火神庙重修落成,以后这一天就定为火神寿辰祭日。每年这天,地方官府出资筹办隆重的祭祀仪式,地方商会组织商家参与。祭祀后,人们抬着火神爷绕城游行。 05 长沙窑铜官陶瓷技艺 铜官陶瓷,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望城铜官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大唐时期的长沙铜官窑,更是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开创了“南青北白长沙彩”的陶瓷发展格局,对世界陶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06 洞井龙舞 洞井龙舞是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是长沙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洞井龙舞在湖南长沙市洞井铺镇一带较为红火。年,洞井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洞井地区龙舞的种类较多,分“布龙”、“三节龙”、“人龙”、“长龙”等。各种龙都有它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玩法不一。 07 宁 乡 皮 影 宁乡皮影一般是3~4人组成演出班子。影型为牛皮制作,灯源为植物油或煤油。演出时艺人操作影型,称为“顶作”或者“顶条子”,其余奏文武场面,演唱湘剧或者花鼓戏剧目。多系酬神还愿或庆寿是演出。皮影在宁乡的盛行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在继承了传统的传影手法的基础上,宁乡皮影不断丰富内容,改变皮影传播的表示和表现方法,已形成了宁乡特色。有《宝台山》、《八百秋》、《薛仁贵征东》、《造梁》、《双龙套》、《赐福》、《金桥算命》、《洪兰桂打酒》、《张公百忍》等传统节目。 08 杨裕兴面条制作技艺 创始人杨裕臣,生于年,自幼家境贫寒,爱好习武,身体矮壮,由于骨骼和力气远大于其他同龄人甚至年长几岁的人,九岁就给长沙“万福楼”做小工学习和面。因为刻苦、好学,再加上爱好习武的杨裕臣在磨面、揉面、和面、拍面时就像对待习武一样,用武术手法练习制面,三、四年下来其和面与拉面的速度和功力已经相当出色并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十三岁离开万福楼,自己便在当时长沙青石街街头摆摊,现场表演磨面、揉面、和面、拍面、拉面并销售手工面。年,为图生意兴隆,便把自己名字最后一个字改为“兴”,挂旗号为“杨裕兴”。虽然当时杨裕臣年龄偏小,但力气大,制面方法与众不同,面的口感又独特且一绝,在当时的长沙青石街小有名气。 09 长沙弹词 长沙弹词是一种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湘江、资水流域的长沙、益阳、湘潭、株洲、浏阳等地。长沙弹词源于道情,用方言说唱,也有称长沙弹词为道情的。清杨恩寿著《坦园文录》记载长沙道情艺人张跛于同治年间演唱情形时说:“以鼓板唱道情”,“惟肖惟妙”。后来有了一人弹月琴,一人以渔鼓简板和小钹击节,二人对唱的“渔鼓道情”。艺人在秋收之后串村说唱,平时在城镇街头卖唱。20年代中期,长沙艺人周寿云、舒三和等进入茶馆茶社“坐棚”说书。50年代以后定名为“长沙弹词”。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