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42705.html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由来

1

粽子由来

屈原投汨罗江这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传说为了纪念屈原跳江。公元前年屈原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是现在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

2

赛龙舟由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3

龙的节日说

这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春秋时代的吴越之地说起。吴越之地是丰饶的鱼米之乡,江河湖泊星罗棋布,部落的人们以渔猎为主。

丰沛的水资源带给人们生计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遇到雨水多的年头,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和家园,更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而干旱时节,河流干涸,人们赖以生存的渔猎又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在那个时代,人们相信这一切福祸,都是水中的一种神灵赐予。他能腾云驾雾,能潜深渊,能呼风唤雨。他高兴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他发怒就降下灾难,吞噬生命。人们对他又恐惧,又敬畏,进而崇拜,他便是——龙。

龙的形象,在距今八千到九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里就有记载。传说中的龙具有大蛇的身体、鱼的鳞和须、马的头和鬣鬃、鹿的角、老虎的鼻子、鳄鱼的四只脚、鹰的爪子。在古代,这些生物都是部落图腾的代表。而龙图腾,意味着各部落的兼并融合,因此也成为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龙文化从中华文明生根发芽那一刻就诞生了,象征着勇猛和力量、广博和智慧,祥瑞和神圣,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龙是吴越部落的图腾,而五月初五,正是图腾祭祀的日子。

端午节风俗

1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2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又或者将艾、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晋代《风土志》中有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3

栓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4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双莲并蒂等形状,象征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5

赛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在划龙船时,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船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

注:图文来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