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与醴陵山水相连,产业相近,文化相通,是好朋友,也是好对手,过去同属于长沙府,当下有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的情结。 浏阳和醴陵地处楚头吴尾,是吴楚咽喉。醴陵的母亲河是渌江,渌江当然有很多支流,水经注说渌江的正源是萍乡的萍水,源头在杨歧山。年醴陵人搞了一次寻找源头的活动,他们发现渌水的正源是澄潭江(现在浏阳境内河叫南川河,镇叫澄潭江,醴陵人把浏阳境内河流叫澄潭江),澄潭江的源头是万载的金钟湖,而万载曾经是诗人康乐侯谢灵运的封地,这个县曾叫康乐县,与浏阳、醴陵一样,是花炮之乡。 浏阳和醴陵还同处一座革命山脉——罗霄山脉的西侧。也正是这么一个特殊的位置,让历次革命中浏阳和醴陵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发生在浏阳和醴陵交界处的萍浏醴起义,是真正打响了反抗清朝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而以安源路矿工人为主力的秋收起义第二团,在团长王新亚的带领下,攻打萍乡县城失利后,接连攻下醴陵和浏阳两座县城,这个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战绩,骤胜而骄的王新亚,被敌军偷袭失败后下落不明。九十年前的8月23日,红一方面军在浏阳永和成立,攻打长沙失败后,转战醴陵状元洲进行休整。 醴陵人说“近代湖南半醴陵”,主要是醴陵是全国三个“民国将军县”之一,出了两百多个国民党将军,其时何键、程潜、陈明仁相当长时期曾掌握湖南命运,说“湖南半醴陵”也还说得过去。浏阳是秋收起义的地方,也是红一方面军成立的地方,到过红一方面军成立地永和的元帅都有五个: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从红一方面走出的元帅更是多达八位,而浏阳的共产党将军有三十个,也是著名的“将军县”,后来还出过共产党的总书记胡耀邦。 两个地方不只是山水相连,战壕相连,而且产业也十分相近。浏阳和醴陵的花炮产业都很发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醴陵花炮产业比浏阳还要好,后来被浏阳超越了。而浏阳过去也是陶瓷生产重镇,浏阳南区中心镇大瑶,现在成了花炮小镇,其实大瑶过去叫“大窑”,是以生产陶瓷闻名的,我印象中上个世纪还有陶瓷企业,浏阳人没有把这个产业当一回事,最后一家陶瓷企业垮了之后,“陶瓷已到醴陵去,此地空余大窑名”。再后来,大窑也改名大瑶了,浏阳彻底告别了陶瓷产业。不过,浏阳新兴产业发展不错,经济总量领先于醴陵,醴陵一度提出了一个口号,并把这个作为他们党代会标题:挺进三强,赶超浏阳。 浏阳醴陵都是千年古县,只是浏阳拿了千年古县的牌子,醴陵还没有拿到。醴陵人很得意的,他们县名醴陵千年未改,而且独一无二的。其实浏阳县名也是千年未改独一无二。只不过,在江苏太仓市有一条河叫浏河,镇叫浏河镇,是郑和下西洋出发的地方。 浏阳醴陵都是移民城市,醴陵人说到了明末清初,土著人口不到百分之一。而浏阳作为移民城市,还编出了朱元璋血洗浏阳的故事,浏阳人谢建国先生专门考证这段历史,写了一本《浏阳移民史研究》一书。其实这两个地方之所以都成了重要的移民城市,主要还是地处战略要地,每次改朝换代都是主战场,死人和逃人特别多,自然就要移民来填充。 也许正是移民的城市,两个地方都是“湘地赣语”,都是湖南的地方讲江西话,这个一点都不奇怪,移民大部分是江西人,当然讲江西话。只不过,醴陵可能更好的融入了湖南,他们赣方言还是不明显。而浏阳有大山与长沙相隔,至今还是一口江西话。 醴陵人的文脉是渌江书院,我上次写了一篇文章《醴陵的骄傲》,老师说你写醴陵文化不能不重点讲讲左宗棠和陶澍的那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两次会试失利的左宗棠就凭这副对联得到湖湘文化的领袖人物、两江总督陶澍的青睐,得到陶澍的指点,后来与陶澍结成了儿女亲家,并在陶家读了八年书。再后来,他成了“五百年对中国领土贡献最大的人”。没有这次相遇,很难想象会有后来的左宗棠,没有左宗棠的优秀就很难彰显陶澍的慧眼和远见,而成就这段佳话的就是醴陵的这次偶遇。醴陵人把这个看得很重,书院恢复得很好,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流传广泛。 而浏阳的文脉当然应该是有江南第一文庙之称的浏阳文庙,浏阳文庙在浏阳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曾经有过二贤祠,供奉的是宋代浏阳县令程门立雪的杨时,和元代大文学家、写个二十四史中的夏辽金三史的浏阳人欧阳玄。到了清代更是跟左宗棠的顶头上司曾国藩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曾国藩年谱记载,道光十七年(年),就是左宗棠到渌江书院当山长那一年,曾国藩听说浏阳文庙用古乐祭孔,在浏阳举人贺以南的陪同下,到浏阳考察声音律吕的源流,足足呆了两个月才回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没有想到音乐让他如此地快乐。两千年后的曾夫子,到浏阳听了这个古乐,“高考之前”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研究这个古乐,痴迷程度不亚于孔子闻韶。浏阳也是曾国藩的福地,曾经两次会试失败的曾国藩,看完这个马上再赴北京考试,还真的考上了进士。当然也正是曾国藩的大力举荐,浏阳古乐天下闻名,山东曲阜祭孔都要到浏阳来学习。后来,谭嗣同在这里建起了湖南或者是中国的最早的现代教育机构算学社。再后来也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场地,是浏阳最高学府浏阳一中所在地,胡耀邦杨勇在这里读书,浏阳出了十个院士也大多毕业于这里。只不过,浏阳文庙最近一次修复,连个泮池都没有恢复,而曾国藩与文庙的故事更是鲜有人讲起,没有了曾国藩的任何痕迹,而且与渌江书院开阔的气势相比,文庙更加局促了。而这些,可能正是浏阳应该向醴陵学习的地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