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540736.html

烟花爆竹里寄托的美好情绪,在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里,更是激情四溢。诗人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清时代,中国爆竹烟花更是盛行,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来祭神祭祖,以表示庆贺,并求神灵祖先福佑。清代诗人顾太清在《乙未元旦》中所写“声声爆竹散林鸦,烟火春城千万家”之句,就展示了当时城里人过春节时大放烟花鞭炮的盛况。它寄托着人们热烈、真挚、纯洁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纯真爱情、幸福快乐的祈愿。在很多地方,从除夕到初一,“迎岁爆竹”更是彻夜不息。

官方也常常借助燃放烟花爆竹表达一种喜庆。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朝廷就在外事活动中用焰火晚会招待外番及各国来使,皇帝与文武百官一同观赏。到了清朝,以燃放烟花“乐宾”的形式十分普遍,圆明园西边的西厂就是招待外国来宾观赏烟花的场所。今天,在国家庆典和重要体育赛事中燃放烟花更是屡见不鲜,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广州亚运会等,燃放焰火的规模都很大。

一、浏阳花炮民俗文化的用途

节日: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燃放烟花爆竹习俗。其中传统节日大多以民间燃放为主,现代节日以政府和单位组织燃放为主。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里,民间总是用燃放爆竹烟花来以示庆祝。在元宵节,上至党政机关,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在这一天组织燃放烟花爆竹来表示庆祝。

婚嫁:自汉以后,民间结婚仪式相当隆重,在“六仪”的基础上加上“拜天地”、“入洞房”、“闹洞房”等等。男女结婚时要在男方厅堂和洞房挂上“和、合”二仙(传说中象征阴阳和顺的“和”仙和“合”仙)像,其像含情默默,笑容可拘,一手持荷花,一手捧圆合,意为“合时适岁,和谐相处、爱情忠贞。”迎亲队伍出发时,必放一挂长鞭炮,以示向乡亲们报喜。当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附近时,又放一挂长鞭炮,通知女方家做好准备。当新娘随新郎出门时,再放一挂长鞭炮,以示女方家欢送。因为鞭炮象征着“红火”、“旺盛”、“美满”,所以多多益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收亲嫁女都有燃放烟花爆竹习惯,特别是在农村办喜事常见,在婚礼过程中有“开席炮”、“接亲炮”、“送亲炮”一说。综上所述,在婚礼上的每一个环节中,均有花炮参与。如果婚礼时不放鞭炮,既不热烈,也不喜气,不免会留下遗憾。在新婚之夜燃放大量的烟花,大有“天作之合”的意境,简直是喜庆之极,使人终生难忘。

开工、竣工:新居落成后,亲朋戚友纷纷前来贺喜,古称“燕贺”。“燕贺”出自《淮南子·说林训》“大厦成而燕雀相贺。”而贺喜的人一般习惯于带一挂鞭炮登门祝贺。鞭炮声僻里啪啦,主人笑逐颜开。主人在末搬迁前,也要先放一挂鞭炮,俗称“入火”,一方面是因为高兴,另一方面是为了驱邪镇房。还用艾叶、香草、醋熏房的习俗,接着再移火搬家。亲朋戚友不仅放鞭炮相贺,还要送上酒水等物,古人谓之“暖屋”。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今之入宅与迁居者,邻里醵金酒具,过主人饮,谓之暖屋,或曰暖房。”主家欣喜无比、感激万分,并向亲友发送请柬,上书“蜗庐落成,承蒙亲友隆仪,深表感谢。谨定于□年□月□日□时在□□处聊备菲宴,以表微忱。其他各行业诸如开业、奠基、竣工、通车等的喜庆之礼更多,无论哪种喜庆如果没有烟花爆竹助兴就显得冷冷清清、索然无味。

丧葬:哀礼也是人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哀礼,包括哀悼死者的“治丧”和处置死者遗体的“出殡”。因为丧葬礼仪,是对死者的哀悼,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也是每个人人生中享有的最后一个礼仪,所以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丧礼的过程中,有许多“规矩”:亲人们要为临终的人“送终”,证明其确已“落气”(即死去)后,便马上为其烧“落气钱”,并点燃第一挂鞭炮,向周围的人报告丧事的消息。接着为死者装殓,用净水(温开水)抹去其身上的脏物,换上寿衣、寿裤、寿鞋,然后将遗体移至大厅,摆设灵堂。现在,虽然大多数城乡已改为火葬,摒弃了过去的某些繁文缛节,但送遗体火化以及安放骨灰时,沿路都要燃放鞭炮,抛撒纸钱,同时吹奏鼓乐。死者的子孙们谁都愿意把葬礼办得风光一些,当然要量力而行,不可铺张浪费。然而不管怎样,鞭炮烟花对寄托哀思、表达孝心、表示慰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迎送:湖南是开发迎宾礼炮最早的地方,早在清朝时迎宾礼炮就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据浏阳市和醴陵市的地方志所载,两地每年都有数千箱迎宾礼炮运往京城。乾隆帝就常邀请朝臣和外藩大臣及使节到北京西厂“山高水秀楼”或到避暑山庄观赏烟火。据《养吉斋丛录》记载:“乾隆戊寅(年)仲冬,南苑大阅,适哈萨克、布鲁特、塔什罕回人等入现,因于苑中赐宴,令观烟火。上距康熙时,盖六十余年矣,又驻拌避暑山庄时,赐宴外藩或赐观烟火,则在三十六景无暑清凉之后,所谓万树园也。”“圣驾驻拌避暑山庄,筵宴外藩,轨召至御前赐酒,内廷词臣,亦得与赐,欢灯或一夕,或三夕。银花火树,无异上元。其地在万树园。”贵客光临,嘉宾告辞;小孩出生,老人去世;升学远去,学成归来;出征,凯旋;请神、送神……在这些迎来送往中,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了一种必要的礼仪,表达了欢迎、欢送的喜悦心情。

新张:在古代有恭候光临”等内容。在大门、屋柱、厅堂、厨室贴上诸如“争贺莺迁乔木,迎来燕入高楼”、“昔日茅棚随逝水,今朝华厦伴高山”之类的楹联,并以鞭炮迎接宾客。据老人回忆,民国时浏阳城内梅花巷建造黎家大屋就办过奠基、落成两场酒宴,奠基时还宰牛祭神求保平安,宾客百余桌,放鞭炮花大洋上千,十分热闹。现在,新居喜礼讲究节俭,很少大操大办了,但燃放烟花爆竹表示庆贺的习俗各地都在流传。

民间体育运动:当夜幕降临后,许多人家张灯结彩,景象蔚为壮观。这一天,人们还举办游园、猜谜、舞龙、舞狮、杂耍、唱戏等各种活动。说到舞龙、舞狮、划龙舟等活动就要联合中国的传统佳节,除吃汤圆、挂灯笼、划龙舟之外,放烟花爆竹也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早在南宋时,烟火匠就应节日所需,将各种品类的单个花炮分组捆绑在高大的木架上,再用火药线按顺序连接起来燃放。这种“集百巧于一架”的成架烟火,在潭州(今长沙)十分盛行,以至蜚声中外。古时湖南一直讲究闹元宵的“闹”字,有了烟花助兴,元宵节才真正热闹起来了。这种闹元宵的烟花传到宫廷后,阵营更为庞大。在宫廷中,每年从正月十三日到十六日,连续几夜燃放烟花爆竹,内廷王公大臣、驻京外国使节均被特邀观赏。

祭祀:旧时的湖南民间祭祖活动十分盛行,凡大姓家族要到本族祠堂祭祖,连外出的游子都要赶回家中参加,否则被视为“数典忘祖”,是对祖宗不孝不敬的表现。民国年间,居住在浏阳县金江乡浒溪村的郑氏和黎氏两姓,两个祠堂隔河而望,一个在小河南岸的西葭,一个在小河北岸的边山,两姓群众在祭祖时互相攀比,比谁的更气派、更热闹,因此两岸的香火燎绕,鼓乐声、鞭炮声此起彼伏,长达几天几夜。如果哪个姓没有比赢,来年春节玩龙灯时也要争个高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祭祖活动比较少了,更不像以前那么铺张了,去掉了许多迷信成分,但在中元或清明时用烧香、烧包、放爆竹的形式以表示对先人的怀念依然不绝。特别旅居港、澳、台的同胞及华侨重视祭祖,把它作为一种根祖文化和姓氏文化加以弘扬,这对于加强海外联谊、促进海峡两岸统一有积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都表示赞同。例如,旅台同胞湖南同乡会几乎每年都组织这样的活动,旅台同胞们不仅回来过春节、过中秋,而且回来扫墓、祭祖。旅台同胞浏阳同乡会原会长谢仁馨教授就是一个积极分子,九十高龄了还频繁地穿梭于两岸,他兼任了湖南省谢氏文化研究暨宗亲联谊会会长,主持“湖南谢氏研究”工作,还组织宗亲并亲赴古谢国遗址的河南南阳市金华乡东谢营寻根祭祖,带去了很多浏阳花炮,不仅表示了对先祖的敬重,而且充溢着浓浓的乡情。

携手晨光,共创辉煌!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