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index.html 农历八月,曾经是浏阳集中“赶集”的月份。如果从县城出发,载货乘船,沿浏阳河顺流直下,先至青草“土地会”(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五),再逛枨冲“公王会”(农历八月初五至初十),接着“赶场”普迹“八月会”(农历八月初十至二十),时间紧凑有序,不失为一趟丰收之旅。 普迹镇的大中渡口,是株洲、醴陵、浏阳去长沙的必经之处,在渡口盛行的时候热闹得很。清代诗人寻乐赋诗:“十日为期万货堆,中秋普迹闹喧豗。卖牛兑马兼孤注,赚得空囊赶会归。”这“万货”大都就是从大中渡口涌入墟场的。 普迹镇有上市街和下市街。年逾八十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黎德扬是普迹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他这样描述了昔日的繁华: 进入普迹上市,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认知的第一个城市。当时沿着青石板和麻石铺成的两米来宽的街道,两边有写着显赫招牌的十几家大铺子。走进这只有三十来家铺面组成的市面,在我幼稚的心灵,以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拥有一切的都市。 下市只有半边街,有一大片宽阔地。地里种植席草(用来编织席子的植物),刚好七月份收割,八月就用来作牛、马、驴和狗的交易场地。 如今从普迹镇的上市街走到下市街,一两里路却仿佛走了百年时光。两边的老屋已尽数拆除,只余下一张门楼。 从普迹沿浏阳河再往下游走,到了镇头镇。这里的“六月会”和“冬至会”,曾在浏阳、株洲、长沙三地老百姓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醴陵的瓷器、益阳的凉席多是从这里进入浏阳百姓家的。县志记载,“六月会”盛时,每天上市人数多则逾万,少则数千。 “以前从浏阳县城去省城的水路,到镇头刚好是一半。”浏阳文史专家潘信之说,顺水而下全程要两天时间,船到镇头一般要靠岸歇息,“所以镇头实际上是省城和县城之间的一个中转和歇息的码头。”而从镇头以下直到长沙,浏阳河边就没有更大的集市了。 水路运输自然离不开船。撑篙、摇橹、荡桨、走风……三十年前的浏阳河里白帆点点。木船驶离港口,把浏阳茶叶、磷矿石、粮食运到长沙,再把长沙的盐、生活物资运返浏阳。 这些木船,大多来自于镇头镇甘棠村,该村的造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镇头的墟场也是源于清同治年间。这种时间上的“不谋而合”,是商贸的撮合,亦是浏阳河的馈赠。 浏阳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庆、同治《浏阳县志》分别记述村市9处、17处、32处、57处和72处。年,村市衍变成集镇32处。此后,由于战争频繁,以及交通改道和村落变迁等多种原因,年,全县仅存集镇21处。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全县大小集镇发展到67个。基本形成一乡一集镇的格局。其中19个主要集镇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中心和边际贸易的经济枢纽。 农村主要集镇市场有普迹、镇头、枨冲、永安、北盛、沙市、社港、淳口、大瑶、文家市、澄潭江、金刚头、张家坊、东门、官渡、古港、永和、高坪、七宝山等19处,较小的集镇市场有达浒、沿溪、龙伏、白沙、葛家、上洪、小河、青草、牛石、杨花、跃龙、官桥、石灰嘴、北星、柏加、金江、渡头等17处。 浏阳主要集镇市场: 东门市以产土纸著称浏阳。清乾隆时已有店铺百家。道光年间,当地纸商在汉口设有“浏阳折表纸同业公会”。民国初期,纸业鼎盛,市内经营纸庄,纸栈的有10余家,均在长沙、汉口设有子庄,每年输出土纸三至四万担。还有平江茶商设茶庄于河西,雇工余人,每年就地收购、加工红茶担以上。有茶油行8家,每年输出茶油千余担。此时,全市共有大小商肆余家,长驶浏阳河的货船30余艘,肩挑车运货物日在百人以上。还有信脚行业陈席珍、孔发金等多家,常年雇用信脚数十人,往来于东门、浏阳、长沙之间,为大商号提取银元铜币、传递信息和采购商品。年,长沙“马日事变”后,“国民革命军”纵火焚烧东门市肆、民房;年复对该市“围剿”,市场受到很大破坏。到年尚存商店99家,从业人员人。解放后,东门市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重振市场。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设商业网点40个,以后多年变化不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到年,各类商店发展到多家,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万元,批发销售万元。 永和市原有五埠六街,大小店铺多家。水路上通沙市,下抵长沙,每天过往船只上百艘。市场集散物资以折表纸、生猪、糯米、高粱为主。土纸大部运销长沙、汉口,其他物资多运销浏阳城、长沙。年日军入侵,店肆多遭劫掠。到年,尚存家。解放后,省、市(地区)在此设厂,开采磷矿,逐渐形成新兴工业重镇,商业亦随之繁荣。到年,设有各类企业41家,各类商店、货摊多家,当年集镇贸易约万元。 金刚头历为县内鞭炮烟花的主要产地。清光绪年间,年输出鞭炮约3万银元,宣统年间增至万银元,年增至万银元。年,设在市内的炮庄达22家,部分炮庄在福州、厦门以及香港、南洋等地设有支庄,直接经营鞭炮出口贸易。年因洪水成灾,下街与横街一带店铺几乎全部被毁。年日军入侵,再遭洗劫,至年,仅存大小商户39家。新中国建立后,重建市区,重振鞭炮业。年,各类商店、货摊发展到多处,办有鞭炮烟花厂3个,年产鞭炮烟花5~6万箱。另有乡办企业多家,全镇年贸易额达万元。 永安市是浏阳最古老的集镇之一,紧临长沙,原有店铺数十家,市场颇为繁荣。年,日军入侵,市区被夷为废墟。到年解放时,全镇拥有布匹、百货、南杂、日杂、中药、陶瓷、金银首饰、花纱、颜料等31个行业,店铺98家,摊贩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街道由原来的老街延伸到永安车站两侧,办有纺织、食品、针织、花炮、建材、汽车配件等各类工业企业37家,各类商店、货摊多家。年全镇贸易额达0万元。 清康熙十九年()《浏阳县志》载:“枨冲、普迹有公王会,长善湘浏四邑之民悉集市交易焉。”嘉庆《浏阳县志》增载了张家坊、韩家港、青草市、普迹市、洞阳市、高升桥市、文家市等7处。同治《浏阳县志》又增载了田心市、陈家坊、镇头市、百嘉山等4处。民国时期,战乱频仍,墟场萎缩,到年只剩下定期墟场6处。 解放初期,墟场普遍得到恢复。~年,不少基层供销合作社以中心商店为依托,新建墟场20多处,交易相当活跃。~年、—年,墟场被视为“封建主义的产物”和“资本主义温床”,曾两度关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形成常年性集市与定期墟市贸易相结合的新格局。 浏阳主要墟场: 普迹墟场清初即有“八月会”,是纪念晋代许逊八月十五日诞辰而举办的庙会,会期初十至二十。始以交易狗为主,每届成交约只,盛届超万只。后又增加骡、马、驴、牛交易。骡马来自河南,每届成交千匹以上,盛时达匹。水牛多来自湘潭易俗河一带,黄牛来自江西省万载、宜春、修水等县,多以牛换狗。除牲畜外,鞭炮、土纸、夏布、凉席、瓷器等产品的交易也颇兴旺。夏布最为畅销。清末民国初,来自汉口、长沙的夏布行庄多达三四十家,日收夏布百余担(每担40匹)。此外,长沙等市的当铺、钱庄、行庄来此赶墟者也有三四十家。清末,又增办了“冬至会”。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初五为墟期,交易项目仍以牲畜为主,规模不如“八月会”。日军侵占浏阳期间,普迹三度沦陷,继而国民党发动内战,墟场被迫中止。解放后,墟场恢复,但盛况不如从前。年9月,当地政府和供销合作社沿用传统墟期,举办商品展销会,向省内外发出邀请,慕名而来的外省商业单位33个,84人,会期8天,上市人数达7.2万人次,成交额达35万元。“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墟场被两度关闭。年起,重新开放,每届成交额在80万元以上。年以后,一年两次的墟期不能适应农村商品生产蓬勃发展的需要,当地政府和供销合作社组织了每月逢一的墟期,取代了传统的“八月会”和“冬至会”。 文家市墟场源于清嘉庆年间的“牛马会”,农历十月初十至十五日为墟期,交易以牛为主,每届成交数百头,间有骡马应市。鞭炮、茶油、土纸、夏布、瓷器和竹木制品的销量也十分可观年,北京客商曾带数十匹骆驼来此赶会,轰动全市。年,当地政府和供销合作社利用墟期举办物资交流会,此后形成惯例,每届交易额在30万元以上。年,除农产品和工业品以外,又增加了牲畜交易,10天成交额达56万元。年新建集贸市场,占地面积平方米,能容纳42个摊位。~年交易额共万元,年均99.5万元。 青草市墟场系清嘉庆年间浏阳八大古墟之一。有传统“土地会”,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五为墟期,以交易农具家具为主。清末民国初,又兴“二月土地会”,为期五天,年以后,“二月土地会”转盛,“八月会”渐趋中止。年当地政府和供销合作社沿用“八月会”会期,组织以农具为主的物资交流会,参加者来自30多个乡镇的2万余人,上市农具74个品种余件,成交额4余元。此后一年两届的“土地会”很少中断。年又发展了耕牛、生猪和工业品交易,成交额达16万元。 镇头市墟场清同治年间,有“六月会”和“冬至会”,分别以农历六月十一至二十日、十月二十五至三十日为期。以“六月会”较盛,每天上市人数少则数千,多则逾万。交易商品以苎麻最多,每天成交近千担。次为夏布,每天成交千匹以上。此外,本地的茶叶、茶油,醴陵的瓷器,益阳的凉席也十分畅销。解放后,“六月会”逐渐消失,“冬至会”转盛。年当地政府和供销合作社沿用“冬至会”,举办为期三天的物资交流会。此后,每届会期定为五天。年上半年,群众又自发开辟了生猪交易市场,经过引导,定为每月一次。进而定为逢一为墟,每月三次。年起,又改为逢五逢十为期,每月六次,每次交易额30~40万元。 枨冲墟场源于清康熙年间的“公王会”,以农历八月初五至初十为期。本地上市商品有竹木制品、茶油、茶叶、蔗秆、苎麻、夏布、仔畜等。外地入市的产品有醴陵的瓷器、益阳的凉席、祁阳的草席、湘潭的狗、衡山的小巧木制品等。年日军盘踞枨冲半年之久,墟场中断。 一年一次的赶集,大家都是冲着买买买而去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下,看你买过吗? 浏阳夏布 浏阳夏布久负盛名,历来有“杭州纺绸换浏阳夏布”之说,自然是每个墟场里都受欢迎的商品。县志记载,清末民国初,普迹“八月会”上来自汉口、长沙的夏布行庄多达三四十家,日收夏布百多担(每担40匹)。镇头“六月会”上,交易的商品以苎麻为最多,每天成交近千担;次为夏布,每天成交千匹以上。 2.狗肉 普迹的“八月会”,多被人称之为“狗会”,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老街上的居民回忆起当时的盛况,“买狗的多为江西猎户,一条巷子里栓满了狗。”县志记载,每届能成交八千只左右,最盛时达万只以上。 3.农具 而在枨冲“公王会”、青草“土地会”,则以农具交易为主。年,青草沿用“八月会”会期(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五),组织以农具为主的物资交流会,上市农具有74个品种余件,参加者有30多个乡镇的2万多人,足见一时之盛。 4.零食、山货、玩具 黎德扬老人15岁时就离开了家乡普迹,他记得儿时参加“八月会”时,还有许多挑担,卖各种零食,如臭豆腐、油粑粑、豆腐脑等;各种山货,如板栗、花生、竹笋和应时水果,杂乱无章,琳琅满目。 ●浏阳又一“千万级”养老公寓爆雷!40多名老人无饭可吃、无家可归! ●金刚镇食品分装黑窝点被查!你买的饼干真的是“纯手工”的吗? ●浏阳社港:一年轻女子突然死亡! 你“在看”我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