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6/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

走进浏阳市大瑶镇南阳村,顿觉眼前一亮。映入眼帘的是数不胜数的小作坊和房前屋后的花炮半成品,它们犹如一道独特的风景,给人一种热闹繁荣的感觉。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历史沉淀。

其实,也不难理解,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传承着花炮制作技艺,他们的生活与花炮紧密相连。不论是在清早的晨光中还是在落日的余晖里,你都可以看到村民们围绕花炮生产而忙碌的身影。先说说几个村民的故事吧:

南阳村和谐一组村民陈法良,今年51岁,父亲在洞庭氮肥厂工作,母亲在家务农,他随母亲留在南阳村。陈法良夫妻俩在村里经营一家小型超市,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13年前,老陈将超市交给妻子打理,开始在家接收花炮内筒加工业务,所有的原材料由花炮厂提供,他只负责加工成炮筒、晒干、打捆成炮盘这三道工序。

刚开始接这个业务时,因为操作不够熟练,老陈每天的完成量很低,一个月也挣不到几个钱。老陈就外出参观学习,回来后刻苦钻研。渐渐地,操作是熟练了,但每天的完成量很难上去,还是挣不到多少钱。老陈就思忖着从纯手工操作过渡到半机械化加工,还请了几个赋闲在家的邻居娭毑们来帮忙,生产效率明显提升,炮盘数量成倍增长。

现在,老陈这个工坊平均每天可完成约个炮盘,当炮盘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花炮厂会派人来清点接收,并结付工钱。一年下来,除去各项开支,老陈的个人年收入在7万元左右,娭毑们的年收入也在2万元左右。

阙伦家,南阳村双凤小区村民,今年56岁。他利用自家房屋和空闲地,开设纸箱加工小作坊,先从花炮企业拿到订单和彩面纸,然后自购瓦楞纸板等原材料,按照花炮企业的要求,将瓦楞纸和彩面纸粘面加工,再压型和装订后,打包送到花炮企业。花炮的包装纸箱在老阙的作坊中要经过粘面、压型和装订这三道工序。

老阙的纸箱加工订单较多,也相对稳定,一个人忙不过来,又请了5个村民来帮忙;老伴则在村上开个小店,并负责为大家做饭。两口子一年忙活下来,纯收入可达20万元,帮工的村民年收入也可达到8万元以上。

邱正坤,家住南阳村双凤小区,今年50岁。他家爷孙三代都与花炮结缘,爷爷帮别人做烟花,父亲在大瑶镇出口花炮厂做技术员,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开办了花炮小作坊,做单一产品,因挣不到钱,又放弃了。后来,邱正坤跟别人做技术管理,积累了一些经验,于年5月与朋友合伙在大瑶镇花炮市场创立了烟花贸易公司,重点为南阳村的花炮产品寻求销路,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花炮制作是个精细的活儿,从一张废纸片到最后的成品烟花,要经过纸筒制作、火药(硝)料制作、引线制作、花炮成品制作四大工序和7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这些小作坊、小企业,虽规模不大,但手艺精湛。从选材、制作到包装、出厂,每一步都精益求精。

在南阳村,像陈法良、阙伦家、邱正坤这样的烟花链条上的小作坊超过家、小企业近30家。在这些小作坊、小企业里,老板们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他们与帮工们同甘苦、共进退,卷起袖子,拿起工具,一起忙碌着。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传承着古老的工艺,让南阳村的花炮享誉天下,为南阳村的繁荣与兴旺贡献力量。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南阳村的花炮产业,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也带动了周边乡村经济的发展。小作坊与花炮企业,如同产业链条上的明珠,共同串联起南阳村的繁荣和发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

长沙人大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镜观长沙|小作坊,大作为——探访浏阳市大瑶镇南阳村小作坊》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