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追根溯源

浏阳柘溪李氏族人主要聚居于浏阳市金刚镇星星村,该地位于浏阳市南端,距城区七十里处。除此之外,柘溪李氏族人还在镇上其他的一些村庄都有零星分布。还有一部分族人散居于江西上栗县,湖南醴陵市等地。据历次编撰的《浏阳柘溪李氏家谱》记载,本族的先祖出自唐朝中期著名的武将,有再造大唐之称的忠武西平王李晟。李晟生有十五个儿子,其第十子李宪,官居江西观察使,镇守洪都,因为功勋卓越,封为陇西郡公。李宪生有七子,长子叫李游,封宜春郡侯,著籍江右,子孙遍及丰城、吉安、袁州。从此在江西大地子孙繁衍,生生不息,传到柘溪李氏肇迁始祖殿良公李庸弼的时候,时逢元末天下大乱之际,又遇陈友谅、朱元璋争战之秋。本族始祖殿良公庸弼,与兄元臣公庸辅,为避兵祸,自丰城辗转多地,经过三次迁徙最后定居于浏阳,买下柘溪市董家园,落业安居。柘溪,是渌水右源的一条支流。我们家族定居在这里,于是就被称为柘溪李氏。清末钦命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钦点翰林院编修湖南籍名臣李星沅曾为柘溪李氏家谱作序。自元末迄今,历时六百四十多年,繁衍二十五代,男丁将近万人。

二、人物春秋

柘溪李氏家族,自元末明初定居浏阳而来,族人崇文重教,重视子弟的培养。在清末废弃科举之前,历代都有应考科举而登上仕途的族人。如明代的李顺杰,被朝廷封为奉政大夫。如清代的李习铭,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恩科中式第十五。李习升,咸丰八年戊午中式第一名举人,李盛湘光绪八年壬午科中式第三十。柘溪李氏家族始终贯彻“诗书传家久”的治家理念,兴文重教,族中子弟有不能上私塾的,可以在族中的义学中免费上学。柘溪李氏家族非常重视族中子弟的培养,因此自古以来,文风兴盛、诗词文章蔚为大观,在当地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柘溪李氏不但崇文重教,在历史上还曾涌现出一些颇有侠义之心的大仁大善之人。如本族第八派祖南阳公。南阳公名朝觐,字南阳,号来同,生于明万历十二年,生而器宇不凡,聪明伶俐,十岁就能代替父亲操持家政,同龄的孩子,没有和他一样聪慧的。等到他长大,候选知州的官职,由于当时处于明末。明政日非,阉党半天下,他愤而辞官,挂印归乡。居家理事,一贯以勤俭著称,由于家资颇丰,又擅长于经营,家中畜马车四十乘,仆婢数十人。南阳公雅好宾客,仆婢供庖,馔日不暇。个性慷慨,喜欢施与邻里。遇青黄不接的时候,常借贷与贫民,旁县例如醴陵、萍乡、万载的人都来向他借贷。有时候遇到贫困而不能偿还的人,他就取来债券焚毁。因为这样而被焚毁的债券,每年有数十家之多。昔日战国时,冯谖为孟尝君焚券。本族先祖也有此善行义举,真是大仁大善啊!还有为民请命的西来公。西来公名渭,字西来,生于清康熙三十九年,本族十二世祖。昔日陈友谅、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时候,伪汉参政易华,曾经在浏阳每年筹措粟米四万石资助陈友谅。后来洪武定鼎,怨恨浏阳人民,输纳钱粮,协汉抗明,于是加倍征收浏阳的赋税,将粟米增至八万石。浏阳人民不堪重负,多流窜他乡,以避苛政。导致浏阳地区怨声载道,民生凋敝。等到及清朝新立,因为沿用明朝的制度,三百多年来,浏阳人民深受堕粮之苦,西来公看到这一幕非常伤心,因此开始搜集元朝时的旧志表章、赋税原额,援情引例,约集同仁、联名上书,递陈督抚、以达天听。后来高宗皇帝下诏减免,百年弊政,因为他的上书,才能够一朝废除。浏阳人民思慕他的恩德,为他在县与贤祠乐只堂立牌祭祀。西来公的一生,多修桥铺路,曾修筑金刚镇石坝河上的灌江桥,一举贯通浏阳、醴陵的交通。同时西来公扩建祖屋六栋堂,使之成为占地百亩的庞大建筑群。

数百年来,浏阳柘溪李氏重教尚武,大练拳术,爱土爱国,人才辈出。在晚清时期,就有李行刚、李行本、李行效、李盛元等先后于中法战争中,牺牲在广西龙州等地。清代以来,浏阳柘溪李氏家族以文治武功致仕者难以胜数。族人自古以来崇尚武术,自创拳法,形成了以李行森、李行桃、李景蛟、李行佑等为代表的武术世家。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浏阳柘溪李氏族人为追求革命真理,积极投入爱国救亡运动,为支持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有李行律,年参军,后加入第四野战军,后任解放军总参部队政委,福建军区副司令。李保华,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李术衡年参军,西南军区汽三团三连战士。还有早期的浏阳地区中共地下党员李行宜,还有柘溪李氏家族的能人全国劳模李性永。年,李性永将家庙所在地星星村农业合作社建成全县最大的高级农业社,并于年在祖屋六栋堂建立千人食堂,在院里支起大锅,拉下楼间门板当饭桌,附近15个村的村民都涌进六栋堂吃喝。当年,时任中共湘潭地委书记的华国锋还曾到星星高级社视察并对李性永的“壮举”表示赞赏。李性永被认为善于搞农业技术创新,由此也获得了全国劳模的称号,获得了国家领袖的接见。“当时,国家奖给李性永一头苏联牛,大家看到以后,种田的热情高涨。众多的柘溪李氏族人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百年沧桑

在浏阳柘溪李氏宗族聚居之地的浏阳金刚镇星星村,随处可见与李氏家族相关的历史遗迹,代表性的遗迹有祖屋六栋堂、李氏家庙、包公庙等。其中以李氏家庙建筑群最具特色。这批宗祠建筑以李氏家庙为核心,呈东西向放射状分布。距家庙两里处的六栋堂,经过去年的修缮,基本还原了历史的原貌。而李氏家庙相对来说,原本就保存较好,古朴肃穆的青瓦砖墙,高耸的飞檐翘角,尽显出柘溪李氏家族的百年古风。浏阳柘溪李氏家庙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历时数年建成,它坐落在著名的“烟花之乡”“佛教圣地”所在地——浏阳市金刚镇。柘溪李氏家庙是一处砖木结构建筑,具有典型的江南宗祠建筑风格。在结构上,它采用了传统的内院式三进两院、中轴对称式布局,由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仪门(门厅)—拜殿(享堂、祀厅)—寝室三进。院落的东西两侧为廊庑和厢房。享堂为祭祖举行祭祀礼仪和宗族议事的场所;寝室用于供奉神主(祖先牌位)。整个李氏家庙的主体建筑布列在中轴线上,偏房,廊庑布列两侧,左右对称,终观全祠,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规划统一,布局严谨。作为一处典型的江南宗祠建筑,柘溪李氏家庙突出的文物价值,对于我国江南地区宗祠建筑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百年祠堂坐看人间百态,世事繁华。经历朝代更迭,岁月变幻。往日家族的辉煌,不仅要在老辈的口中流传。我们还要将这种浓厚的家族文化一代一代继承发扬。在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里,我们将沐浴社会主义新风,勇往直前。如今的柘溪李氏族人正在艰苦奋斗,辛勤劳作。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柘溪李氏族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和祖先的庇佑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饮水思源,焚香敬祖。一座百年祠堂,历经百年沧桑,作为柘溪李氏的后人,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这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家庙,永久的保护下去。让我们的子孙,铭记先祖的艰难历程,在宗祠文化的熏陶下,培养起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时刻不忘记作为一名李氏族人肩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