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前言

  张森(-),字木荄,湖北麻城人。幼承祖训,稍长就读于麻城高等小学堂,毕业后来到武昌,投新军第三十一标一营左队,并考入湖北陆军小学堂,后升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于该校第一期步兵科。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护法运动、第一次北伐战争和第二次北伐战争。官至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第六十六师中将师长。年春,率部在江苏沛县与北洋军阀孙传芳部作战时染病,就医於南京,4月19日不治身亡。同年归葬於武昌卓刀泉庙后伏虎山北坡。

  年11月7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张森墓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墓门左墙嵌有大理石板,刻有张森简介:

  张森(—),字木荄,湖北麻城人。年7月入保定军校入伍生队。武昌首义爆发,参加辛亥革命。年保定军校毕业。年入夏斗寅部,随着夏部扩编、改编,升任团长、旅长、师长。年参加二次北伐,途中因病赴南京休养,当年4月19日病逝。年归葬湖北于伏虎山。

  [图1]张森将军墓(一)(摄影:余品绶)

  [图2]张森将军墓(二)(摄影:余品绶)

  在张森将军逝世九十周年的时候,品绶再次阅读了关于他的三种传记资料(张森墓左右两碑碑文和《麻城县志》里的张森传),并不揣浅陋,试作了一些注释和说明,谬误之处,敬请专家和有兴趣的读者指教。

  ※

  (一)张森墓右碑碑文

  余祖言撰

  □□□□[1]麻城東鄉。其大父[2]靜菴先生究歷史、輿地、天官、握奇、六韜之學[3]。著《歷朝天道人事論》,流聲於鄉。公多英□□□棄去。考取湖北陸軍小學[4],升中學,入保定軍官學校。辛亥武昌起義,赴滬成敢死隊。南北龢[5]議成,仍反[6]保定。□見習。歷充連、排長。民國五年[7]冬,護國軍興,入川供職督署。明年,戴督[8]遇害,倉皇遁走。潛入都下,踰塞北。以謀□□,後常抑鬱。十年,湘軍助鄂軍團驅王占元,公充總指揮部參謀,後充講武堂教官。踰年,北上。十三年,鄂軍團衛隊營營長兼教道[9]隊隊長。鄂軍成旅,公與有力。十五年春,升第三團團長。時唐生智入長沙,吳佩孚以唐通粵□□於平江。以一團之力撼數倍之師,連戰累月,敵氣大挫。鄂軍三團遂藉藉[10]於時。湘軍分裂,唐生智擬退湘南,□□瀏陽之金剛頭內一部不肯從,夏公[11]憤悒赴滬,公虛與委它[12]。時吳佩孚軍及反唐軍勢張甚,公乃率四營突□□軍合急電夏公,由粵赴衡,成鄂軍第一師。北伐軍至,即攻克湘鄉、益陽、趍[13]桃林,由嘉魚渡江,攻漢陽、孝感、應山。□部二萬人於當陽,進駐宜昌[14]。十六年春,升獨立第十四師第二旅旅長。夏,夏公率所部歸寧[15]。蔣總司令遣使□□公任第二師師長,奉命東下,擊孫傳芳。進駐滁縣,猛攻蚌埠,由蚌攻徐。公以孤軍先進,戰至明日,大軍始集□□。十七年,在徐改稱二十七軍第六十六師師長[16]。進至沛縣,過勞成疾,反[17]寧就醫。竟於四月十九日卒于寧。年四十二。葬武昌之洪山。部下傷悼無已。乃用作銘。銘曰:

  □□□英篤生我公公志革命英俊為伍有以輔之懷文備武廿年奔走志定不分百不一遂終投鄂軍喆喆□□賴公明強誠以動人敏以周事三千一心何用不濟桓桓北伐將告功成天奪我公難遣我情乃刻此石□□不磨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軍第六十六師

  參謀長李粹山

  團長夏鼎新

  盧本棠

  姚德安

  率全體官佐士兵同立

  麻城余祖言撰文並書

  黃岡張華山刻石

  十有八年歲次己巳孟冬月榖旦

  :

  [1]□:张森墓右碑上部被砸毁,若干碑文缺失。在本文中,因排版的缘故,这些缺失的碑文分散到了不同的部位,现均以“□”代之。

  [2]大父:祖父和外祖父都可以称为“大父”。这里指的是祖父。

  [3]輿地、天官、握奇、六韜之學:“輿地”指地理、风水之学;“天官”是中国古代星相术,以人的出生时辰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构成命盘,结合各宫的星群组合,周易干支理论,来预测人的命运、吉凶祸福;“握奇”指中国古代军事著作《握奇经》,谓以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大将居阵中掌握机动兵力,称为“握奇”;“六韬”即《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是我国先秦时期道家典籍《太公》中的兵法部分,其内容十分广泛,对于战争及其相关的问题,都有所论述。

  [4]辛亥革命志士方孝纯回忆:“一九〇六年(光绪丙午),我年十九岁,认为男儿无路请缨,须当有怀投笔,乃奋志投入武昌新军第三十一标前队充当士兵。一九〇七年(光绪丁未),考入陆军小学信字斋四堂当兵。……集贤学社机关之设,原为发扬革命。当时张之洞督鄂,办新政,各省以湖北为模范。同志聚议,亦欲以湖北作革命模范,均主张向外省推动和发展。于是议决以梅治逸、王显斌赴安徽;武丹书赴四川;萧兴汉赴贵州。张森、方孝纯留省:一因二人年岁较轻,宜俟学校毕业,二因机密信件,应有人负责收转。张森,字木荄,麻城人,第三十一标一营左队士兵,考入陆军小学,与孙绳、耿丹、熊开文同为学校中优秀生。”(方孝纯《辛亥首义之片断回忆》,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辑《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年11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第—页)

  [5]龢:同“和”。

  [6]、[17]反:同“返”。

  [7]民国五年:即公历年。本碑文中所说的某年(如下文中的十年、十三年、十五年等等),都是指的民国纪年。

  [8]戴督,即戴戡(—),贵州贵定县人。年赴日留学弘文书院师范科,与余祖言同年同科。年回国。年兼代四川督军,聘请蒋百里为其参谋长。张森投奔焉。

  [9]道:同“导”。

  [10]藉藉:显著、显赫,盛大的样子。《史记·游侠列传》司马贞述赞:“游侠豪倨,藉藉有声。”

  [11]夏公,即夏斗寅(—),字灵炳,麻城人。早年投武昌新军,入共进会,参加武昌起义。年参加护法运动,年任鄂军司令,卫戍长沙。年初,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十四师,驻防宜昌。5月13日发布通电反对共产党,背叛武汉政府,投靠南京蒋介石政府。后率部参加二次北伐。年兼任湖北省警备司令。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退出军界,经营农场。年在武汉参加湖北人民解放委员会,负责军事策反及武汉市民临时救济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并将武昌昙华林房产及东湖农场等不动产捐献给武汉市人民政府。年4月赴香港,年病逝。

  [12]它:同“蛇(yí)”。“虚与委它”即“虚与委蛇”。

  [13]趍:同“趋”。

  [14]本碑文中自“十五年春”至“进驻宜昌”,即夏斗寅部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的全过程,参见本文《湖北子弟兵第十三师北伐纪实》。

  [15]归宁:归附南京蒋介石政府。

  [16]据万耀煌回忆,民国十七年“一月十八日,军事委员会令:‘已呈奉国民政府核准新编第十军改为二十七军,第一师改为六十五师,第二师改为六十六师。’我奉委为六十五师中将师长,张森为六十六师中将师长。……二月九日,蒋总司令莅徐州,次日夏军长斗寅、朱参谋长怀冰、政治部方主任觉慧各就新职,我和张森也同时分别就师长职。”(《万耀煌口述自传》第页)

  ※

  (二)张森墓左碑碑文

  漆树人撰

  陆军中将张君木荄墓志

  辛亥义师倡于鄂,成功之速为历史开新纪元,天也,亦人也,自是以后鄂中将材辈出,尤以黃属[1]为最,上自元首[2],下迄将校,大有人在焉。然而说礼乐而敦诗书,广威信而戒杀戮,求之史册不多觏。当今之世,不更难能而可贵乎?岁壬申[3],余僦居[4]汉上,应故将军张君家西席[5]之聘,暇时得于故箧中检张君遗稿,读其家书、诗词、日记,恍然得其生平大概,盖儒将而兼仁将者。君少即卓荦不羁,游学保阳[6],为高材生。以言事过激侮当道,羁狱数月,各方去电质问,营救得免,名以是益彰。昔李白识汾阳[7]于缧絏,论者以是多之,为復唐也。毕业后,迭充要职,及隶夏公灵炳部,为国家图生存,为鄂省争人格,竭其全力以与反革命者相周旋,盖濒于危者亦屡矣!昔人称陶士行[8]机神明鑑佀[9]魏武,忠顺勤劳佀[10]孔明。余于君之丙寅[11]《阵中日记》暨《六十六师碑文》[12]得尚友古人焉,兹从略,□復也。竊谓君以书生而起家也速,运筹也周,律己也严,待人也恕,岂无本者?其王父[13]静庵先生枕俎经籍,囊括韬钤[14],曾以其经世之策旅粤、旅鄂,两拟上之当道,因?[15]资斧济人之急,囊空不果,轶事也,抑亦有待也?所著史论,举历朝之得失加以公平之断制,较之沈休文[16]之于宋、蕭子?[17]之于齐,有过之无不及,尤津津于天人感召之说,非好善之君子乎?君自幼亲承祖训,长历戎行,其所行事有与乃祖默契者。佐夏公数年,兢兢以保存鄂军基础为职志,会师武汉[18],鄂军之功最著,君之功尤有足纪者,余夙于舆论中徵之。□积劳卒于金陵,身后无蓄积,夏公遽失左右手,哀之,以生平事迹呈国府,令省塟省会,意同旌功也。民廿一,夏公主鄂政,救灾平匪,四境乂安,捐廉治君墓,念旧也,可以风[19]已。第忆苏子有言[20],深山大泽,龙藏而虎逝,安见无狐狸之昼游而鳅鳝之群舞也?如君之英灵,其无患乎?墓南则有明莊昭陵寝[21]之孔道[22]也,迤北则蓝[23]、彭[24]、刘[25]、蔡[26]诸烈士之华表,生前相与驰骋而射猎投壶而歌咏者也,如君之英灵其之庙宇晨钟暮鼓,又吾军人之警枕也。扃此人也,亦天也。君讳森,字木荄,生于光绪十三年,卒於民国十七年,葬于卓刀泉之麓,娶涂氏,子二人,慕涛、慕海。女二人,淑芳、淑芸。方肄业省校,皆余弟子也。銘曰:

  南风不競非侈则靡桓桓张君江汉之纪汉柏秦松胡遽青葱之若彼大将,而□生使人心仪之弗已

  世愚弟漆树人拜撰并书

  武昌余敬卿谨刊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元月吉日立

  [图3]余品绶在张森墓前(摄影:孟进)

  :

  [1]黃属:这里的“黄”指湖北省黄州府。“黄属”指黄州府所辖的县、州。历史上黄州府所属曾有八县一州:黄冈、麻城、黄陂、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和蕲州。

  [2]元首:这里指黄陂人黎元洪(—)。黎曾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黄陂曾属黄州府。

  [3]壬申:这里的“壬申”年即公历年。

  [4]僦居:租屋而居。僦:租,租赁。

  [5]西席:家塾教师。

  [6]保阳:保定。明洪武元年(年)九月,废保定路改保定府,别名保阳郡。

  [7]汾阳:郭子仪(—),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因军功进封为汾阳郡王。

  [8]陶士行:即陶侃(—),东晋名将。陶渊明的曾祖父。

  [9]、[10]佀:同“似”。

  [11]丙寅:这里的“丙寅”年即公历年。

  [12]六十六师碑文:即张森墓右碑碑文。

  [13]王父:祖父。

  [14]韬钤:指古代兵书《六韬》和《玉钤篇》的并称,后也泛指兵书。

  [15]?:同“以”。

  [16]沈休文:即沈约(—),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先后在宋、齐、梁三朝为官。《宋书》的撰写者。

  [17]蕭子?(—):南朝梁朝史学家、文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南齐书》。

  [18]会师武汉:年10月10日,北伐军会攻武汉的各路部队胜利会师于武汉。

  [19]风:显扬;表彰。俞樾《春在堂随笔》:“夫匹夫匹妇,固穷守志,至死不移,事固可风矣!”

  [20]苏子有言:苏子,苏东坡。此处本碑文作者所引用的苏东坡的话出自《祭欧阳文忠公文》,原文是:“譬如深山(‘山’一作‘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鳅鳝而号狐狸。”

  [21]明莊昭陵寝:实际上是指以明朝第一代楚昭王朱桢为首的八代九王的陵寝群,位置在现在武汉市江夏区龙泉镇龙泉山。

  [22]孔道:通往某处所必经的关口;大道。从武昌城到明楚王陵寝,必须经过张森墓南面的道路。

  [23]蓝:蓝天蔚(—)。现在的蓝天蔚墓是近年重新修葺的,见[图4]。

  [24]彭:不知所指何人。现在的伏虎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内没有彭姓烈士的墓。

  [25]刘:现在的伏虎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内有两位姓刘的烈士墓,也都是近年重新修葺的:刘公(—),见[图5];刘静庵(—),见[图6]。

  [26]蔡:蔡济民(—)。现在的蔡济民墓也是近年重新修葺的,见[图7]。

  [图4]蓝天蔚墓(摄影:杨继贤)

  [图5]刘公墓(摄影:杨继贤)

  [图6]刘静庵墓(摄影:杨继贤)

  [图7]蔡济民墓(摄影:杨继贤)

  ※

  (三)麻城县志中的张森传

  民国二十四年(年),麻城县续修县志。总纂余晋芳在序言中写道:“县长至省邀请刘君佑贤、家任直(:家任直,即余任直,亦即余祖言。该序言作者因任直与自己同姓,故冠以“家”字)及晋芳回籍。脩书聘佑贤、任直为纂脩,嘱晋芳总其事。”县长“敦促晋芳、佑贤、任直回县至于再三”,可是由于“任直为中华大学教职所羁,不克言旋”,所以任直只能“许遥领编辑”,具体分工是和毛应亭共同编纂《耆舊》部分。这里的张森传和其他许多人的传记都出自余祖言的手笔。

  张森传

  余祖言撰

  张森,字木荄。东乡人。少倜傥不群。学於祖父静菴,课以经、史兼及孙吴兵法[1]。由本县高小学堂毕业[2],考入湖北陆军中学堂,入伍保定。保定同学要求改良教育,推为代表,政府置森於狱,旋以国会质问释出。毕业后,派往湖北陆军见习,历充排、连长。是时家赤贫,所得薪俸半寄家供菽水[3]。旋赴川、湘,游北京,未得志。民国十三年,夏师长斗寅召,充鄂军卫队营营长兼教导队队长,深得士心。十五年,升第三团团长,夏倚重焉。屡立战功,平定宜昌各处土匪。升第四师第二旅旅长。夏在沙市通电[4]移师后,由嘉鱼趋黄石港渡江,历英山、太湖,所至民众欢迎,义声远播。夏升军长,森升第二师师长。蚌埠、徐州两役,异常出力,国府明令嘉奖。改番号为二十七军第六十六师师长。军至沛县,感冒湿热,犹奋不顾身,夏强令返徐调治。十七年四月十八日至南京,十九日病卒,年四十二。夏及全体士兵莫不陨涕哀悼。即以是年国葬於洪山卓刀泉庙后。

  :

  [1]孙吴兵法:“孙”,孙武;“吴”,吴起。“孙吴兵法”,具体指《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也可泛指兵书、兵法。

  [2]麻城县高等小学堂:余祖言曾任教於此,是张森的老师。据《余祖言诗文集》所留下的资料看,除了张森之外,其他还有几位毕业学生在余祖言的指教和鼓励下,也前往武昌入陆军小学堂、陆军测绘学堂,投身反清的革命事业。

  [3]菽水:豆与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语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后常以“菽水”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

  [4]通电:即以夏斗寅和万耀煌的名义于年5月13日发出的反共通电(元电)。万耀煌自述:

  “我从事反共运动,是民国十六年开始的。

  十六年四月,国民党实行‘清共’,但畸形之武汉政府,仍继续‘容共’。两湖共产党,除把持党政一切大权外,极力主张:‘农工暴动’,‘秘密组织红军’,希图建立共产政权。当时汪兆铭适自俄回国,迳赴武汉,与陈独秀联合声明:‘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到底’。又以武汉政府名义,出兵‘声讨’所谓的‘南京反革命’,於是形成宁汉对峙之势。

  十六年六(:‘六’,疑排印误。应为‘五’)月十三日,国民革命军第十四独立师(由鄂军第一师改编)通电反共,进袭武汉。该师师长为夏斗寅,我则是副师长。电文是用夏斗寅和我的名义发出。这项反共通电,实际上也就是国民革命军反共的第一声号角。”(万耀煌口述、李元平记录《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声反共号角》,载《湖北文献》第九十期第22页)因“13”在《韵目代日表》中是“元”字,所以这一通电也叫“元日通电”或“元电”(同样的原因,八天后的21日,发生在长沙的许克祥叛变事件,则被称为“马日事变”)。

  ※

  (四)万耀煌论张森

  夏斗寅、万耀煌、张森这三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夏和张同乡,都是麻城东乡人,万是邻县黄冈人。张和万是多年军校同学,后来都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三人都是靠着同一支部队起家、发迹的,在这个部队里,这三个人是核心之中的核心。有人形容他们是“三驾马车”,也有人比喻万、张是夏的“左、右手”。三人出生的年份相隔并不太远(夏年,张年,万年),但去世就隔得很远了(张年,夏年,万年)。我没有看到夏和万系统介绍和评论张的文章,下面的文字散见于《万耀煌口述自传》[1]。

  1.关于张森入夏斗寅部:“萧耀南督鄂期间,鄂省的军队很多,……北洋部队不要湖北人当兵,因此我们秘密派人到夏斗寅的故乡麻城和罗田一带招兵,不久即招到一千多人,他们领得报到书,无不自备川资来湘报到,这实在是历史上的奇闻。我们的第三团就这样成立起来了。在第三团成立之前先成立教导营,我推荐张森任营长,张当时跟随百里师闲居北京[2],我电促他来湘就任。”(《万耀煌口述自传》第95页)

  2.关于张森在夏斗寅叛变事件中的微妙态度:(通电反共、背叛武汉政府后)“我们驻崇阳的十几天中,武汉方面用尽了离间分化及威吓的方法,首先军委会命令免夏师长职,同时任我为第四混成旅旅长,张森为第五混成旅旅长,我对此种命令一笑置之。”稍后几日,保定同学聂世馨和朱明善携谭延闿等人的亲笔信来崇阳劝万、张“遵照政府命令就职”,“我们对于聂、朱两位同学带来的好意自然谢绝了。只有张森对此略有犹豫。”后来“师部举行会议,师长对于武汉军委会免他的职,以及任我和张森为混成旅旅长的命令,似乎耿耿在心,颇觉不安,言谈间总有些不自然,并且和张森稍有争论。我当即起来就本师的处境及前途以及这次行动的决心和意义说了许多话,并强调这次行动,是大家的共同意志,不是师长一人的意思,对于武汉的命令,只可一笑置之。”(《万耀煌口述自传》第—页)

  3.关于张森与夏斗寅、万耀煌的关系:年秋,继续北伐,“此时李松林[3]找我密谈,说张森对唐生智始终怀念。在唐下野之前,唐每遇我军接洽时,总另有密函给张森。我军由安庆东下时,蒋百里师曾以亲笔函由保定同学叶南忱追至南陵面交张森,所以张在南陵延缓一日才向采石前进。他平素经济不甚公开,部下有怨言,故他没有把握能否完全控制部队,不敢向同僚表露他的心事。不过自崇阳以来,观其意态总有些不安,松林为他的参谋长,也不赞成他的作风,故秘密来告诉我。张的心病,我早已察觉,我常找机会微言讽劝,并公开批评唐生智,想藉此使他的心理有所改变。

  松林和我谈过不久,第三团即发生班长会议要求发饷的事,甚至有一连竟有人持枪驱逐连长。虽经弭平,然对本军之历史是污点无法洗除。该团情形特殊,上至军长下至士兵(:‘上至军长’,疑排印有误。似应为‘上自团长’。)几无一不是麻城人,非亲即故,夏军长的本家最多,平时管束不严,故易发生骄纵恃宠的情形,然发生了问题,在感情上也比较容易平复。

  在滁州驻防的时候,有一天张森突然和我说:‘夏胖子带二十万元到上海去享乐,置官兵于不顾……为什么要拥戴一个不学无术、只顾自私的人呢?’我忍无可忍大声责备他,夏斗寅能有今天也不是容易的,当年在湖南时的局面又岂是一个自私的人能拖得过去,不管是为公还是为私,都不应该讲这种话。他满面通红,我们不欢而散。

  以夏平素对张之优遇,而今天张竟要取夏而代之,人格道德都说不过去,因此更不能不令人怀疑他和唐生智有关系。他很跋扈,常常干涉军部的事,夏总让他三分,全军他只怕我一人,今天只要我同意他的主张,夏就不要想回来了。不过张既已讲出了他的心事,他绝不会就这样罢休的,很可能先与我为敌,先去我,再去夏,他可利用夏的不明事理,鼓动夏的乡亲进行离间。我不如趁早离开,以全始终,故决计辞职赴京。”(《万耀煌口述自传》第—页。)

  4.关于张森的病逝:“三月中旬……我军则集中到徐州及沛县中间地带待命。正于此时本军发生一件极不幸的事,第六十六师长张森突患重病,医院。四月初,我们进至沛县以北地区作战,因通讯不变,未获他的病情,後闻因徐州医师束手无策,遂送往南京,当他到浦口时即与世长辞了。噩耗传到时,我军正在谷亭镇激战,恐动摇军心,所以没有向官兵宣布。该师的命令,一概由参谋长李松林负责,仍以张森的名义执行,一直打到天津甚至改编的时候,都是如此。张师长虽有时会急功好利我不能苟同,但我俩多年同学,交情素厚,今他一旦溘世,我不禁放声痛哭。”(《万耀煌口述自传》第页)

  :

  [1]万耀煌口述、沈云龙访问、郭廷以校阅《万耀煌口述自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年1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

  [2]百里师,即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蒋百里先生(—),名方震。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是张森和万耀煌的老师。万耀煌这里说“张当时跟随百里师闲居北京”,应该是川督戴戡遇害后,张跟随蒋从四川逃遁出来以后的事了。

  [3]李松林,即张森墓右碑落款名单中的“参谋长李粹山”(—),湖北荆门人。与万耀煌和张森同学,都是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的毕业生。

  ※

  :

  万耀煌遗著《湖北子弟兵第十三师北伐纪实》(仅摘录第一次北伐战争部分):

  “民国十五年国内军阀专横,肆行无忌,人民深恶痛绝,驻长沙鄂军混成旅旅长夏斗寅,参谋长万耀煌,首策动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部援鄂,致有湖南三月十二日政变,为北伐军开一序幕。在武汉吴佩孚部,以陈嘉谟、宋大霈两师,向岳阳平江进攻,湘军当以势孤,撤守湘江南岸,遂由夏斗寅偕参谋长万耀煌赴粤,谒国民革命军蒋总司令,报告湘军情形,暨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各存地盘观念,不能合作,士无斗志,建议早日北伐,并出席在粤国民政府会议,以鄂军混成旅改为鄂军第一师,隶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指挥,师长夏斗寅於六月十六日回衡阳就职,以参谋长万耀煌兼第一团团长、卢本棠为第二团团长、张森为第三团团长,七月五日率师北进,九日攻占湘乡,十二日克服长沙,进出湘阴,准备总攻,以第八军任武长铁路正面,第七军任右翼,第二军对湘西暂取防御,於八月十八日拂晓开始攻击,我右翼军包围平江之敌而歼灭,吴部陆云旅长自杀,正面第八军亦进至浯口长乐街,渡过汨罗北岸,廿八日先头部队进占五里牌,切断岳州退路,陈嘉谟部北溃,截获其火车两列,炮三门,枪三千余枝,耀煌所部亦进至龙家桥,截击宋大霈师,俘团长李百胜,并官兵四百余人,枪三百余支,本师於二十四日复集结於云溪站北之义港,奉命由嘉鱼渡江,向新滩口进攻,而吴部刘玉春、陈嘉谟退守武昌,田维勤、靳云鹗、刘佐龙等部,分守蔡甸、汉阳及汉江北岸。九月四日本师克蔡甸,武汉中外震惊,并乘胜攻占汉阳,吴佩孚北逃,刘佐龙同时在汉口反正,汉口遂告克服,而武昌守军约五万余人,虽相持经月,终於双十节前夕,为我四、七、八军猛攻,十月十日清晨占领名城,解除敌人武装,此为我北伐军胜利中,最有历史意义之战役也。

  鄂军第一师于克复汉口后,即奉命协同第八军吴尚、刘兴两师。夹击平汉路南段之敌,经云梦、克安陆,取应山,未几占领平靖关,第八军各师亦同时攻克武胜关、九里关,与敌军田维勤、靳云鹗、魏益三、寇英杰等十万之众相对峙,耀煌因与魏有同学之谊,致函促其反正,适敌军内部不睦,魏益三遂附革命军帜下,十一月初又奉命会攻鄂西长江上游之敌卢金山部,由应山出发,经京山、钟祥,攻荆门,与于学忠大战於当阳长板坡,破其两旅之众,获枪炮辎重甚夥,我何健军亦同时占领沙市、江口等地,残敌向北逃窜,本师於十二月半移驻宜昌。”(载《湖北文献》第七十四期)

  ※

  :

  余祖言诗《题張木荄陳[1]中日記》

  余祖言和张森的祖父张静庵都是麻城东乡人,早年相识。张森少时又就读於麻城高等小学堂,是余祖言的学生。因着世交和师生这样两层的缘分,遥想余祖言和张森之间关系,应该是很不错的。所以,年秋北伐大军胜利攻克武昌城后,张森便带着夏鼎新等几位军人抽空来到余祖言的家中探望老师,畅叙阔别思念情怀,并送上自己的《阵中日记》请老师过目,于是就有了余祖言的这首七律。

  [图8]余祖言《题张木荄陈中日记》手稿(摄影:余品绶)

  题張木荄陳中日記

  

  武功文彩總難全,

  此獨揮豪[2]萬馬前。

  回憶卅年逢故舊[3],

  卻聆一論識奸賢。張君之大父靜菴先生,知天文、地志、兵書、歷史,著有《歷朝天道人事論》一篇。

  子繩祖武[4]書能讀,

  我謂茲編[5]事可傳。

  願棄玄經還珥筆[6],

  與君他日上燕然[7]。

  :

  [1]“陳”,同“陣”。

  [2]“豪”,通“毫”。

  [3]故旧,指张静菴先生。

  [4]绳祖武,踏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前进,比喻继承祖业。绳:继续。武:足迹。

  [5]兹编,指张森的丙寅年《阵中日记》。

  [6]珥笔,古代史官、谏官上朝,常插笔冠侧,以便随时记录、撰述。这里是借用。

  [7]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后泛指边塞或歌颂边塞军功的诗文佳作。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八日夜

  缀成於黄陂盘龙城惟读堂

  ※

  后记

  在张森将军逝世九十周年前夕,我将所读到的张森将军的三种传记和若干零星资料缀集在一起后,并没有卡着“时间点”将其发出,而是有意让它们躺在电脑里“待命”。想的是:等一等、看一看,或许有人会写文章,纪念这位将军。可是忌辰过去一个多月了,依然无声无息(但愿是由于我孤陋寡闻,这类文章有而我没有见到),于是这才将这些资料投到了辛亥革命网。希望海内外   :余品绶,男,年生于麻城东乡石头坳。武汉大学退休教师。余祖言之孙。

余品绶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公益活动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