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你们的‘流动’课堂,让我们的乡村振兴更有希望。”5月8日下午,当浏阳社港中学党员教师又一次来到新安完小志愿“走教”时,社港镇合盛村相关负责人感激地说。 新安完小位于浏阳社港合盛村,现有学生名,教师8名。因地处偏僻,规模较小,无法配齐课程所需专业教师。 为解决这一难题,社港中学党支部组建了一支党员志愿“走教”队,定期对这所小学进行“走教”,给学生送来专业的“流动”课堂。 “走教”队的成员主要由音、体、美、英、信息技术等小学紧缺的学科党员教师为主,鼓励非党员教师参加,组织形式上由之前每月一次“流动”支教变为现在每周集中安排1-2天固定“走教”。同时,“走教”实行辖区统一管理,课程由中学党支部根据各校实际统筹安排。 为充分调动“走教”教师工作积极性,该校党支部除定期、不定期对“走教”教师的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外,还将“走教”教师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职晋级中予以倾斜。 “组建志愿支教队后,虽然中学、小学两头跑,但每次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再累也值得!”青年党员肖滢已经连续参加了3年志愿支教活动,在她的感染和号召下,今年队伍再一次壮大,又有几个志愿者加入其中,“部队”番号也更名为志愿“走教”队。 “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教育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港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进一步创新“走教”形式和深化“流动”课堂内涵,积极探索建立“中学引领小学、中心学校帮扶薄弱学校”机制,通过“走教”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实现基础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浏阳社港中学“走教”只是全市党员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浏阳市教育局党委号召各学校党组织在过来教师志愿支教的基础上,坚持党建为统领,进一步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添砖加瓦。 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先后成立了56个志愿支教服务队,余名党员教师带动余名非党员老师,自愿走进浏阳乡村各小学,为偏远学校学生提供音、体、美、英语等“流动”的专业课堂,将十九大的学习心得体会写在乡村小学的课堂上。 新闻加点料 浏阳志愿者让山区学生共享 优质课堂10余堂次 浏阳农村边远学校“点多、线长、面广”,分布着96个教学点,普遍缺乏音、体、美等专业教师。过去,农村边远学校(教学点)由于生源少、教师少,音、体、美、英语等课程,往往没有专业的教师,由学校里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对于兼任教师来说,教学任务加重、工作压力增大的同时,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成效;对于学生来说,音、体、美等学科缺乏系统、专业的教育,也制约着孩子全方位的发展与成才。 年起,由浏阳市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全市各中学积极响应,一支支志愿支教队伍走进了农村边远学校(教学点),为农村边远学校(教学点)的学生们送去了精彩纷呈的优质课堂教学,助推我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优质发展。 一周一次支教课 浏阳市澄潭江镇上江教学点共三十七名学生,两位教师。过去,学生们所有学科的教学,都由这两位教师完成,老师很吃力,教学质量却并不理想。 年起,澄潭江中学的支教老师们每周都会抽出大半天时间,赶到这所偏僻的山区教学点,为孩子们带去专业的音乐、体育、美术及英语课堂。一周一次的支教课,成了上江教学点的孩子们翘首以盼的事。 这样的情形同样发生在高坪兰花园教学点、文家市白溪教学点、普迹青龙教学点、社港清江小学等浏阳市多所农村边远学校(教学点)中。由各学校党支部、团支部组织的教师支教活动,弥补了山区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缺乏的缺陷,让山区孩子也能共享到优质教育资源。 山区孩子享受同等教育资源 由于山区学校所在地大都比较偏远且道路崎岖,支教老师们要想抵达支教点,大都需要经历一番“周折”。因此,对于支教老师们来说,每一次往返支教点的路途都是一次挑战。 骑摩托车、搭公交车,翻山越岭、爬坡过坳……为了给农村边远学校(教学点)的孩子送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紧缺学科知识,支教教师们选择了坚持。支教的志愿队伍还在逐年扩大。 从浏阳市教育局了解到,自年浏阳市教育系统志愿者分会成立以来,截至目前,以各学校党支部牵头,成立了56个志愿支教队伍。每个支队定点、定时、定班、定人到农村边远学校(教学点)开展“情系山区,志愿支教”活动。 据统计,自志愿支教服务队成立以来,给山区学生带去优质课堂10余堂次。“志愿老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学科知识,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很多支教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授课后,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几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已经有了稳步提高。”浏阳市教育局团委负责人告诉记者。 由各中学党支部、团支部组织的教师支教活动已实现常态化,正帮助着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和城区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助推浏阳市义务教育实现均衡优质发展,成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一张崭新的名片。 来源潇湘晨报、星辰在线、浏阳日报(记者潘梦芝) 图片来源星辰在线、浏阳教育 责编周婵 审核刘海雄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