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年月9月出版的《刘善涵集》,是一本展示浏阳维新志士心路的高品位的好书。其高品位表现在下述方面。 其一是印刷精美,采用传统的锁线装订。谷黄色的布纹封面上,竖印着枣红色的“刘善涵集”四个行楷字,使全书彰显一种古朴高雅之美,一如淞芙先生之诗文。 时下胶装之书成灾,轻翻则掉页,重揭则断裂成几本,重装则不好翻阅,不装则内页散失。而本书之传统锁线装订,无论轻翻重揭,绝无这些忧患。对于那些喜欢在书的天头地阖及两边书写评论的人,无疑扩大了书写的空间。捧读这样高品位的好书,真是一种高品位的享受。 其二是由岳麓书社退休的社长夏剑钦先生亲自为之写《序》和笺注。夏先生学识渊博,对淞芙先生的人品、行事及其诗、词、文章,作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因此本书的《序》不仅评述了本书的诗词文章,而且评述了劉善涵先生的人品、行事、交友,使读者看了就能大体了解淞芙先生其人。 其笺注得宜、到位,使读者容易理解全书的内容,体会诗、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品行和心路。诗文中所涉及的人,皆笺注出其人的姓名、字、号及其主要活动和建树,让读者了解中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有的笺注并且还有独创之处。 比如《谭壮飞狱中题壁诗》:“去留肝胆两昆仑”(见页注③):“两昆仑,据邓潭洲先生《谭嗣同传论》,当为胡理臣、罗升二仆。唐、宋时,豪门以异种人为奴,称为‘昆仑奴’,后遂以为奴仆之称,亦称‘昆仑’。谭嗣同被捕后,罗升‘脱身出京’给家乡送消息,胡理臣则仍居京浏阳会馆,给谭送衣物,对此一去一留肝胆相照两仆人,谭很感激。”此训甚得谭嗣同原意。自古以来遭此横祸者,家里的仆人尽皆逃去以避其祸。惟侠义忠贞之仆才能冒险如此“去留”,肝胆相照之二仆人,不仅令谭嗣同非常感激,也令我这个一百多年后的读者感慨、赞叹不已。 “两昆仑”指谁?历来争论不休。孰知谭嗣同原意在此。谭在生命最后一刻,仍不忘弘扬中国传统之古道,而古道却在两位地位卑微之仆人之身上体现出来。自命为“圣人”的康有为,却硬将“昆仑”二字贴在自己脸上,可他至死也不知道“昆仑”之真正含义。最后反被两个“昆仑奴”给他两记响亮的耳光,真是可笑至极! 其三是本书的编者,一为淞芙先生的满女刘豫璇女士,保存乃父文稿几十年,其中还有弥足珍贵的手稿。文革浩劫时保存这些文稿还有很大的政治危险。但刘豫璇女士不改初心,诚为不易。一为淞芙先生的曾孫刘良建先生。良建先生在这个基础上,到全国各大图书馆广泛搜集淞芙先生的诗词文章,使之几近于齐全。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学传承。二位编者之举,不惟弘扬了刘家之书香,亦弘扬了中国之优良的文化传统。为中国千千万万书香门第之后人,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在许多书香门第泯然消失的今天,无疑让人们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其四是淞芙先生高品位的学识和德行。 源自大围山的浏阳河水,是浓浓的乳汁,哺育出浏阳的才彦之士和刚烈贞正之志士。如元朝的欧阳玄圭斋先生,《元史·欧阳玄傳》就称赞他“文章道德,卓然名世。” 至清朝季世,则“群星”辈出浏阳,灿耀全中国。诚如谭嗣同《石菊影廬筆識·思篇》中所说:“惟时浏阳之学者,葢济济然矣。先进如刘蔚庐師之纯粹精,涂大围師之直方大,欧阳瓣薑師之刚健文明,王信余之笃实辉光。侪辈如涂质初,如贝元征,如唐绂丞,如刘淞芙,儒林硕彦,映照一时,嘻其盛矣!” 劉善涵,字淞芙,清同治六年()九月出生于浏阳南市双枫浦之白鹤山庄一个以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幼从族叔叶璜師学诗和古文,后又与同年唐才常就学于浏阳名儒陶笠斋先生。清光绪十七年(辛卯,)考于武昌两湖书院,两年后与谭嗣同相逢。谭在《报刘淞芙书》中称淞芙“被褐怀玉,质有其文。”是“直谅忠诤之人”,故自此“愈益钦畏,亦愈益爱慕,延企箴警,用萌侈心。” 唐才常、谭嗣同的老师浏阳硕儒欧阳中鹄(号瓣薑)先生说:“唐生才常,刘淞芙秀才,皆吾邑崛起英俊,才气奋发。” 此后刘淞芙、谭嗣同、唐才常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兴新学,救黎民,强中国而奋斗不息。三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可见刘淞芙是一位学识渊博、品行高洁、忧国忧民的君子,是谭嗣同、唐才常的益友诤友。 古人说:“欲看其人之品位,只须看其所交之友之品位。”谭、唐自不必说,淞芙先生诗中所述之友熊希龄,曾任国民政府的总理,学问人品均高于很多人。能交上这样的朋友,自是学高品重之士。 其五是本书的诗词文章都是高品位的,都表现了作者的独特风格,以及忧国忧民、维新强国的思想感情,和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心志。我们从中可以看清中国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的历史,可以感触到谭嗣同、唐才常、劉善涵那一代维新志士可歌可泣的形象。 如《蟄云雷斋诗存》第一篇《酬唐佛尘才常四川学署幕次》(1),(括号中的数字是该作品在书中的页码。下同。)全诗七十一韵,一百四十二句,诚可以与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比美。全诗押仄韵,吟咏出一种刚烈、悲壮、深沉、豪放的韵味。首二句以“风冷楚江”展示出苍凉、凄幽的景象。“江山跌宕”“时局败坏”“国士髀肉销铄”,自然引出贾谊之可哭,范仲淹之“进亦忧,退亦忧”,诗人悲愤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神殂圣伏旷千祀,嗣音正始今谁作?方今华夷正混同,忧时五内俱炎爚。”则表现诗人见中华文化被毁而忧心如焚,自然发出“兴师问罪谁卫霍?”之问。诗人更想与同年好友唐才常化作冲天而起的双龙飞剑,内斩尽奸佞,外斩尽倭寇,可“谁知磨蝎持命枋,”自己却像范丹、东方朔一样穷困潦倒。但结尾仍然期待“明年春涨锦江新,蛟螭会须出林壑。”一展自己的才华。其坚持政治理想可见。 《感怀呈谭复生太守二》(8)“痛哭宣尼讫获麟。”则表现诗人面临仁善被毁之末世,只能像孔子那样反袂掩面而嚎啕大哭。 《甲午秋常德道中口占》(12)是描写甲午海战后的一首很具特色的七律。首句“黯黯西湖落照中,”给全诗著上晦暗、悲凉的色彩。接着描述:甲午海战失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满朝文武不是反思中国为什么失败,反而是散布流言蜚语,继续攻击政敌!“漫说讹言传市虎,”就传神地勾勒出这些人的卑鄙嘴脸。诗人深沉、抑郁、苦闷而邈茫的心情就凸现出来。最后只好拭目以待政治制度的革新,以譜就民主自由的新制度。 《谭复生太守丈乘楚材兵轮》勉酬之一(13),则以兵轮之胶着以喻中国国步维艰,展示出沉郁、凄悲的感情。 《感事柬易硕甫观察》之一(21),则表达了诗人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深思:维新派力量弱小而“无丰翮”,慈禧“头戴逆鳞”,而康有为则“涂附井田张伪学,潜移宫柄累齐民。”可谓中肯之评。也是正直而无怨无悔的维新志士的内心反思。 之二(22),对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以莫须有罪抓捕谭嗣同等六志士,七日就诛杀的无法无天的残暴专横行径,作了无情的痛斥,“黄鸟聞歌人百赎,赬鳞削简泪双枯。”则表现全中国人民对谭嗣同的惋惜和痛悼。尾联则辛辣地嘲讽了在日逃命的康有为之流,正是他们从箑扇缝隙窥探满清朝廷,致使大好的维新形势被夭折。 之三(23),“人歌人哭都无著,独步荒郊咏《黍离》。”则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无限悲愤,亦表达了诗人的无比孤独和无奈。 《遣兴诗十一首,步仲调先生原韵》(40),是诗人写心明志的一组七律。 其一:“畔越楚狂讥凤隐,堂皇周谱咏牛腓。”以状中国的政治衰败与倾覆。又引“新亭对泣”“幾社问民”之典,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志。结句“云天冉冉泪双挥”则表达无限悲痛之情。 其二引“卞和伤玉”“尾闾盆倾”之典,以喻中国的分裂和倾覆。 其三则言当今没有文武全才来挽救中国,致令中国被列强瓜分。而自己的种种努力,只不过是使蚊负山而已。 其四引马援、徐福之典,表明自己虽有壮志,然徒为人笑而已。 其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图之未速噬将脐。”则哀痛中国之大患愈来愈烈,終至自噬己脐的危难境地。 其六“堪闵物情仄欹甚,垂垂天势已微斜。”则痛忧国势之倾。 其七表明自己欲效法衡阳王夫之,弘扬中华绝学之心志。 其八借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击退回纥、吐蕃的入侵,以明己志。 其九“老桂经冬心愈热,枯荄委地血犹斑。行行莫问当年事,怅绝舟车未敢攀。”则表达诗人爱国热心不减,悲愤交加感情。 其十以《离骚》之伤“灵修”,表达自己之痛伤中国。 其十一以“周文枉自张三世”暗讽康有为之伪学,又以楚国左史倚相徒能诵《九丘》,而不能匡正楚灵王之淫乱,以讽刺满清朝臣們迎合慈禧,媚上误国的无耻行径。 《蟄云雷斋词存·金缕曲·闻东南战警有感》(),上阙起笔就说:“无限边愁惹,忍轻提东南战伐。泪珠如泻。”最后说“国家憾,笔难写。”国步之艰难,便在这中间展示出来,词人悲愤欲绝之情,亦表现得淋漓尽致。 《蟄云雷斋文存·谭壮飞狱中题壁诗》(),是淞芙先生不同凡响之作。开笔就说:“戊戌之狱,康有为构成之,而诇察其事上书告密者袁世凯也。”向来人皆责袁世凯之告密,而皆不知戊戌之狱乃康有为构成之。 《论语·学而》说:“(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因为人不知己,己无所失,亦无所患难也。而己不知人,则对于贤者,不能亲近、交往,其忠言不能采纳,则大失也。对于奸佞阴毒者不能识别,必不能远而避之,或为其所引诱而行邪僻,乃至于不可救药之地步,其害大矣!或不能防范奸佞阴毒者攻讦谮陷,終为其所害,乃至身陷牢狱,甚至丢掉生命。 谭嗣同正是不识人,不知康有为张伪学以谋私利,行此险棋;又不知袁世凯之见利忘义、背君、卖友求荣的品性。康有为不知政治,不知军事,更不知人,不知慈禧为人行事之品性,不知慈禧的势力之大;更不知袁世凯的为人,就冒然定下此愚蠢的计策,致令维新运动彻底失败。 此文接着说:“谭嗣同志节最为明伟。闻其被逮时,某领事愿保其出险,谭谢之曰:‘先生意良厚,第各国变法无不流血,中国流血请自嗣同始;天下断无无父之国,安能亡命走江海,累吾衰親耶?’于是捡数月来朋友函札悉焚之,独留其父督责一书,置于箱篋。缇騎搜获以闻。”“康已先一日遁去。”“内阁中书杨锐,刑部主事刘光第,皆清节自修之士。”两相对比,康有为之人品低下即彰然矣。 最后记述谭嗣同狱中七律三首,七绝一首,结句“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临死也不忘弘扬中国传统古道。 记述林旭诗“清蒲伏位知无补,慷慨难酬国士恩。愿为公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可与谭嗣同绝句成为双璧,而留辉青史! 《题谭壮飞太守小像》()则详实介绍了维新志士谭嗣同一八九六年八月十九日在上海与吴雁舟、宋恕、梁启超、汪康年、孙宝瑄、胡庸等维新好友等共七人,赴光绘楼所照的照片。题词用佛教术语扼要道来,使我们明白这一张小小的照片的历史意义。通过夏先生的笺注,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在维新运动中的积极的活动。若非康有为的张伪学以谋私和愚昧无知,维新运动是有可能成功的。 《寥天一阁印录序》则使我们看到维新烈士谭嗣同的多才多艺。 《为创立算学馆上学院江建霞书》则陈述了淞芙先生创立“算学馆”的设想,使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维新志士們为兴立新学,教育人民,富民强国所做的努力。 当然,淞芙先生之诗词风格多样。比如,《梅花诗》三十首(),就展现了淞芙先生清幽、高洁的风格。淞芙先生的人品,就一如凝寒绽开之梅花,高洁、清美、超凡、脱俗。 用典多,用典活,是淞芙先生的诗词之一大特点。这表现淞芙先生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梅花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其十七(),首联“图呈九九正寒消,帘外欹斜露几条。”就活用“九九消寒图”之典,不露痕迹地展示出梅花凝寒绽开之独特之美。颔联“酒力难回孤客冷,霜威也护美人娇。”凸显梅花之凄清、冷艳之美。这正是诗人心境的写照。颈联“春风翠羽魂千里,细雨疲驴酒一瓢。”化用“苏轼罗浮遇仙”之典和苏轼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淞芙先生信手拈来,却成就自己独创之意境:春风吹拂,梅花片片在天空飘扬飞舞,花魂千里;诗人则在绵绵细雨中骑着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驴,捧着一瓢冷酒喝着,欣赏着这罗浮仙山美丽的景象。这一形象,岂非张果老再世乎?这远远超过苏轼诗的意境。尾联“自是君身无俗态,天然粉本不须描。”是赞梅花之天生丽质,毫无俗态,亦是诗人的自赞,表明诗人之超凡脱俗。 感谢刘先生,为我们编出这本高品位的好书。 感谢夏先生,为本书写出富有特色的《序》,为此书作出有独创性的笺注。 热切期望岳麓书社出版更多的高品位的新书。 盧崇緖丁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学于秉烛斋 作者盧崇緖,族谱名。又为盧從緖。浏阳达浒人。民间独立学者。自二零零一年至今一直研究《詩經》《左傳》《國語》《易經》《尚書》及文字训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