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者正在创作《风俗里的浏阳》一书。由于浏阳地域广阔,东南四乡风俗不同,作者学识见闻有限,欢迎各位读者在留言中就本文修改以及浏阳的其他民俗风情提供素材,完善补充,提出意见。凡采纳者,均赠送该书一册以示谢意。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个人也是家庭甚至于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婚嫁习俗是人类婚姻关系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它主要包括婚姻形态、媒介、礼仪、离婚、改嫁等方面的习俗观念。婚姻形态旧时浏阳,与一夫一妻制同时并存的还有一夫多妻的情况。无论是一夫一妻,还是一夫多妻,妇女始终处于从属、受压迫的地位。及至近代,谭嗣同、唐才常、刘善涵等有识之士在主张社会变革时,也把婚姻形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主张婚姻自由,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妇女缠足,兴办女学,以提高女性地位和自主婚姻的能力。谭继洵除了正室之外,还娶了好几个小老婆;谭嗣同在妻子李闰无子女的情况下,坚决反对纳妾。父子俩有着截然不同的婚姻观念。由于进步知识分子对婚姻陋俗进行了理性的批判,使一些觉悟者开始改变传统的婚姻观,社会婚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民间开始出现自由婚,人们开始注重婚姻法规和婚姻契约,婚姻礼仪日趋简化,出现了离婚和再婚的婚姻现象。一些觉悟了的青年男女不满传统的包办婚姻和封建婚俗,他们采取离家出走、以智抗争等方式,用实际行动脱离封建婚姻的羁绊,争取婚姻自由。如女将军李贞,原为童养媳,接受革命思潮洗礼之后,勇敢冲破世俗观念,脱离夫家,走上革命道路。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结婚,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政府倡导婚事新办,婚俗礼仪也日趋简化。上世纪90年代后,婚礼大操大办屡见不鲜,国外一些婚礼形式也被一些人仿效。婚嫁程序浏阳民间的男娶女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多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选对象,讲究门当户对。男选女,重品德和容貌;女选男,重产业、人品和才干,俗称“会选选儿郎,不会选选田庄。”男女结婚,年龄多为16-20岁,一般男大于女,有“宁肯男子大一甲,不愿女子大一春”之说。但女大于男的现象也很平常。寻常百姓认为娶媳妇年龄大一点,更加心疼丈夫,可以旺家。民间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超过20岁而未许配夫婿的姑娘俗称“老女”,虽貌美才高也只能降低标准随便嫁人;过了25岁的姑娘就很难出嫁,男方也不敢娶。旧式婚礼的程序有所谓“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男方如不按“六礼”办婚事,被认为有辱女方门楣,女方家长会提出异议,甚至在花轿迎亲时,不让新娘上轿。似乎女方越刁难就越显其尊贵,有“便宜嫁女,会遭婆家小看”之说。男方在物质、金钱上必须委曲求全,所以娶妻俗称“讨堂客”。民国时期浏阳婚礼大致经过提亲、相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一)提亲。男孩到了十八岁左右,女孩到了十五岁左右,父母就开始为儿女张罗婚事,托媒人牵红线。“世上无媒不成亲。”托媒时,先要给媒人买鞋钱,意思是请媒人多跑腿。媒人接下了买鞋钱,开始履约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并参加整个婚姻过程,直到把新娘子送进洞房,才算完成任务。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往往身带一把伞,曰“团圆伞”。第一次进女方家门,将伞倒立在大门外,空手进屋,若女方家把伞倒过来,则表示同意说亲。媒人第二次上门,把伞倒立在堂屋内,若女方家将伞拿进火塘屋,示意亲事有了进展。媒人第三次上门,把伞倒立在火塘屋,若女方家把伞拿进内房,则表示同意这门亲事,并招待媒人酒饭,商定“相亲”日期。(二)相亲。20世纪30年代起,世风渐开,浏阳民间青年男女有了在媒人牵引下相互见面的习俗,称为“相亲”。过去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经媒人介绍后,男方感兴趣就会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男方在媒人的引导下到女方家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相亲”。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作好准备。男方穿戴整齐,女方梳妆打扮。女方及其家人也借此机会考察男方。相亲时女方给男方斟茶,如果男方满意,在接茶时把一个红包放在茶盘,女方同意则收下茶钱,否则通过媒人退回。茶钱必须成双,但忌讳“八”,说是“八败”。“拿茶钱”后男方反悔,茶钱不退;女方反悔,退回茶钱。后来,“拿茶钱”成为了明确男女朋友关系的一个标志,男方往往是在多次到女方家里,才会进入“拿茶钱”的环节。除了相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相亲,女方家长和亲友隐瞒身份察访男家。有的假装路过,有的假装卖东买西的,到男方家里暗访。有儿子的家庭一般早有防备,随时让家里显得干净整洁富庶安康,如猪栏里面养着大肥猪,家里随时备有点心水果以备接待客人,遇到不速之客以礼相待,尽可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还有到邻居家里打听情况的,了解男方的家底和人品。遇到有矛盾的邻里,有的就故意说出男方的种种不是,俗称“震同”。“震同”的人往往受到道德谴责,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坏一场亲”。(三)踏嫁场。经过男女双方的接触了解相互产生好感之后,媒人就会安排双方家长的相亲。女方及其亲友由媒人引导,到男方家里进行考察。男方多方迎合,设宴款待。女方亲友若满意,便入席吃饭,并接受男方馈赠的礼物。如果不满意,女方就不上席,也不接受礼物,并借故尽早离开。随着时代发展,“踏嫁场”逐渐成为男女双方相互中意之后,双方家长的见面会。一般来说,既然同意来“踏嫁场”,就会上席吃饭并接受礼物。如有事后男方反悔,礼物不退;女方反悔,退回男方礼物。(四)合庚。俗称合“八字”,是一种迷信习俗。所谓“八字”,即根据农历天干地支所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双方的“八字”是合还是克。双方家长经初步了解情况表示满意后,就将男方生庚八字用红帖端写,由介绍人送交女方,女方则请算命先生“开合”,看年、月、日、时与女方有无相冲。如果相克,这桩婚事免谈;如果相合,也将八字写交男方,这就是俗称的“回八字”。男方将女方“八字”放置于祖宗神龛上三天,三天之内家里不能出现病人、流血、碎碗、泼油等不吉利的事情。如果发生了,则被视为不祥之兆,送回庚贴,事情作罢;全家平安无事,这才算换贴成功。换贴成功后,请媒人出面讲彩礼,对彩礼达成一致后,择吉日“压鞋样”,男方将鞋样和“压样钱”请媒婆送到女方,女方按鞋样做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回赠男方。所做的鞋底针路要横直相对,袜底、鞋垫要花样翻新,以展示女方的心灵手巧。男方收到布鞋、袜底、鞋垫后,藉此了解女孩的女红手艺。(五)定婚。男方择吉日带庚书和定庚礼品送至女方家,女方鸣鞭炮迎接。女方收下男方庚书,将女方庚书和文房四宝等回赠男方,表示婚事正式确定。旧时习俗,定婚即定终身,女子无另择改嫁的余地。男方不幸病残,亦终生相守;男子身亡,亦不另嫁。同治《浏阳县志》第十册《列女》卷,记载了多起尚未结婚、男方亡故,女方终身守节的事例。如:“曾观秀,县南曾步盛女,字同里邓家仁,年十二家仁夭,父母欲别为择配,女不从,守贞至二十六岁没。”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定婚后,一年三节两寿,男方备礼物送岳父岳母,女方亦给一定的回礼。(六)请期。男女定婚后,男方请“八字先生”卜择吉日,确定娶亲日期,写在红纸上,随同彩礼报请女家确定,谓之“请期”,俗称“拣日子”。民间称“初三、十一不用拣”,所以农历初三日、十一日办喜事者甚多。所择婚期一般有两个日期供女方选择,女方选择确定嫁娶日期。俗话说“骑马拜堂,家破人亡。”女方选择的日期,一定要避开新娘的例假,并向媒人示意新娘所需服饰以及女方亲戚应收纳的礼品和酒席档次数量。有的还索要一定数量的钱财,俗称“压箱钱”。“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媒人从中斡旋,双方讨价还价,费尽周折。有钱人家不惜重金,大肆铺张,而贫困人家常因完婚而债台高筑,甚至变卖不动产。男方要给未婚妻“开剪”做嫁衣十套八套的,女方要请木匠、箍匠打嫁妆。(七)过礼。过礼,即古代的“纳征”。在迎亲前一日或者几日,男方将事先议定的聘礼送至女家,称之“完聘”“过礼”。“过礼”之日,由男方家抬着“抬箱盒”,挑着担子,一路鸣炮到女方家中。过礼有礼单备女方查收。一般来说礼品有:成对三牲,鸡、鹅各一对,蹄花一对、鲤鱼一对及送给新娘的衣服、鞋子等,以及现洋、布匹、衣服、鱼、肉、面、饼若干。家境好的,鱼、肉、面、饼都要成百,俗称“百肉百面”。女方回送鞋袜、毛巾、手帕之类物品,并盛情留宴。席上男女双方见面,男方还要给女方“见面礼”。此外,男方还要送“弟妹礼”“先生礼”“火箱礼”“谢厨礼”“离娘礼”等,这些均以红包形式相送。(八)哭嫁。结婚前女方束发开脸。束发又叫及笄,就是将头发束起来,做成髻子插上花。开脸请福寿双全的老妇人,用线把脸上的汗毛夹掉,然后换上嫁时衣。女方家里摆嫁女酒,宴请亲朋好友。母亲带头哭嫁,教女儿孝顺公婆,尊重长辈,勤俭治家,夫妻和睦等,如:“为娘教儿十件事,头件事情记在心,扫地先扫婆房中,莫将灰尘碰婆身。”一时间,闺房内母亲领哭,女儿主哭,姑姑陪哭,姐妹帮哭,母女对哭,大家齐哭。新娘哭诉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离别之情。新娘母亲以及姐妹哭出依依惜别之情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哭嫁的内容无非“哭父母”“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宗”“骂媒人”等。如果不哭,遭人非议。现在,哭嫁仍然是发亲时一个象征性的行为,发亲时新娘及其母亲做样子也要哭一下,说是“会哭才会笑”。(九)亲迎。即正式婚礼。婚期临近前几天,男方亲友和帮闲者即纷纷上门,打扫庭院,张灯结彩,全宅内外顿成红色世界,门首悬出姓氏的红灯笼,厅堂中心挂“喜”字,红烛成双,线香成对。婚娶前日,男方设酒席宴请媒人,曰“起媒”。亲朋好友都来喝请媒酒。迎娶之日,亲友到男方家中道喜送礼,帮忙办理婚事。新郎早晨起床沐浴理发,穿戴一新。请“福寿双全”的夫妇铺好新房的床铺,谓之“开铺”,开铺时说“百年和好”“早生贵子”等语。早上举行“发轿筵”,宴请婆党、母党等老亲戚;宴席上由舅父发话,发轿迎亲。亲迎之前,男方必须将女方索要的钱财物品等如数送到女家,如有短缺女方可以不发亲以示威胁。男方要备两桌酒席在新娘上轿前送到,名“敬祖礼”“离娘席”。新娘的父母亲一般是不送嫁的。新郎亲往女方家中迎接新娘。新郎斜佩官花彩绶,骑马或坐轿前往。娶亲花轿到达女家,男方点燃鞭炮,女方关上大门,男方要从门缝内塞进“红包”,叫“开门红包”,女方才开门迎花轿进屋。新娘上轿前要吃“离娘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全家共席吃饭,饭后到祠堂或者祖堂拜别祖先。拜别祖先时,点燃男方带来的香烛,摆上男方送来的宴席,斟满男方带来的喜酒,燃放男方带来的鞭炮,新郎新娘双双跪下,由礼生恭读“告祖文”,恭请祖宗用膳,感谢祖宗的恩德;新娘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站立西厢,在拜祖宗之后接受新郎新娘的跪拜之礼;平辈兄弟姐妹站立东厢,接受新郎新娘的鞠躬礼。然后伴娘为新娘换鞋,寓意不沾娘家的灰走,由胞兄或胞弟背新娘上轿。嫁出去的女儿从此不能再进娘家的祠堂。出门时,新娘父亲或者其他长辈将一把筷子从新娘头上抛过,祝福女儿从此丰衣足食、松柏长青、早生贵子。迎亲途中,轿夫常有戏弄新娘的习俗。花轿抬得或左右摇摆,或上下颠簸,说是“摇掉新娘的娇气”。女方家人赶紧求情说好话,送糖送烟送红包。花轿抵达男家,进门时设好香案红烛,祀拜喜神。男家将盐、米、茶叶朝花轿撒去,谓之“打煞神”。由两名福寿双全的妇女当“接亲娘”,扶新娘下轿。由四位姑娘扯着两幅垫毯,交换着让新娘踩着垫毯进屋。新郎要上楼站在堂屋门上方,让新娘由胯下过去,意为男方占上风,日后能压倒对方。做公婆的要躲开,不与媳妇碰面。待新娘进屋之后,新郎父母亲才出来迎接高亲。(十)拜堂。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拜堂”。这是婚礼中最隆重的礼节。新郎新娘升堂肃立,由礼生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再夫妻对拜。然后引入洞房,双双坐床沿吃交杯茶,谓之“合卺”。然后举行“见面礼”,新郎新娘分别向尊长、亲戚、宾客行鞠躬礼,认识对方的亲戚,受礼者必馈赠红包。新娘还要到厨房给厨师送红包谢厨。新郎新娘由老者唱着花烛歌引进洞房,谓之“打花烛进房”。往往安排几个童男童女故意在新房床铺上嬉戏。礼生唱“坐床彩词”,一边唱一边向床上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之类食品,孩子们抢食,以示早生贵子。坐床喝彩词内容很多,如:一对红烛喜洋洋,照见新人入洞房。新郎嘴上笑呵呵,新娘脸上开芙蓉。一把瓜子撒在东,生的儿女好面容;一把糖果撒在南,生的儿女敬爷娘;一把果子撒在西,生的儿女会读书;一把炒豆撒在北,生的儿女样样都不缺。今日洞房花烛夜,明日同作白头人。夫妻和气福气多,儿女争气家庭乐。(十一)宴宾客。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按照“一新亲、二媒人、三婆党、四母党”的顺序依次就座,请“高亲”坐首位,新郎的父亲或叔父、长兄等作陪。高亲坐的桌子要方正稳重,忌用废物垫脚,高亲面前的筷子要放整齐,碗不能有缺口,否则是对高亲的不尊重,这时高亲可能不落座,甚至愤然离去。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鸣炮开宴,新郎的长辈带新郎到席间敬礼,并附香烟糖果之类食品。行礼后,主事者便讲“屋宇窄狭,招待不周,高亲月老及亲朋戚友多多海涵”等。(十二)闹洞房。新婚之夜有闹新房的习俗,目的是为了营造亲热、吉祥、热快的气氛,这也是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情况下,男女双方此前并不亲昵的需要。俗称“新婚三日不分大小”“不闹不发,越闹越发”。故对闹房者的不礼貌行为,新郎新娘和长辈都采取宽容、忍让态度。(十三)回门。结婚次日或者第三日,新娘之弟到夫家接姐姐、姐夫回娘家,称“回门”。新娘家必设宴接待,称为“接新客”。新郎要带礼品去,拜见岳父母。岳父母给新女婿下赏钱,办酒席,母女话别后情。新娘家亲朋好友前来致贺,“吃回门酒”。回门之日有“戏郎”之俗。女家姑娘们“摆假席”,把筷子用丝线固牢在桌上,让新郎上席吃饭拿不动筷子,故意使新郎难堪。回门这天,新郎新娘必须当日赶回,不在娘家歇宿。民间有“婚后一月不空房”之说。在夫家满月后,婆婆引新娘入厨房,先拜灶神,然后把各种炊具给儿媳拿一下,俗称“下厨”。然后由新娘烹调出菜肴给全家人品尝,表示对长辈的孝敬和对同辈的友爱。小姑、妯娌常出难题以试新娘的厨艺。特殊形态(一)姑表婚。姑表婚,是兄弟姊妹的子女间通婚。浏阳曾经热衷于表亲婚,并称之为“亲上加亲”,认为是喜中之喜。姑家的女儿必须嫁给舅家的儿子,舅家有优先娶外甥女的权利。有“除了郎舅无好亲”的说法。只有舅家不愿意娶甥女时,甥女才可嫁于别人。后来,新的婚姻法有了近亲不得结婚的规定,才逐渐改变了这种习俗。(二)转房婚。兄死以后,如其弟尚未婚,弟有权与其寡嫂结婚;或者,弟死以后,其兄未婚或丧偶,也有权与弟媳结婚。也就是说寡妇不能随意改嫁。此外,姐姐死后妹妹续嫁姐夫,也属于转房婚的一种形式。(三)入赘婚。入赘婚,是家境贫穷的男子,没有聘礼,娶不起亲,便上女家结婚。俗称“招上门郎”“倒插门”。女方往往是没有儿子或者是死了丈夫的家庭。旧时,入赘婚的男子地位很低,被人歧视。有的时候还没有人生保障。(四)指腹婚。指腹婚,是两个妇女同时怀孕,双方男人指腹订下婚约,若一方生男,一方生女,则结为夫妻。这种婚俗大多流行于富裕户和官宦之家。指腹为婚目的在于以姻亲关系来加强名门望族之间的联系,并使之得到延续。但往往造成悲剧。(五)童养婚。童养婚,是贫困人家无力抚养自己的子女,被迫把幼龄女孩许配给家境较好的男家,先送男家抚养,俗称“细媳妇”,待成年后圆房完婚。领养童养媳的人家,有的是为了“早生孙子早享福”;有的是为了得到廉价劳力和免送聘礼;有的是因为孩子有残疾,为他早作准备。童养媳过门无须办婚礼,只由双方家长小宴即可。童养媳稍长,公婆就命其承担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若女孩稍有怠慢疏忽,便会遭到挨饿、罚跪、鞭笞等惩罚。旧时有民谣:“绿豆打花墨墨黑,童养媳妇做不得;一天三餐呷不饱,每日天光累到黑。”(六)再婚(续弦、下堂)。再婚,是男女双方因丧偶而再结婚。男子丧偶再娶,称“续弦”。女子丧夫再嫁于其兄弟或堂兄弟,谓之“堂屋打伞”;外嫁于他姓者,曰“下堂”。旧时,受封建宗法和儒家礼教的影响,许多妇女即使风华妙龄,丈夫死后,又无子女,也不得再嫁,死守着“好女不嫁二夫”“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直到老死空房。少数寡妇再嫁的,先立“婚书”退婚改嫁,原嫁妆不得带走。下堂之妇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且多清规戒律。再嫁时,不能从大门出行,以免败坏家族风水,只能带走几件衣服,趁夜色从后门潜走,按事先约定,坐等于中途庙堂、凉亭等处,由男方接走。俗称“半路亲”。寡妇嫁到男家后,仍受到歧视,不能踩别人家的门坎,亦不得参加喜庆宴会和祠堂祭祀等活动。(七)交换婚。交换婚,俗称“换亲”。由父母作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有姐妹的男子,再将男方的姐妹娶过来作儿媳妇。换亲者多因家庭贫穷无力置办聘礼或嫁妆,也有因生理缺陷而娶不到亲的男子。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阶级成分不好和一些贫困家庭又出现此种婚姻。由于男女双方毫无感情基础,婚姻生活大多不和谐,酿出了许多悲剧。(八)纳妾。纳妾,俗称“讨小老婆”。旧时,一夫多妻制受法律保护,俗称“三妻四妾”。上层阶级的男子,为了寻欢作乐而娶小老婆,多的三四个甚至七八个。也有的因原配多年不育或者没有生育男孩,为了承宗接嗣而纳妾。纳妾时,一般不举行婚礼,用青布小轿将小妾抬至男家,邀几个亲朋好友小酌即可。有“大背时讨小,小背时玩婊”一说。富户之妾称“姨太太”,雅称“如夫人”。妾所生男孩为庶子,原配夫人所生男孩为嫡子。(九)冲喜婚。男女青年订婚以后,若男方或者男方父母、祖父母病危,便逼迫女方草草与之成婚,迷信以喜冲邪。男子死后,女子不再嫁,俗称“守望门寡”。婚姻禁忌(一)年份禁忌。结婚大礼,安排在哪一年份内,民间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放在无甚特殊情形的正常年份办喜事。浏阳忌无春之年嫁娶。无春之年,即当年无立春日,称之为“寡年”。“寡年”的“寡”字是结婚时日的大忌,会令人想到“寡妇”“寡居”“鳏寡孤独”等词语,显然是大不吉利的。有些地方还认为“寡年结婚不养崽”,也就是没有后代,所以嫁娶便忌讳安排在这一年内,而要提前一年或者推后一年了。在一年内,如果有两个立春日,一些地方认为这年结婚好,取“双春双喜”的意思因而出现婚嫁高潮。另一些地方认为这年结婚不好,取“双春喜冲喜”的意思,因此也有躲开这年嫁娶的。有同年内一屋禁忌举办两次婚事的习俗。一家乃至同住一屋的几家,不能在这一年中办两场喜事,同屋不能有进有出,不能两个闺女出嫁。否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也是出于“喜冲喜”的顾忌。有的必须要办,就有借屋出嫁的习俗,让出嫁的女儿在邻居或者其他亲友的房子中上轿发亲。另外,在孝服期间禁忌举办喜事,认为不吉利,对死者不尊敬,影响家运。不过,也有“急亲”的习俗。男女青年订婚以后,若男方父母亲或者祖父母逝世,往往赶在丧事举办之前举办婚礼。新郎新娘在灵柩之前拜堂成亲,拜堂之后换上孝服。让亡者见证子孙的婚礼,也算是一片孝心。(二)同姓不婚、两姓不婚禁忌。浏阳自古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在此俗盛行的时期,违禁者是要受到族规惩罚的。一些地方由于历史恩怨、习俗信仰等原因,还有某两个姓氏不通婚的情形。如淳口镇山田村吉、暨二姓不通婚,因为二姓入浏始祖原本是亲兄弟,二姓一家,同宗共祖,家族规定不得通婚;大瑶镇辜、陈二姓不通婚,因为辜姓始祖原本就是陈家人,过继未嫁的姑妈为子改姓辜,所以不得通婚;大瑶镇观阁村彭、何二姓不开亲,据说历史上结下了梁子,成为世仇,所以族谱规定“永不开亲”;大围山客家吴姓不准女儿嫁给曾家,因为客家方言吴谐音“鱼”,曾谐音“罾”,鱼不能够跑到罾里去。(三)迎亲禁忌。迎亲行轿的习俗中,有“东来西走,不走重道”的规矩。即轿来和轿去的路不能一样。这或许是怕“重”字讳,担心走重道要重婚。迎亲途中最大的禁忌是“喜冲喜”了。所谓“喜冲喜”,即“两家婚娶相遇”,有“抢道”之俗,或互相举起花轿,谁家的举得高,谁家先行;或互相交换礼品,交换礼品中价格昂贵的先行。所谓喜“好事独占”,讳“福无双至”,双方都觉得不吉利,所以尽可能避开。(四)进门禁忌新娘子进男家门时绝对不能用脚踏在门坎上。平时有人进入家门时也忌踩踏门坎,认为是对这家主人的不尊重,让新娘子踩踏门坎更是不吉利,是踩了丈夫家的威风。所以新娘子跨过门坎而不能踏在门坎上或者被门坎绊住了脚。(五)洞房禁忌。洞房是特意为新婚夫妇准备的寝房,俗称“新房”。一般都布置得富丽堂皇,花团锦簇,喜气充盈。不过,洞房内忌摆生花(鲜花),因生花易萎,恐不吉利。婚床的摆设,忌讳床与橱柜面对面,说是“对不住”。新郎新娘“拜堂”和进洞房时,忌寡妇、再嫁妇女和戴孝之人在场,特别对孕妇更是忌讳。蜜月期间忌空房,忌单人独睡。媒人和高亲(一)媒人过去婚姻讲究明媒正娶,谓之郑重其事“三媒六证”。媒人又被雅称为“月老”“红娘”“掮相公”。城乡有以做媒为业者,男的俗称“媒人公”,女的俗称“媒婆”。女性职业“三姑六婆”中,就包括有媒婆。媒婆是三百六十行中很重要的一个行当,从业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媒人一般要能说会道,俗谓“叔伯母会相骂,媒人会讲话”,两边说好话,说得“水都点得灯燃”“树上的鸟儿都哄得下来”,而且还要勤于跑腿,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促成两人结为秦晋之好。“媒憨媒憨,四十八餐。”四十八餐只是一个大约数,这里是用来挖苦那些撮吃撮喝的媒人,但从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媒人每说成一桩媒,确实不容易。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在整个婚娶过程中,媒人要参与每一个程序,“厚着脸皮,磨烂鞋底,说破嘴皮”。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按习俗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结婚喜筵结束前,媒人一般提前退席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有“闹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大瑶镇杨花村陈则发做媒几十年,撮合了上千对男女的婚姻,号称全浏阳最热心的“月老”,曾经一次带五个男青年到女方家里相亲,创下了当时的吉尼斯记录。在婚礼的每一个过程,男女双方都要打发媒人红包财礼;结婚时,媒人的红包不能受,还要郑重其事送礼给媒人谢媒,男方谢媒礼中必有一个猪头和一只猪尾巴。直到新婚夫妇生了小孩,请媒人吃酒,这时才能接受媒人的贺礼。有的媒人花言巧语,甚至隐瞒真相,欺骗谋利,导致婚后夫妻不和。这是另外一种情况。有民谚说:“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婚礼过程中媒人必坐上席,但是新娘入了洞房,第二天媒人先生就没有坐上席的习俗了。夫妻之间闹矛盾,往往会归咎媒人,所谓“做媒讨保,自寻烦恼”。当然,也有“三代不忘师,九代不忘媒”的说法。也有男女双方家长相互中意,或者一方中意另一方,请非职业媒人说媒的。担当媒人的通常是与男女双方都有关系的亲朋好友,他们对男女双方的家境及本人情况都知根知底,而且受到双方信任。那样的媒人就是友情客串了。(二)高亲高亲是护送新娘出嫁,从娘家到婆家的娘家人代表,是新娘父母及其家族指定的代言人。一般是新娘的哥哥嫂嫂或者叔叔婶婶,在直系亲属中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在房族中请人担任。男方要发帖请高亲。高亲一般识文断字,知书达理,会讲话会喝酒,带有书童和挑夫,书童充当秘书的角色,挑夫则为高亲挑行李。在接了新娘之后,男方就准备接高亲了。高亲发帖到男方,表示要到了;男方立即回帖,表示欢迎。新郎家族负责人、父母亲,要亲自到门口迎接。高亲一到,鼓乐鞭炮齐鸣,新郎这边的长辈打躬作揖欢迎高亲,高亲逐一还礼,然后向围观的亲友、帮忙师傅拱手致意。男方安排身份相当的族中长辈全程陪客,邀请高亲到专门安排的房子就座,由新郎的兄弟姐妹给高亲倒茶、装烟,奉上点心水果,斟满酒,说高亲大人辛苦了。宾主寒暄,高亲代表新娘的父母问候新郎的父母及其他长辈,并郑重其事把新娘托付给新郎的父母。男方一再感谢女方成全,对高亲表示欢迎。男方的婚宴开始后,邀请高亲客入席,安坐到最显眼的第一张酒席桌上的上席。首先是新郎、新娘向高亲敬酒,然后是新郎的父母来向高亲敬酒,然后是新郎的兄弟来向高亲敬酒,然后是新郎的婆党、母党向高亲敬酒……只有这样,高亲才觉得新郎家的礼数是周全的,一点也没打乱程序,是按照传统进行的,才会认可新郎家族不愧为名门望族。喜筵结束后,高亲回到接待室,此时又要动用酒水,名为“上马酒”。高亲辞行之前要说几句话,要新郎和新郎的家人好好待遇刚刚入住婆家的新媳妇,要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来看待,嘱咐新娘把婆家人当成娘家人,把婆家的兄弟姐妹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婆家的亲戚朋友当成自己的亲戚朋友。男方父母也要表态,一定会善待儿媳妇,请高亲大人放心。高亲告辞,男方“打发”红包、衣料之类。“送高亲”又是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帮闲者打鞭炮送客,高亲需要打赏红包。当代婚俗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旧式婚姻中繁琐的旧礼教和压迫妇女的陋俗被彻底摒弃,而对民间质朴、真诚、互敬、互爱等伦理道德观念形成的部分婚俗有所保留。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浏阳民间的婚姻习俗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异之中。现将浏阳市区现在通用的婚俗简略记录,以供参阅。(一)谈爱。男女青年经亲友介绍,或通过社交场合互相认识。男女双方认为基本条件相符,则进一步接触,加深了解,称此为“谈爱”。谈爱过程中,双方如果都有意思,则分别到男女家中,面见对方的父母,接受父母双方的考察。在取得父母的认可之后,往往由男方请介绍人出面,安排双方家长见面。(二)订婚。双方家长认可,往往会进行订婚。订婚一般不举行仪式,只由男方家长宴请女方和介绍人、双方至亲,男女双方互赠礼物或交换订婚信物,即完成订婚手续。男方需要向女方家人赠送一定的礼物。订婚之后,男女双方都要对这种关系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如果要解除婚约,必须经双方协商或他人调解。若男方悔亲,不得向女方索赔所送财物;若女方悔亲,就必须退回男方所送财物。订婚之后,男女双方继续交往,如双方同意就可以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结婚证办好之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三)迎娶。办理结婚证之后,按照传统的做法,双方父母接着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准备迎娶新娘。这时,男方一般要向女方送一笔重礼。礼物包含一些什么内容,送给一些什么人,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礼物,一般都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当然,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俗话说“带一趟女不容易”,男方一般都会尽可能满足女方的要求。在向女方父母以及家人赠送礼金礼品的同时,还要向女方的舅、姨、叔、伯、姑以及在世的祖父母赠送礼金礼品,感谢他们作为长辈过去在女方成长过程中的关爱。结婚酒席有的由双方合办,也有女方单独办“嫁女酒”或者“回门酒”的。主办方不同,请柬内容也就不同了。请柬一般由主办方亲自送达亲友手中。男女双方商定了结婚日期,接着就准备婚房,预订酒席,邀请帮忙师傅,并确定“提调”。“提调”受主家委托,担任整个婚礼的总指挥,帮忙师傅都听从“提调”安排。“提调”事先召集帮忙师傅开会,安排婚礼事宜。现在迎亲车队、婚车装饰、婚礼现场布置、结婚仪式一般都由婚庆公司负责,“提调”和帮忙师傅轻松多了。结婚前一天,男方按照习俗到女方家“过礼”,把事先商定给女方及其亲戚的礼物送到。结婚当日,男方计算好时间,发车迎亲,一般上午11时要接回新娘。接新娘的汽车队伍行车路线不能重复,寓意不走回头路,因此事先要设计好,如从A路去,从B路回。到女方家后爆竹响,女方一般不让轻易进门,给红包才进。新郎到新娘闺房郑重求婚,取得同意之后,抱新娘上车。新娘和送亲人员上车后车队开拔,爆竹响。回到男方家,爆竹响,新郎抱新娘上楼。(四)喜宴。喜宴一般设在酒店。按照习俗,提前安排新亲、媒人、婆党、母党的座位。新娘的父母等长辈俗称上亲,安排私席就座。在所请亲友到场之后,举行婚礼。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介绍人简单介绍双方认识经过,新郎、新娘互相敬礼并向双方父母、来宾鞠躬表示感谢。这时新郎、新娘对对方父母改口,互称对方的父母爸爸妈妈,双方父母都会给红包。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一般都应到婚礼现场道贺。按习俗,参加婚宴都要准备一份贺礼,用红纸或专门印制的双喜字封包,里面放进适当的礼金,礼金数目根据客人的经济情况和与新郎、新娘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但最好要取双数,含六为“禄”,八为“发”,百为“白头偕老”的意思。参加婚礼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导就座,如果没有人引导,可以和熟悉的亲友坐在一起,但应注意不要主动坐到“新人席”“上亲席”等私席。新郎、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谢时,大家起立举杯,和新人先轻轻碰杯,再道“恭喜”。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不要东拉西扯,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时间适当控制,以让他们圆满结束宴会,早入洞房。(五)闹洞房。闹洞房多在歌厅举行,年轻人载歌载舞向新人表示祝福。中途有可能穿插一些小节目,相对都比较文明。(六)回门。结婚次日,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开烟送槟榔,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新郎要保持警惕,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新郎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到这时结婚才算完成。也有些人崇尚简朴,不举行仪式,不摆筵席,开创了文明新风。有的旅游结婚,回家后仅宴请双方父母、兄弟姐妹及至亲好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浏阳市区流行婚礼上给新郎父亲“送灰扒”的习俗。往往敲锣打鼓,让公公背“灰扒”,婆婆背“醋瓶”。查阅明清时期浏阳县志无此记载,高龄长者认定浏阳无此旧俗。此俗不属于浏阳传统文化,实为陋俗,应该摒弃。风俗里的浏阳系列粗肴鲁酒宴亲朋——浏阳酒席习俗漫谈家和万事兴——浏阳家庭习俗漫谈丰年留客足鸡豚——浏阳饮食生活习俗浏阳节日习俗之中元:七月半鬼乱窜(内附12大禁忌)龙舟竞渡话升平——浏阳端午习俗漫谈月到中秋分外明——浏阳中秋习俗漫谈刘正初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