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928/5731540.html 从今天开始,我将与大家共同品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浏阳乡土志》。 乡土志,是晚清兴起的一种方志新体裁,几乎等同于县志。《浏阳乡土志》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是浏阳历史上的第九部县志,也是传统县志中的最后一部。有学者做过统计,清朝末年全国修纂了多部乡土志,而《浏阳乡土志》广受好评,被专家誉为“晚清乡土志之翘楚”,“其在体例、内容及观点诸方面都有过人之处”。 其实,《浏阳乡土志》算是一本秘笈。我读到它时,那种兴奋、欣喜的心情,丝毫不亚于一位武林中人见到梦寐以求的武功秘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乡土志》成书后并未马上出版,而是尘封了六十年才在台湾出版,又过了二十多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传回浏阳,现在距它成书已经一百多年,它在浏阳的数量也不过两三部,了解它、读到它的人并不多。也就是说,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多数浏阳人并不知道这部书的存在。 《乡土志》上一部县志为同治十二年(年)县志,下一部县志为年所修,内容截至年。这两部县志期间有年时间。如果没有《乡土志》,这百多年将没有系统的历史记载,尤其是清末三四十年,浏阳发生了什么大事,出了哪些人才,将是一片空白,形成断层期。而《乡土志》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接上了这个断层。 可以看出,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它对研究浏阳历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乡土志》还填补了内容的空白。受重农轻商思想影响,历代县志忽视氏族、宗教、实业、物产、制造、商务等纲目,记载不详甚至不记,而这些方面《乡土志》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想系统了解浏阳有哪些鸟兽虫鱼、风物特产,清末浏阳的经济商业发展情况如何,浏阳近两百个氏族的迁徙及人口情况,就非读《乡土志》不可。 打个比方,《乡土志》好比一扇窗,这扇窗里面有浏阳——我们的故乡、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全方位的风景,可以看到浏阳的历史沿革、古今兴衰,看到各种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看到浏阳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富饶的名优特产。 今年夏天,我曾细细翻阅这本奇书秘笈,喜悦的阅读体验至今还回味无穷,如品一杯好茶,唇齿留香。好东西要与人分享,好书尤其如此,我很想与大家分享这样一部好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乡土志》是清末修志局的集体成果,但主要编者是黄徵。黄徵,生于清同治十二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享年六十。他原名祖勋,字颖初,号聿(yu)园。医院的门诊楼叫颖初门诊楼,是他儿子黄彰任捐资修建,以他的字命名纪念的。 黄徵的祖父黄瑞麟是浏阳名医,以医济贫,乐善好施,给穷苦病人免费看病和赠药,去世时很多百姓到黄家哭丧吊孝。民国十年,大总统徐世昌明令褒扬他的事迹,并赠“一乡善士”匾给黄家。父亲黄焕吾也以医药救济贫民百姓,置家财于不顾,乡里人士戏称其为“疯子老太爷”。 黄徵幼年聪颖,有“神童”之誉,但家道中落,父亲在外地,母亲刘氏纺纱织布挣钱,供其上学。黄徵在十二岁就作了一首《促织诗》: “促织复促织,夜阑应噤声。母劳嗟可息,窗畔已鸡鸣。” 大意是要促织(蟋蟀)不要再叫了,窗外已经快天明了,而母亲已经纺织了一整夜,十分劳累,应该让他安稳地休息了。这首诗一方面显示了黄徵少时的才华,同时也可见他颂扬母亲慈爱勤劳的孝心。 十五岁时,黄徵因家贫准备辍学,乡邻戚党感念他祖父黄瑞麟的恩德,共同资助他完成学业。十七岁,他就到私塾教书,贴补家用。光绪十八年(年),黄徵二十岁,考中秀才,租住到县城南市街。 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年),谭嗣同回浏阳,欣赏黄徵的才华,聘请黄徵为幕僚,“典其签记”,如同现在的秘书。这年冬天,谭嗣同到南京候补官职,黄徵一同前往,从武昌顺长江而下,他们在舟中诗酒唱酬。在此前后,黄徵写成《传音快字简法》一书,谭嗣同为之写序,赞“其音学之渊浚,体要之灿著,词翰之茂密,思致之锐入”。 清末,许多爱国知识分子认为汉字难学,阻碍科学文化的普及,主张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曾任驻美公使馆翻译官的蔡锡勇以北京话为标准,设计了一个汉语速记方案,编成《传音快字》一卷,以速记符号作拼音字母,声母符号二十四个,韵母符号三十二个,合声韵以切一字,变换符号位置以表示四声。黄徵认为该书还不够简便,在该书的基础上编成《传音快字简法》,“取其二十四声而十八之,三十二韵而十二之,取其未备之声韵而摄之,取其辨四声之界限而无之,简几倍矣”。谭嗣同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黄徵的《传音快字简法》“将福建蔡氏所制字母减去一倍,而其用转加数倍,为近日一大奇事”。可惜此书失传了。 后来,谭嗣同还在黄徵的帮助下设计出《管音表》,目的在于以长沙方言为基础,对比各省方言的声调,从而在全国范围推行《传音快字简法》。尽管黄、谭二人在改革汉字方面的探索有其局限性,但精神可嘉,也是晚清维新变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邓潭洲的《谭嗣同和黄颖初》一文(《船山学报》年第2期),在南京前后,黄徵还曾为谭嗣同重要著作《仁学》的撰写、定稿和校对作过贡献。谭嗣同曾赠联给他:“去天五尺城南杜,如月之初江夏黄。” 次年三月,正是黄徵母亲刘氏的周年祭日,黄徵感念母亲养育之恩,未能报答,“伏地恸哭不已”,由于哀伤过度,忽然精神错乱。谭嗣同请医生治疗,没有效果,于是派人将他送回浏阳。回浏阳后不久,黄徵却奇迹般地康复了。有人就说,这是黄徵母亲有灵,不想让儿子与谭嗣同一起去冒戊戌政变的危难。 黄徵虽然和谭嗣同共事的时间不长,但谭嗣同的佛学思想和重视经济事业及科学技术的思想与主张,却对他有所熏陶和激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以后,为了救亡图存,谭嗣同呼号兴办经济事业,以此作为维新变法的首要之图。他在《兴算学议》中强调开采“所有之矿以裕财源”,“多修铁路”和“多造浅水轮船”以便利交通,“商务则立商埠以集商会,通力合作以收回利权”。于此同时,谭嗣同还强调向西方学习,发展科学技术。 谭嗣同《群萌学会叙》中说,甲午战后,中国能大变风气,发愤自强,治新学者,首推湖南,而湖南则首推浏阳。当时,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宣传新学,兴办算学社,成立群萌学会,开矿兴商,在全国开风气之先。 谭嗣同等人的维新思想和实际举措,对黄颖初深有影响和激励。黄慕兰说,民国后黄徵的思想转向信奉“实业救国论”。实际上,黄徵在清末编写《浏阳乡土志》时,就特别注重记述浏阳的经济商业情况,迫切希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振兴中国经济创造有利的条件。这个后面我们还会讲到。 年11月 (未完待续) 汤锐原创,版权所有。转载需经作者许可,并注明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