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8点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正式首播。 点击上方小程序观看视频 首期节目以《永不消逝的电波》拉开帷幕,邀请经典角色“李侠”原型人物李白烈士的家人、战友以及版电影的主演,讲述他们心中的平凡英雄。由田沁鑫执导,胡歌、刘涛领衔的舞台表演,则以演绎经典的方式向革命先烈致敬,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浏阳张坊人,出生于年;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踏上革命征途;20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战斗生涯;21岁接触无线电……年,全面抗战爆发,李白被党组织派赴上海开展地下情报工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李白所负责的秘密电台于年春正式启用,成功架设起一道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及时准确传达党中央的指示,汇报各方面情报,为抗日救国斗争立下了特殊的功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了对秘密电台的侦测搜捕。年9月的一个晚上,日军确定电台方位后,砸门闯入李白的住所,并将其逮捕。在刑讯室里,敌人用鞭打、杠压、拔指甲、坐老虎凳等野蛮酷刑,逼他说出电台来历和组织系统。李白在酷刑前经受住了考验,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极力保护着党的机密和战友的安全。 在多方营救下,李白于年6月获释,随后继续开展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李白在上海继续战斗。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向党中央拍发长江防务等情报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测出电台位置。李白镇定地发完电报后,销毁了密码本。随后,敌人对李白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使用了各种酷刑。但是,李白未吐露半句党组织的信息,保护了情报战线上的其他同志。年5月7日,李白被秘密杀害,牺牲时39岁。 年,以李白为原型,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轰动全国。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李白被评为“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位于张坊镇的李白同志故居也成为浏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名字半生追寻 在这期节目中,邀请了当年这位接收李白电报的报务员苏采青,讲述跨越半个世纪苦苦找寻电波另一端战友的心路历程。 年12月30日凌晨,在上海一间寓所的阁楼里,李白的双手在电键上快速敲击着,这一次,李白发出的是对四个月后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突破国民党防线起到重要作用的电报——国民党军队长江布防图。 当时,曾有领导提醒李白,由于有叛徒告密,建议他当天不要发报。但李白毫不迟疑地拒绝了,他坚定地说:“电台重于生命,有报必发!”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李白冒着生命危险按时发出了这封重要情报。 李白曾用电键、耳机 那一晚,苏采青也感受到了异样。信号联通后,李白并没有如往常一样请苏采青先发报,而是自己抢先发出了电文。就在苏采青抄录下第一段电文后,耳机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陷入漫长的停顿。 起初,苏采青以为李白只是像往常一样,遇到了敌人的侦查车。但这一次,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一段时间后,李白再次与苏采青取得了联络。苏采青还没来得及询问情况,发报的速度便陡然加快,十分焦急,全然不似以往。顾不得多想,苏采青只得赶忙聚精会神将电报抄录下来。 “END”(结束) 终于,苏采青从耳机里听到了这个标志结束的电码。但下一刻,她听到的不是平时工作完毕后道别的信号“GB”(英文“再见”缩略词),而是十分急促的三个“V”字电码: 这是事先约定的警示信号,表明对方正处于危急情境! 苏采青守在电报机前,双手牢牢按住耳机,生怕漏掉一点声音。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希望对方仅仅是有惊无险!她无比期待能再听到对方发来的讯号,哪怕只是几声呼叫,也能够让自己心安。 但她却再也没有听到过,那熟悉的发报声。 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苏采青心里始终有一个疑问:我的对方到底怎么了?他是谁? 年,苏采青从报纸上得知,当年的中央社会部长李克农早在上海解放第三天,就专电时任上海市长陈毅,要不惜代价查明李静安同志(即李白)的下落。 至此,60年之后,苏采青终于知道了她当年联络人的名字,李白。 时隔70年的回电 两年后,在位于上海的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里,苏采青注视着李白的遗像,久久不愿离去。她走上小阁楼,坐在电键前,很想给他发回一封电报。因为有那么多好消息,可以告慰烈士。 苏采青在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 节目中 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苏采青 跨越时空 终于发出了这封来自肺腑的回电: “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希望这滴滴答答的电波声 能够跨越时空 告慰所有英烈之魂 是他们用血肉之躯 铺就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他们的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恰似穿透暗夜的那道曙光 来源浏阳日报、故事里的中国、新闻联播 原标题:《泪目!昨晚,央视,胡歌饰演浏阳这位英雄,故事打动无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