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七、祭奠

治丧活动一般有儒、释、道之分。道家做道场,将音乐与开坛、念咒、诵经、请水、告庙、开方、破狱、解结、安神等过程相结合。释家做佛事,边念经边敲木鱼,以此超度亡魂。行儒教即请礼生喊礼开祭,执行朱熹老夫子制定的儒家礼仪。有朝奠、午奠、夕奠、家祭、客祭之分,读祭文时抑扬顿挫,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在整个丧葬活动之中,礼生会在三顿饭开席之前,首先举行一个请亡者进餐的祭祀仪式。从上香开始,到请饭、请酒、请茶,完全是活着时侯吃饭的架势了。也有儒、释、道三者或者二者并举的。所谓“父母身上好安钱”,为此铺张浪费比较严重。

在孝家里头有一个人身份特殊,叫代告侄,也叫“护丧”,即亡者年岁最大的嫡亲侄子,意思是孝子有重孝在身,一切事宜委托堂兄弟代为宣告。按规矩,丧事期间代告侄要站在孝子前面,一起磕头行礼。

丧事中有游行、告庙、朝祖、化灵的习俗。亲属到土地庙报告死亡消息叫告庙。由孝子捧着亡者的灵牌,到大王庙上祭,有一点为亡者到阴间上户口的意思。到祠堂报告死亡消息叫朝祖,也是由孝子捧着亡者的灵牌上祭,有的还把祖宗牌位请下来,把亡者的名字加上去。化灵即烧灵屋。灵屋是阴间人的住宅,用竹蔑按照房屋格局扎成,用白纸糊面,做得和房屋无异,多为楼堂亭阁,雕梁画栋,前有八字门,后有西湖景,中有回廊,室内床柜桌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大门上有“阴阳同日月,天地共乾坤”之类的联语,堪称艺术品。惜乎付之一炬。与灵屋一起焚化的还有亲友赠送给亡者的纸钱、衣箱以及“金山”“银山”“聚宝盆”“摇钱树”等。这些冥器都用竹篾和纸张制作,是死者在冥间可用的“金钱财宝”。

孝子率全家祭奠,称为家祭。还有族祭、堂祭,主祭和参祭者为族亲。客祭的主祭和参祭者为客人,如亡者的女婿、姻亲、好友、学徒等。一般族祭、堂祭在前,称为“陪祭”。“陪祭”之后,孝子出帏跪请母党上祭,客祭开始。客祭之后才是家祭。家祭一般在深更半夜开始,打完祭之后天亮,所以称为“黎明祭”。祭祀必有祭文,家祭祭文,追忆并歌颂死者的辛劳和艰苦创业过程,言词多溢美,偏重于对死者的悼念和哀伤,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由礼生中的领班诵读,伴以丝竹哀乐。读时抑扬咏叹,如泣如诉。读毕,儿女伏地痛哭。祭菜一般为九个,主祭者要给礼生、厨师、乐队、茶房打红包。

道士作道场,在灵柩旁击鼓,配合舞蹈,领唱合唱丧歌。歌词内容,可唱亡者生平,也可唱神话传说。曲调多变,伴之以鼓、锣、钹打击乐。气氛悲怆而热烈,承袭了古代“绕尸而歌”的传统。有的地方有绕棺习俗,所有在堂男宾各持一根香,由人带领,围着灵柩转圈,口诵《正气歌》等。

八、夜歌

出殡前夕,孝家通宵守灵。北乡有请人唱夜歌的习俗。夜歌是一种民间挽歌,来源于“庄子鼓盆歌”。一般由母党、邻东(乡党)、陪东(孝家家族)对唱,具有一定的挑斗性。唱夜歌首先要开歌场,都有约定俗成的唱词,一般是要将孝家近几代所有人丁历数一遍,俗称“数兜统”,意思是将所有枝节根系都弄清楚。接着或颂亡者功德风范,或表彰贤慧子媳,或攻击对方失误疏漏,或斥责忤逆子孙,冷嘲热讽,使之汗颜。唇枪舌剑,每引起口角,经孝子磕头拜谢,方才平息。唱夜歌时把铜锣垂直架在牛皮鼓上,由一人同时击打锣鼓作为间奏,也便于唱夜歌者思考后面的唱词。唱夜歌用家乡土话,一般是七言,两句一韵,可以加减字,形式相对自由。所谓:“夜歌子没得板,四六句子随口喊。只要上句对得下句音,大家热闹到天明。”夜歌唱得激烈时甚至会有人甩手离去,吵闹打架也是常事,就为人争一口气。过去“夜歌”引人入胜,听众盈屋,陪听通宵,直到天明出柩。

夜歌能手被称为“夜歌嘴”,一般文化素养较高,能随机应变,见招拆招,语言到位还押韵,信手拈来妙趣天成。

九、出殡。

过去浏阳普遍流行土葬。只有寺庙僧人圆寂实行火葬。“入土为安”的观念在民间影响深远。

出殡,是将灵柩抬到安葬之处,俗称“出门”。抬灵柩的杠子称为“龙杠”,分单杠、夹杠两种。抬灵柩的人称为“金刚”“丧夫”。单杠将主梁架于棺顶,两头以磨担做抬肩,“金刚”8人或者16人。夹杠“金刚”人数为32人。“金刚”一般选择本族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往往根据家族房头来确定,以示家族团结。有的家族太小,凑不齐“十六大金刚”,就需要请外姓人帮忙。他们除了抬灵柩上山,还要负责挖圹,圹也就是墓穴。因为劳动强度大,金刚吃的酒席要上双份。“龙杠”装有龙头和龙尾,龙身彩绘龙爪龙鳞。抬灵柩的器具除龙杠外,还有大小“地牛”“枇杷”等件,总称为“大轿”。出殡之前,要祭龙杠,杀鸡焚香行“祭杠礼”。孝子要给“龙杠”“金刚”下礼,请求平安出葬。出殡前,大门外贴“古煞”,提醒生辰与出殡时辰相克的人员回避,以避凶就吉。

出殡多选择早晨或者上午某一吉时。先祭祀亡者,道士作“发引”法事。发引之后,道士撩袍挽袖,手抓一把茶叶米向棺木撒去,喝命亡魂上路。出柩时,棺木由众“金刚”徒手抬出大门,不能触及门框、门槛和地面。灵柩一出门,即撤灵堂,不留痕迹。将灵柩置放于门前地坪,安上“龙杠”,再用棕绳扎紧,安上“地牛”“枇杷”,棺上或盖红毯,或罩棺木罩。主事者高声宣布“各就各位,一齐请发”,当说到“发”字时,各位“金刚”一齐发力,把灵柩抬上肩头。这时,鼓乐齐鸣,铳炮喧天,送葬队伍出发。有亡者的曾孙坐灵柩上送葬的习俗,以示亡者后继有人。

出殡队伍一般前面有丢“引路钱”者,孝子孝孙端着亡者“灵位”照片,顶着“引魂幡”,接着就是灵柩,灵柩前往往有侄儿用背顶着,以示不愿老人离开,接着就是送葬的亲属、乐队。沿途众多亲友鸣炮相送,有的甚至设路祭,此时孝子要下跪致谢,并备手巾、香烟等礼物答谢。

送葬队伍逢坎走坎,逢溪过溪,路遇险隘陡坡,“金刚”必须一鼓作气直冲而上。路遇他人庄稼地、竹林地等亦不回避,一涌而过,俗称“罡丧”,他人不会干涉。遇到庙宇、桥梁、渡口,往往需要停柩祭祀。一般出殡不走捷径,而是绕路而行,以示难分难舍。有的故意绕道繁华街市,以此炫耀。年原湖北巡抚谭继洵、浏阳首富丁静庵去世,同日出殡,一贵一富,轰动浏阳全城。谭嗣同殉难之后,由于当时多数人对变法维新不甚了解,慑于清政府的淫威,治丧期间吊客寥寥,出葬相当冷清。

灵柩到达墓地,孝家立即脱去孝服,孝子留守墓地参与下葬,女眷和其他亲友则迅速返回家中。有哪一房女眷先回先发家的说法。

(摄影:萧行敏)

十、下葬

浏阳有生前自营“生基”的习惯,用红色条石或三合土或烟砖砌成上圆下方的拱形“坑”,尤其在浏阳北乡非常盛行。历史上淳口镇盐泉村出产陶器,附近多用陶棺。老人生前营造好所谓“生基”,届时只需把陶棺推入密封墓门即可。其他地方一般在老人去世之后即请“地生”看墓地。葬地一般选择前面视野开阔、背后有山的地方,也有的在祖坟山择地,或夫妇并列合葬。葬地选好后,便挖掘深约一丈的坑,俗称“金井”。“金井”挖好后,放入石灰防潮。开井完毕,丧家要打水亲手为“金刚”洗脚,设专席招待“金刚”。

灵柩到达墓地,先在井内烧钱纸和稻草,谓之“热井”。“地生”在井内画八卦太极图,洒朱砂,以接地气。棺木择吉时下葬,四周紧筑三合土防水防白蚁。下葬之前,祭祀“金井”,杀雄鸡退煞。“地生”在棺盖中线上架八卦指南针盘,校正葬向。经“地生”定准方位后,才填土垒砌坟堆。孝子跪捧三坯泥土放入“金井”之后,然后众人一齐挖土掩埋。三天后,子女们再上山给新坟培土,称“复土”。有的因死亡日子、时辰不吉等原因,灵柩要缓数日或者数月、数年才能落坑。谭嗣襄病逝之后,灵柩运回浏阳安葬,“地生”邹岳生认为当年无期安葬,否则“损丁”;主持葬礼的谭嗣同不信,他说要损就损我的吧。后来谭嗣同的儿子不幸夭亡,有人就说是这个原因。其实这不过是偶然的巧合罢了。

坟前、墓地周围,有种植松柏树的习俗,认为松柏长青可以驱邪。立墓碑以防日后变迁,有失稽考。一般人家打“孤碑”;中等人家打“单厢碑”,即正碑外还配有碑帽、门柱、门耳、拜台等。富有人家打“三厢碑”,即一块大正碑,两块次副碑。正碑刻墓主姓名及其子孙的名字,副碑镌墓志铭。

浏阳流行夫妻合葬,讲究“男左女右”。传说浏阳北乡,有一商人将父母合葬,误将父葬右边,母葬左边,有违习俗,本拟改葬。一帮忙葬坟的农民在旁,随口说道:“生前既不离左右;死后何必分东西?”主人一听,完全有理,即以此为联,刻入墓碑,也不再改葬了。“生前”对“死后”,“既不”对“何必”,“离”对“分”,“左右”对“东西”,对仗十分工整。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有关“祖制”的大问题迎刃而解。

(未完待续)

浏阳丧葬习俗:送终nbsp;nbsp;报丧nbsp;nbsp;入殓

浏阳丧葬习俗:守灵nbsp;nbsp;成服nbsp;nbsp;吊孝

刘正初

赞赏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