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文,贴近自然 ——马恩岛随笔之二 作者:罗世良 今天是马恩岛游览的第二天,也是浏阳一中访英团品味马恩岛的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最真切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们游览的是马恩岛最著名的旅游风光小镇:Peel镇。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景点是houseofmanannan(马恩岛民族历史博物馆)和PeelCastle(皮尔古城堡)。 游览Peel的HouseofManannan.HouseofManannan是马恩岛的民族历史博物馆,用大量蜡像、模型还原从公元前5-8世纪以来岛上生活方式、生产方入式的变迁,反映了岛上居民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原始狩猎业、原始渔业、原始种植业和蓄牧业的发展轨迹。如果说昨天游览的道格拉斯博物馆偏重于对马恩岛的出土文物和自然物产的介绍的话,那么houseofmanannan就更侧重于对马恩岛历史人文的介绍。 先民们为了迎接大自然的挑战,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他们以自己的汗水和泪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他们用自制的猎具在山上打猎,猎杀着山上的野免、野鸡、海鸟、蛇、松鼠等;他们有时候也会遇到野猪和狼群,运气好的话,他们会成为胜利者,获得好几餐丰盛的美味,但现实生活往往与好运气擦肩而过,更多的情况下,他们反而会成为野猪和狼们的美味。 山上的野味毕竟有限,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把触角伸向海岛四周广袤的海洋,于是,在经过艰难的血泪教训之后,他们学会了制作鱼叉和鱼钩,学会了制作鱼网,再后来学会了造船,而且造船的水平越来越高,船的体积越来越大,特別是14世纪,中国发明的指南针技术传入欧洲之后,马恩岛人民徜徉于辽阔的海洋去远海捕鱼有了方向性的保障,再后来,他们结网的技术有了改进,还发明了织网机,用来捕捞的鱼网越来越长,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鱼网也越来越重,单凭人工去撒网和收网显然已吃不消了,聪明的海岛人民发明了用来撒网和收网的机器,远洋捕鱼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收获越来越大。 鱼儿吃不完,岛上的人们把它剖开,抹上盐,或装进坛子,做成腌鱼;或悬挂于专门的烤房之上,用烟熏成熏鱼;或放置于海滩之上,晒成鱼干。收获是喜悦的,然而渔民们的生活却是辛苦而单调的。他们天天雨晒雨淋,皮肤黝黑,天天撒网收网,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在长期出海中要忍受寂寞、海浪和鲨鱼攻击三大折磨。有时候还会遇到来自欧洲大陆的海盗的攻击…… 青壮年的男人们出海了,一出去就是几个月,半年甚至一年,有时候一去不复返。待在岛上的妇女、老人和小孩日子同样清苦,还经常担惊受怕,生怕亲人们出海不能顺利回来,生怕海盗上岛袭击。在漫长的等待中,他们慢慢学会了在岛上种植燕麦和各种蔬菜,还学会了利用岛上肥沃而宽敞的土地开辟了一块块牧场,蓄养了成群的奶牛、黄牛和白色的绵羊。 罗世良/图 痛苦和折磨是人生难得的经历,它在给予你痛苦和折磨的同时,也给予你勇气和智慧,让你不断前行,不断强大! 这大概是到在岛上的远洋渔业和蓄牧业至今还非常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年7月5日至7月20日,浏阳一中赴英联邦马恩岛巴拉克明中学访问团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国际友好交流活动。此项活动自年实现首次师生互访以来,已持续十年。 此次浏阳一中访英团共有21名成员,其中4名老师,17名学生。由一中罗世良、周娜、何维平等老师带队,以高一学生为主体组成。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访英团成员将深入巴拉克明中学课堂,领略马恩岛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情,增进彼此的了解,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让我们来一起领略他们这一段神奇的旅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