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位于两省九县市交界之地,境内山地、丘岗、盆地交错,形成多类地貌。这种地处湘赣边境、地理条件复杂的因素,使“浏阳土话”受到多种方言影响。“浏阳土话”内部又分为城关话、东乡话、南乡话、北乡话,它们虽然同属赣方言,但彼此之间的差异也相当明显。 方言博大精深,而浏阳方言更有“桀骜难懂”之名,本期“浏阳发布”起意欲“打回浏阳港”——斗胆一探浏阳方言。但即便搜肠刮肚遍地打听,也难免挂一漏万贻笑大方,在此先向微友们告罪,更恳请有兴趣者不吝赐教,提供有趣浏阳方言故事、歌谣及经典方言,只言片语都是莫大支持。 南腔北调 有人说,浏阳话就跟外语一样,浏阳人一开口,人家就准备用English了。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很多浏阳人应该都有类似经历———几个浏阳人一起外出,如在外人面前要说点什么私话,根本不用避开,只要改用浏阳话就是了,叽里呱啦,外人听到了也是一头雾水。 这说的是浏阳话难懂,发音特别,这里的“浏阳话”是广义的,指的是浏阳各地的方言,而浏阳境内的方言又十分复杂,素有“浏阳土地轻,十里有三音”的说法。相邻乡镇之间的话都有些微区别,甚至隔一座山,过一条河,说话发音就不一样了。如龙伏镇与毗邻的社港镇方言差别较大,而同属永安镇的永安片与丰裕片,方言也迥然而异。 仔细听听,浏阳人说话,那可真是南腔北调,异彩纷呈。从方言分区的角度看,一般认为浏阳实际上含有三种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和赣方言。在浏阳,不仅有这三种方言之间的区别,而且同一种方言内部又产生着千差万别,所以,浏阳方言十分复杂。 根据浏阳各地方言的不同,我们可以绘制出一幅“浏阳方言分布图”:客家方言分布在浏阳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即大围山、小河、张坊、官渡、七宝山、中和等乡镇;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浏阳西乡的镇头、柏加、官桥、葛家、枨冲及北乡的永安等乡镇;赣方言在浏阳方言中占优势地位,分布最广,又包括城关话(即狭义的“浏阳话”)、东乡话、南乡话和北乡话。 方言特色 “浏阳土话”与普通话不同的是没有儿化韵,因此不可能有像普通话那样的儿尾词。至于普通话中应用很广的词尾“子”尾和“儿”尾,在“浏阳土话”里一般只出现在文读音中,使用范围较窄。这时“唧”尾便充当了“子”尾、儿化的作用,成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词缀并表现出更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浏阳土话”的“唧”尾可做名词词尾,也可做形容词、数量词、动词、代词、副词等词尾,如细人唧(小孩子)、瘦瘦唧、七八万唧、夜把唧等。 “浏阳土话”中北乡话最“土”,也可以说是最为质朴,城关话、东乡话、南乡话都比北乡话要悠扬悦耳。据说北乡话源于上古、中古时期的汉语古音,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所以北乡人对异地方言易听易学,适应性很强。但由于语气、音调中不失根本,地方口音很重,所以外人一听,很容易就觉察出了“北乡尾子”。 北乡话还有个特点是“文白异读”,“文”是指受普通话强烈影响的今音,“白”是指祖传的“土音”,在平时说话中,文白交替使用产生变读异音。在书写书面语言时,北乡人同样受这个影响,以至于文字中往往不自觉出现“文白夹杂”现象。 城关话、北乡话及部分东乡话有卷舌音,南乡话、部分东乡话没有卷舌音,于是造成“资”、“知”不分;还有部分东乡话、南乡话“东、中”同音、“赵、稻、套”不分。 城关话、东乡话、南乡话在读“楼”等带ou韵母字时,都会读成“聊”等,而北乡话却独树一帜,读成ei韵母,“楼”会读成“擂”,这一不同读法颇让北乡人在外乡人面前不自然。不过,南乡人也不必躲在一旁窃笑,他们在读“关、桂”等带u介音的合口呼字时,往往就丢了介音,读成了开口呼的“干、给”等。东乡人读音最特别的字是“吃”,他们读成“呷”(xia),这或许跟他们擅长做小吃有关吧———吃得有韵味些,说“吃”也就更应有韵味。 “偷听浏阳” 所谓“偷听”,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趣的对话记录下来,并配以简单的背景介绍。这个创意最早来自美国纽约,这些奇言逸事被“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人记录下来,在网站登出,引起轰动。 人称“浏阳土地轻,十里有三音”,道出了浏阳方言的一个特点,即不仅四境语音不同,即使在一个区乡内也有“隔河不同音”的方言差异。用夏剑钦教授在其专著《浏阳方言研究》中的话来说明我们“偷听浏阳”的初衷吧:研究浏阳方言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方言本身的规律和特征,而且对了解浏阳的人文历史、地理和民风、民俗等社会文化现象也很有帮助。 浏阳方言之所以南腔北调的复杂,熟知浏阳历史变迁及地理环境的人很容易理解。 在浏阳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查考浏阳各姓氏源流,可见浏阳“土著”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为外地移民。据《浏阳乡土志》记载,浏阳姓氏有迁入时间可考的为175支,而宋元时期迁入的为37支,明清时期迁入的更达131支。外地移民的纷纷涌入,也带来了各自纷繁芜杂却丰富多彩的方言。 据《宋季兵事》载:“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破潭(潭州,今长沙),浏遭迁屠殆尽,奉诏招邻县民实其地。”在此情况下,各地移民大量迁入,至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浏阳户口大增,建制由县升为州。当时移民大都来自江西,成为浏阳人口的主要源流。在浏阳姓氏中,有原籍可考的154支,其中多达80支原籍为江西。 大量江西人口的涌入,使得赣方言成为境内占有绝对优势的方言,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浏阳土话”,浏阳东区、南区、北区大部分及西区小部分地区均持此种方言。 社港方言故事 社港地处浏阳最北端,与平江、长沙等县搭界,其方言发音与浏阳其他乡镇皆有不同,所以,浏阳人总喜欢跟社港人开一些善意的玩笑。例如,如果知道你是社港人,便问:你们社港的男子人穿背心么?当然,“男”字会故意咬字成与“卵”同音,“背”则念成“闭”。 听过社港话的人,总喜欢下这么一个结论:社港话真土。而且土还在其次,要是碰上普通话不标准的社港人讲国语,一不小心,就有笑话产生。 有一位数学老师上公开课,有这么一段精彩“演讲”:“同学们,这个题目怎么样才能证明呢?首先我也愕住了,后来我扯是(即灵机一动的意思)一想,在这作条辅助线,问题就好解决了……”连坐在后排听课的同仁都忍俊不禁。 社港人经常与平江人打交道,交流中,社港话、平江话也衍生出不少有趣的故事。社港话讲“去哪里”一般说“去下街”(取其音,下同)。而平江人一般将“去哪里”说成“去染”,于是在社港便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一位平江农民挑了一担茶籽来社港榨油,在社港碰到一位当地熟人,社港人打招呼:“你担担茶籽去下街?”平江朋友忙回答:“不是去下街,是去上街榨油。”这位社港人心中不爽,受了呛么。正好社港的这位仁兄一次担茶籽去平江还账,刚好碰上了上次的那位平江朋友,平江人也热情地招呼:“你担担茶籽去染?”社港人没好气地回答:“不染还吃圆的?”社港话“染”与“碾”同音,即压碎之意,算是还了个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