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浏阳融媒记者罗巍张可夫莫瑜

根据《浏阳县志》记载,清康熙十九年(年)县志载:“枨冲、普迹有公王会,长善湘浏四邑之民悉集市交易焉。”以此计算,浏阳墟场至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墟,即村落。墟场,就是乡村集市,一些地方也把“赶集”叫做“赶场”。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易经》,在年前就有了集市的记载。根据《浏阳县志》记载,清康熙十九年(年)县志载:“枨冲、普迹有公王会,长善湘浏四邑之民悉集市交易焉。”以此计算,浏阳墟场至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那些牛嘶马鸣,记录了浏阳商贸的繁华盛景,也见证着浏阳墟场的兴衰变迁。

事实上,牛马长期是墟场的“主角”。县志记载,浏阳八大古墟之一——源于清初的普迹“八月会”,来自贵州的骡马在此交易,每届成交二三百匹;毛驴来自河南,每届成交千匹以上,最盛时达匹;水牛多来自湘潭易俗河一带,黄牛来自江西万载、宜春、修水等县。

四面八方而来的牲畜,其实也是一幅浏阳商贸向外辐射的生动体现。

浏阳河的馈赠

农历八月,曾经是浏阳集中“赶集”的月份。如果从县城出发,载货乘船,沿浏阳河顺流直下,先至青草“土地会”(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五),再逛枨冲“公王会”(农历八月初五至初十),接着“赶场”普迹“八月会”(农历八月初十至二十),时间紧凑有序,不失为一趟丰收之旅。

浏阳河,水泱泱。浏阳河这条母亲河对我们的馈赠,从这一趟赶集之旅就能窥见一二。

在历史上,凭借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普迹曾是浏阳西区的商贸中心。“始于明、盛于清”的普迹“八月会”,曾名噪南七省、北五省,兴盛时一度成为中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普迹镇的大中渡口,是株洲、醴陵、浏阳去长沙的必经之处,在渡口盛行的时候热闹得很。清代诗人寻乐赋诗:“十日为期万货堆,中秋普迹闹喧豗。卖牛兑马兼孤注,赚得空囊赶会归。”这“万货”大都就是从大中渡口涌入墟场的。

普迹镇有上市街和下市街。年逾八十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黎德扬是普迹人,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他这样描述了昔日的繁华:

进入普迹上市,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认知的第一个城市。当时沿着青石板和麻石铺成的两米来宽的街道,两边有写着显赫招牌的十几家大铺子。走进这只有三十来家铺面组成的市面,在我幼稚的心灵,以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拥有一切的都市。

下市只有半边街,有一大片宽阔地。地里种植席草(用来编织席子的植物),刚好七月份收割,八月就用来作牛、马、驴和狗的交易场地。

如今从普迹镇的上市街走到下市街,一两里路却仿佛走了百年时光。两边的老屋已尽数拆除,只余下一张门楼。

从普迹沿浏阳河再往下游走,到了镇头镇。这里的“六月会”和“冬至会”,曾在浏阳、株洲、长沙三地老百姓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醴陵的瓷器、益阳的凉席多是从这里进入浏阳百姓家的。县志记载,“六月会”盛时,每天上市人数多则逾万,少则数千。

“以前从浏阳县城去省城的水路,到镇头刚好是一半。”浏阳文史专家潘信之说,顺水而下全程要两天时间,船到镇头一般要靠岸歇息,“所以镇头实际上是省城和县城之间的一个中转和歇息的码头。”而从镇头以下直到长沙,浏阳河边就没有更大的集市了。

水路运输自然离不开船。撑篙、摇橹、荡桨、走风……三十年前的浏阳河里白帆点点。木船驶离港口,把浏阳茶叶、磷矿石、粮食运到长沙,再把长沙的盐、生活物资运返浏阳。

这些木船,大多来自于镇头镇甘棠村,该村的造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镇头的墟场也是源于清同治年间。这种时间上的“不谋而合”,是商贸的撮合,亦是浏阳河的馈赠。

买买买的记忆

一年一次的赶集,大家都是冲着买买买而去的。

浏阳夏布久负盛名,历来有“杭州纺绸换浏阳夏布”之说,自然是每个墟场里都受欢迎的商品。县志记载,清末民国初,普迹“八月会”上来自汉口、长沙的夏布行庄多达三四十家,日收夏布百多担(每担40匹)。镇头“六月会”上,交易的商品以苎麻为最多,每天成交近千担;次为夏布,每天成交千匹以上。

11月15日,正逢镇头赶集的日子。镇头镇莲花布厂的负责人黄则刚带来了苎麻和手工制作的夏布。

“当时每家人都会做夏布,要嫁女的,都要做几匹夏布带过去。”黄则刚介绍说,“不同于现在用机器纺织出来的布,真正的夏布是用传统的手艺做出来的精致苎麻布。从苎麻到夏布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割麻、绩纱、挽麻团、刷浆、上机织造、印染、晾晒等等,方成服饰。其绝精者两年余始能成一匹。”

除了浏阳夏布这样通行的商品,各个墟场的特色商品,也在老百姓口口相传中博得名气。

普迹的“八月会”,多被人称之为“狗会”,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老街上的居民回忆起当时的盛况,“买狗的多为江西猎户,一条巷子里栓满了狗。”县志记载,每届能成交八千只左右,最盛时达万只以上。

而在枨冲“公王会”、青草“土地会”,则以农具交易为主。年,青草沿用“八月会”会期(农历八月初一至初五),组织以农具为主的物资交流会,上市农具有74个品种余件,参加者有30多个乡镇的2万多人,足见一时之盛。

枨冲墟场也是交易兴旺。“公王会以老街上的大地坪为中心。”住在公王庙附近几十年的刘赋佳老人,对枨冲赶集时的盛况历历在目:“一条街上的商店都装了煤气灯泡,到了晚上还有来赶集的人。”

一年一度的墟场,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其实不完全是上面这些。黎德扬老人15岁时就离开了家乡普迹,他记得儿时参加“八月会”时,还有许多挑担,卖各种零食,如臭豆腐、油粑粑、豆腐脑等;各种山货,如板栗、花生、竹笋和应时水果,杂乱无章,琳琅满目。

“当年我能买到的是时髦的万花筒,在一个纸筒内装上一些玻璃碎片,两端安上凹凸镜面,从筒管中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彩色画面,摇动一次更换一次图像,十分有趣。”他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

墟场里的文艺

墟场不只有商贸,也是文艺的盛会。“普迹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戏剧大师欧阳予倩先生的祖籍就在普迹镇的青龙头(五丰村境内),‘八月会’上能看到花鼓戏、皮影戏、舞狮、竹马灯、蚌壳灯,鼎盛时有上十个剧团,连唱十天。”普迹镇上街居委会原党支部书记周明权回忆道,当时“八月会”是由上街居委会和下街居委会轮流举办。

上街和下街其实就对应着上市街和下市街,“上市和下市是在无形中分开的,上市生意好些,下市生意则相对萧条,上市下市为了争生意,都会请戏班子。”潘信之解释道。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上演的戏剧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戏曲表演外,还加入了歌舞剧,还有放电影的。

“上市有五圣庙,庙内有大戏台,时常有外省外县的戏班来演出湘戏和花鼓戏。”黎德扬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熊旦希是枨冲当地的文化名人。“老街上有一个牌坊《亨衢》,是刘人熙任湖南督军时回乡题写的,取致学以行康庄大道之意,可见当时的商贸繁盛!”在他所写的《枨冲故事》里记载了昔日老街上的交易情景:

“老街两侧扁石序嵌,麻条铺中,经岁月淘碾,辙痕铭史迹,古道历苍桑。临街店铺,板门窗格,酒旗飘扬,什物杂货,匹缎丝绸,面馆饭局,繁集琳琅。老街曲通浏河,历经岁月蹉跎,但史痕尚存,码头依旧在,渡舟已无踪。忆昔大码头,下有木屐滩,上有金山寺,百舟附泊,过往商客,夜宿快活岭,品茗听曲,酌酒谈欢,人生快事,俱往已……”

现在的西乡集市每日都可“看场赶场”

墟场是商贸繁荣的象征,随着商贸的进一步繁荣昌盛,赶集也越发频繁。

“每月一到逢五的日子,就会有几千人聚拥到镇头集市,有时候商户都会有上千家!”家住镇头镇振兴街的张利,从小就住在集镇上。她介绍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镇头集镇的墟场是在镇头老街,后来扩大到了镇柏路、振兴街,如今又转到了西满附近。

上世纪90年代末,振兴街建起来,她家门口米长的道路曾是墟场的中心,一直辐射到旁边的三条街。“一个摊子紧挨着一个摊子,道路都被四行摊位分隔开,从街头到街尾,眼睛都不够看,日用百货、布匹服装、农副产品、副食南货等,应有尽有。”张利说。

9月10日,笔者在镇头“赶庙会”

以镇头为代表的西乡集市,到如今依然很繁荣,各地仍然是定期赶场。不仅是定期,因为西乡距离长沙、株洲都很近,一直以来都有商贸往来,因此商户们还会在定期的日子里到株洲、长沙县等地赶场。

9月10日,笔者肩扛货物在镇头“赶庙会”

每月逢一去渡头市(柏加镇渡头村),每月逢二去石灰嘴(官桥镇)或分路口(株洲市),每月逢三去金江(普迹镇),每月逢四去柏加山(柏加镇集镇),每月逢五去镇头(集镇)或醴陵,每月逢六去朱家桥(长沙县江背镇),每月逢七去跃龙(镇头镇),每月逢八去官桥(集镇),每月逢九去北星桥(镇头镇北星社区),每月逢十去普迹(集镇)。

这份日期表,一直深深地留在官桥镇一江村曾永坚的脑海中。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这份日期表就是她的行程表。年过五旬的曾永坚,还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名不停赶场卖衣服的商户。

“赶场的时间是固定的,一般大家都不会每天去赶场,我们家是逢一、逢四、逢六休息,一月赶场二十多天,一到休息时间就去进货。”曾永坚记得,还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跟着家人奔波于周边各地的集市了。“最开始,我们还是骑着单车去赶场,拖几十件衣服去卖,卖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收场了。每次收场早,那就是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候。”到了年,骑单车改为搭三轮车去赶集,之后,曾永坚扩大了业务,也买了一辆三轮车。

曾永坚说,赶场是一份辛苦的活,日晒雨淋不说,还得起早贪黑。“每日天不亮就得起床,往往天黑还到不了家。而且越早去越好,因为我们得早早过去占摊位,定下了好码头,东西才卖得更快!”曾永坚说,在集市卖东西是做小本生意,每日收入几百元,其中有近百元就得花在场地费、卫生费、车辆燃油费、饮食上。回忆过去几十年的赶集生活,曾永坚感慨不已。不过,虽然辛苦,但每年数万元的纯收入,也让她拉扯大了孩子,积累了资产。

如今,她转行了,从赶场的商户变成了赶场的居民。“赶场、看场,这早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有事无事我就喜欢去看看热闹,这就是我喜欢的生活!”

新湖南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如何根治
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