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5-3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乌鲁木齐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53314.html

浏阳日报融媒体

浏阳有这样一所学校

她自创办以来

始终传承千年文脉

砥砺前行

她就是——浏阳市第一中学

屏住呼吸

宣传片震撼来袭▼

浏阳一中素描

浏阳一中是一所具有千年文脉的湖南省示范性高中。它的闪光点在于:时刻将教育创新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心上,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刻在心里,成为享誉全国的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荣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环境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后勤工作先进单位”等上百项荣誉称号。

浏阳一中年创办以来,培养了4万多名优秀学子,有近3万人考入高等学府,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学子们的辉煌成就和出彩人生,书写了浏阳一中传承的鸿篇巨著……

一中最美的景色

大概就是那些夹带着青春记忆的

你熟悉的场景

光阴故事,用爱读懂浏阳一中

?

光影故事

崇高的名曲

刘正初(有删减)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这是七十多年前诗人何其芳对延安的描绘。而我,却想套用他的文字,来描述我的母校浏阳一中。因为母校在我们的心里,也是“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

这支崇高的名曲第一次响起,是一八九七年谭嗣同、刘善涵、欧阳中鹄等浏阳进步知识分子在母校的奎文阁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浏阳算学社。

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一九二九年,“浏阳公学”创办,第二学期更名为浏阳县立初级中学。这支崇高的名曲再一次响起。一九三一年,母校的第一代校歌诞生:“吾山滴翠,淮水澄清,宅我校于其中……相期不负谭唐焦陈,清流间气,万岁常青。”虽然历经战火和磨难,几经迁徙和变迁,但是母校从此薪火相传弦歌不绝。

上世纪四十年代,母校第二代校歌出炉:“……吾山横翠黛,天马挺雄姿,钟毓两间秀气,发扬我天姿。听宏钟远播,作玉振金声,启人教于遐趣,琢时代雏型。”

学校确立了“公、勇、勤、朴”的四字校训。这是多么好的校训呀。公即力戒自私自利,勇即力戒懦怯苟安,勤即力戒依赖敷衍,朴即力戒浪漫奢靡。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母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浏阳文庙成为了母校的新校址。浏阳文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祠庙,是浏阳深厚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也是浏阳人文资源的灵魂所在。这一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距今有近两百年。过去这里祭祀孔子的古乐,为“全国仅存之物”,有“雅乐古礼在浏阳”之称。

那一支崇高的名曲在浏阳文庙上空回响。母校结束了二十年流离转徙的艰难办学时期,跨入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

岁月沧桑,桃李芬芳。那一支崇高的名曲,始终在浏阳文庙的上空盘旋。每年的九月,迎来浏阳东南四乡乃至于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到这里求学深造;又在每年的七月,送走一批批的毕业生,让他们“走散到各个方向去”,扎根,开花,结果。那一支崇高的名曲,激励着一代代有志儿女,发奋求学,走向成功的彼岸。

我曾经是母校的一员。十二岁的我,挑着行李,带着憧憬,从红墙黄瓦的拱形校门走进母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都是那么好奇,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一支崇高的名曲在心中响起直到今天。

大成门下的阅报栏,大成殿内的阅览室,经常留下我的身影;文学社的油印小报,发表过我稚嫩的诗歌;曾昭辉老师组织的《高山下的花环》电影评论会,敖耀寰老师的灯谜长廊,启发了我最初的爱好……我就这样走上了文学之路。

记得有那样一条标语:“今日你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你为荣。”我知道我没有做出母校以我为荣的成绩,但是我永远以是母校的学生为荣!

中国的语言,是那么的博大精深。不知是谁发明了“母校”这一个词语,确切地表达了我们与母校的联系。因为很多年很多年过去了,母校和母校的老师却始终没有忘记我们。我们是母校的孩子,无论走得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无论我们走着怎样的路,母校总是惦记着我们,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