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蒸香 刘正初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浏阳人来说,蒸菜实在是过于普通和平常。婴儿尚未断奶,有经验的祖母就会喂蒸蛋给孩子吃,那蛋蒸得嫩嫩的柔柔的,浏阳话叫做“水饽饽”,吃下去香香的甜甜的咸咸的,孩子就这样慢慢地远离了母乳。而祠堂祭祖,供桌上一般摆放三碗菜,其中必有蒸鱼、蒸肉。所以有人说,浏阳人生下来吃蒸菜,死了还是吃蒸菜。蒸菜与浏阳人有缘。 这话固然有一些调侃,却也是事实。记得小时候,虽然家中不很富裕,但是能干的祖母却让我们尝遍了浏阳乡间的各种蒸菜。蒸腊肉、蒸鲜鱼、蒸鸡、蒸鸭、蒸豆腐、蒸小笋、蒸萝卜、蒸黄菜、蒸茄子、蒸南瓜……几乎所有的菜,祖母都能够蒸,并且蒸得色香味俱美。冷米汤加一点油盐几颗豆豉,蒸热后放几片葱花,尝一尝那也是别有风味。腊味合蒸是把薰干好的腊肉腊肠腊鱼等等一起蒸,有时还在碗底铺一层芋头片或者土豆片,吸了腊味的肉汁,也是一样好吃。有的菜还要一蒸二蒸三蒸,如蒸木瓜,是七蒸七晒,最后加一点冰糖,才叫美味。蒸菜用的辣椒分很多种,剁辣椒、鲜红辣椒、鲜青辣椒、浸酸辣椒、浸朝天椒、浸野山椒、晒青椒……不同的菜,加入不同的辣椒,放不同的作料,味道自然不同。蒸菜避免了高温烧烤,没有破坏菜中的营养成分,养胃养肝不上火。每当吃蒸菜的时候,祖母就说:“做菜要蒸,做人要真,做事要争。”蒸、真、争,三个谐音字,饱含着祖母对我们的真诚期望。 乡下人家办红白喜事,蒸菜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十大碗至少有三个蒸菜,一般是蒸扣肉、蒸鲜鱼、蒸肉丸。扣肉要肥肥的,蒸得烂烂的腻腻的,便于下酒,因为有“肥肉怕烧酒”之说。蒸鲜鱼是鱼一半辣椒一半,好下饭,因为有“鱼到酒止”之说。主家必须事先打好“孔明灶”,灶肚烧起熊熊大火,灶上垒着一大摞蒸笼,那蒸菜的香味弥漫开来。 不过这么多的蒸菜,多数离不了一种调料,那就是豆豉。浏阳自古就有“鞭炮响,豆豉香,一对兄弟走四方”的民谣。豆豉是浏阳的传统土特产品。它以泥豆或小黑豆为原料,经过发酵精制而成,具有汁浓味鲜、营养丰富的特点,是烹饪菜肴的调味佳品。一九三五年《中国实业志》载:“湖南豆豉以浏阳产最为著名”。也许有了浏阳豆豉,就有了浏阳蒸菜;有了浏阳蒸菜,就有了浏阳豆豉。 蒸菜实在是过于普通和平常,普通和平常得我们从来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资源,很多年来都只是浏阳人的“私房菜”,为浏阳民间所独享。就像我的祖母,她做的蒸菜只给她的孩子们吃。直到上个世纪末长沙人蜂拥而来浏阳,坐在破破烂烂的嗣同路那简陋的蒸菜馆餐厅,大快朵颐浏阳的民间美食时,我们才来认真观察这份养育了我们成长、供奉了我们祖先的浏阳蒸菜。 仔细翻读了档案馆的几部老县志,没有浏阳蒸菜只言片语的记载,只听到一个关于浏阳蒸菜起源的传说。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浏阳开战,老百姓为躲避官府抓丁,只得一次准备一天的饭菜,在蒸饭的时候一起蒸菜,饭蒸熟了菜也就熟了,端起饭甑就可以吃饭,这样节省了做饭时间,由此催生了蒸菜。 《易经?鼎》说:“以木巽火,烹饪也。”《周书》有“黄帝始蒸谷为饭”的记载。《诗经?生民》有诗:“释之叟叟,蒸之浮浮。”《正义》解释说:“洮米则有声,故言叟叟之声,蒸饭则有气,故言浮浮之气。”显然,这是指水吸收火的热能,使甑产生蒸汽,让食物蒸熟。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述了清蒸鳊鱼的做法。可见,蒸的方法很早就被我们的老祖宗掌握。蒸菜的简单、便捷,注定了它来自于民间。蒸的时候可以继续从事农活,蒸可以让主食和菜同熟,蒸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和操作,蒸受场地、时间的限制较小……劳动人民既要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又要料理生活,蒸菜因此应运而生。劳动孕育了爱情,孕育了诗歌,也孕育了香飘万里的浏阳蒸菜。 这时我想起了梅绍静的诗:“啊,小饭罐是一首延续了几千年的诗篇;而我也是小饭罐养育的一员……”小饭罐不就是祖母做的蒸菜吗?祖母早已作古,只留下她“做菜要蒸,做人要真,做事要争”的家训。她安坐在刘氏宗祠的祖宗牌位上,在香烟缭绕中享受着孙儿奉上的蒸鱼蒸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