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坊竹纸:守望千年造纸术 ■图/彭红霞文/袁村平 张坊,上洪社区,一间土木结构的民居内,散发着竹纸浆腐烂的味道。68岁的王鲁声熟练地摇起竹帘,入池、轻摇、出池、制坯,延续着这一祖祖辈辈赖以维持生计的传统造纸手工艺。 ▲取材 春天,王鲁声进入深山,砍下还未分枝的嫩竹,任其风吹雨打1个月后,经晒干,收获“竹麻丝”。 “竹麻不呷小满水”。取材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过了小满节气,嫩竹长大,就不能用于造纸。竹纸工艺,与“节气”这种中国古老的农事计时法则紧密相连。 ▲制胶 ▲摇水 “竹麻丝”经生石灰浸泡20天,捞出堆放月余,再放入蒸笼中,蒸一个月。然后用大山里面的山泉水冲洗上10遍。再入锅熬煮,打浆后,就可用来“摇水”——这需要多年练就的手感,用一张竹帘将纤维浆均匀捞起做好纸坯,接着压榨出水分,取下,撕下焙干,揭取,一张纸就成型了。 ▲制胚 十几年前,打浆只能靠双脚在石板上踩踏,现在轻松了点,用电动打浆机;“摇水”用的竹帘是匠人抽取老竹竹丝制作而成,工艺复杂;用于帮助竹纤维浆凝固的胶水,是山中采来的一种树叶蒸酿而成,这些都是自然的馈赠。 ▲成纸 张坊竹纸生产历史可追溯到宋元前,曾经做过贡纸,畅销日本。昔日腾腾热气、男做女焙的景象早已消散,王鲁声成为当地所剩无几的造纸艺人。造竹纸,与其说是他对即将消失的传统工艺的坚守,不如说这已经形成了他生命中的一种常态,依靠这种无声的生命状态,延续着这一古老的人类智慧。 (转自浏阳发布)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