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十二岁那年,我从乡下考入小城深处的浏阳一中就读,从此在这座城市学习、生活了三十多年。记得那时的浏阳城,矮矮的房屋,窄窄的街道,颇有几分古色古香的味道。从学校那红墙黄瓦的文庙大门出来,跨过一条马路就进了梅花巷。进巷走不多远就要向右拐,进入另一条巷子,再往里走,巷子越来越多,如同蜘蛛结网一般。巷子的两边都是青砖砌的房子,看它们的建筑风格和门窗的式样、颜色就知道有一些年纪了。巷子不是很宽,窄的地方板车也过不了。地面是麻石铺的,被过往的行人踩得光溜溜的,中间被踩得凹了下去。很多年之后,爱上了地方文史,我才知道脚下的这条小巷,承载着浏阳太多的历史。明嘉靖辛酉《浏阳县志》即对梅花巷有了记载。它南起皇仓街(今人民路)北至圭斋路,全长二百零六米,最宽处约四米,最窄处仅两米多。原以巷内宋家大屋种有多株名贵梅花而命名。谭、宋两家名门旺族的大屋均建于该巷左右两侧,为祠宇式砖木结构建筑,翘角飞檐,墙垛高耸。青砖围墙高达五米,槽门厚度近二十公分。内分几进几厅,庭院天井、花坛,错落有致,气宇轩昂。宋,据说是我祖父的外婆家;谭,就是谭嗣同家族,谭嗣同曾经在这里的谭氏宗祠参加祭祀活动。后来,随着谭宋两大家族的没落,梅花巷也开始衰败,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竟沦落成为了浏阳的烟花巷。“开窗遥望状元洲,樟树潭前激水流,愿得郎心常似水,一弯一曲一回头”。这充满温情和期盼的句子,是不是梅花巷里多情女子的送别诗呢?

与梅花巷毗邻的是黎家大屋。黎家大屋为黎午帆兄弟所建。黎祖籍江西,于清雍正年间,从江西逃荒来浏阳,住在城区刘家大屋,后来在北正街开万和正南杂店,生产“茴饼”。黎家因饼而发家传名,茴饼因黎家而享盛誉。由于经营有方,赚了不少钱。公元一七五六年,开始在县城东门择地建房。雇请木匠、砌匠、石匠一百余人,大兴土木,花了一年多时间,建成一座五进、大小二百一十间的庄园式房屋,谓之黎家大屋。大门前一对石狮栩栩如生,左边是轿夫房;有轿子五六副,雇有十五、六个轿夫。二进是花台,砌成“左青龙”、“右白虎”的图案,二进右边是花厅,花厅摆设着牡丹、水仙、玉兰等名花。这里是接待朝廷来人和地方官绅的地方。二楼是跑马楼。三进也是花台,其图案为红书、宝剑。四进花台是白鹤青松图案。全屋两百多个大立柱,每柱园围一律二尺五寸,柱下为雕花的石座垫。大屋四进左边有一口园井,深达十五米,供全家人饮用。在大屋三进大厅悬挂着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大横匾,上书“高谈转清”四个镀金大字。在官厅,悬挂着一块清代名人送来的横匾,上书“凤宿梧桐”四个镀金大字,每间房子都有上下两层楼板,地面铺着红漆地板。整个布局和陈设,处处显示着富丽堂皇的气派。黎午帆的大儿子叫黎克康,他们兄弟二十一人,成家立业之后养育子女共一百余人。家中常年雇请有管帐、轿夫、花工、厨师、家丁、丫环使女等百余人,专为他们服务。在建好黎家大屋的同时,还在浏阳北乡、东乡购买良田七千二百亩,是浏阳首屈一指的大富豪。黎家人才辈出,有浏阳“四晓”之一的画家黎晓帆,有进过黄埔军校的军人,还有投身革命的义士……有黎氏后人这样回忆祖屋:“年轻者,出外求学谋事;老年者,三两留守旧宅,人屋皆老,倍感凄清。每逢节日敬祖,大堂烟香烛亮,子孙成群,论辈行礼,颇为壮观。幼时,印象最深者,门坎特高,人小腿短,以爬代跨,可当马骑。大门前有一广场,卵石铺地,少时在此围圈玩球,充满童趣!”

解放后,黎家大屋增加了许多外姓住户,泱泱百余家,跻跻数百口,黎家大屋俨然一个小小“社会”。我的姨妈曾经在这里居住多年,让少儿时代的我对这栋百年老屋留下了许多鲜活的记忆。有一次我和表弟到外面玩耍回来,表弟在前面一下子跑得不见踪影,我竟然找不到回姨妈家的路。姨妈家前后都是天井,天井里长着一株好大好高好老的黄连树。天井对面住着黎氏后人黎先生,他后来竟然成为了我在浏阳一中的历史教师,依稀记得他家的床是一层又一层的雕花,他家的楼上还挂着古字画。

可惜的是,一九九六年黎家大屋与毗连的梅花巷、胡家巷一带,开发建设成梅花小区。那一大片历经数百年的明清建筑,和我的那些美好的回忆,一夜之间成为一片瓦砾。

这一片老屋的拆迁,牵动了太多人的心,街谈巷议,酒后茶余,至今喋喋不休。二〇〇四年九月,我在常德诗人节期间偶遇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赖汉屏老先生。老人噙着眼泪,说起梅花巷的拆除。他说他曾经在拆迁工地大哭了一趟。

是什么让老先生如此痛心呢?回家后我第一次系统了解了浏阳古城的历史。据同治《浏阳县志》记载:浏阳古城城墙周围六百五十二丈,折合二千一百七十三米。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明嘉靖四十六年,万历十三年、十六年、十九年和清顺治十四年,雍正七年,先后六次重修,终于完成了东西南北四城城门和三水门楼台。从清道光年间沿习下来的古城地名歌,从中可窥见淮川古城面貌:

远望浏阳一座城,两个儒学在西门。迎厅左边文圣门,县署靠背武官营。出门外面迎佛寺,东边对照福主神。护国庵前伏衙背,钟鼓楼下听钟声。十字街前转关圣,市心土地在街心。南台岭上立书院,道德巷口起考棚。华光庙在南门外,周家码头伴洞庭。龚家塘,边城走,红狮桥进兴仁。古梅花巷边北走,潘太保庙三路行。周、王、漆家三条巷,东、南、西面三水门。浏河面山名天马,天马山上升官亭。六角奎楼朝县治,七层宝塔镇峰云。西门直下是龙津,中洲状元迎午门。杨角山前火官殿,荷花池上歇凉亭。城隍庙前皇仓街,太平延下是升平。东门外面升冲观,铜铸祖师重千斤。观内菩萨难以数,洗药桥有孙真人。东南江西两万寿,西北两个天后宫。麻衣庙改杨公祠,文昌阁在操场坪。蜈蚣岭上气脉盛,麻园又把文庙兴;各乡绅士齐踊跃,红墙高阁不日成。育婴堂内收孤子,普济院里养孤贫。桃树巷为老关圣,西坛庵是古问津。三川九吊多古迹,四城四庙需查清……

古老的民谣,浓缩了古城的地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千年古县城里,有县衙、学宫、考棚、武官营等大小衙门,也有城隍庙、火宫殿、文昌阁、天后宫等庵观寺院,还有育婴堂、普济院等慈善机构。古老的山城饱经风霜,每一间屋子都有着美好亲切而又心酸的历史。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特别是梅花巷、黎家大屋,在我们平静的生活中消失了。想到这里,心里顿时怅然若失。

《三国志》记载,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二〇九年)“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阳,即浏阳也。在成为周瑜的“奉邑”之前,浏阳是否已经建县?史书上没有记载。翻读最早的浏阳县志,却说是三国吴太平二年(公元二五八年)“析临湘北地境为一县名曰浏阳”。据此推算,浏阳建县也有一千七百多年。无论是一千八百多年也好,一千七百多年也罢,都够久远的了。我们真应该为浏阳的悠久历史感到骄傲。

历史固然悠久,但是要在浏阳城市建设中,寻找历史的印记却很费周折。偌大的一座浏阳城,已经找不到几间解放前建的老屋了。我们童年时走过的石板巷呢?那老屋中的黄连树呢?那老祠堂高高翘起的屋角呢?它们,和我童年记忆中的浏阳城,都成了永恒的历史。

这时,我明白了赖汉屏老先生为什么会在工地上放声大哭。我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含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今夜,月凉如水。我在老城一角现代化的居室里,敲击着键盘,为老城的逝去写这篇祭文。案头,摆着一块黎家大屋的青砖,青砖上烧制着“黎人屋”的标记。我知道,历史无法倒退。青砖无语,岁月无语。我只能用我的文字,来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里,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里生生不息创造了辉煌的文明……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疯病治疗方法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