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浏阳 罗新苗 (一) 第一次到浏阳,是在年秋天,和一帮朋友从长沙出发,经过犹如浏阳河般九曲回肠的盘山公路,到了周洛风景区。一条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树树香气扑鼻的桂花,溪流曲折,曲径寻幽,清新的空气让久居闹市的我们深深地沉醉。 浏阳河畔风光独好。曾经,一曲韵律优美的《浏阳河》,伴随着我们成长。由于地处湘赣两省交界处,浏阳在参与革命的同时,也贡献了她的英雄儿女。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逢年过节照亮夜空的浏阳烟花,更是让我们加深了关于浏阳的红色印象。 然而,一入浏阳,一进周洛,感受到的却是一股浓浓的绿意。周洛大峡谷背靠石柱峰,森林覆盖茂盛,加上这里瀑布密集,水花的撞击形成了大量有益健康的负氧离子,令人心旷神怡。 在周洛,除了盎然的绿意,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湖南名人书法碑廊”,一段以“湖湘自古风流地,领袖群伦尽俊才。挺然一出尘嚣外,启后承前滚滚来”开头的序言,让人不禁对这方土地上的文化与历史产生神往。 (二) 十几年前,我求学于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作为一名刚刚踏出“农门”的少年,在这所继承沿袭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脉络的大学,入学第一课就是“湖南人的精神”。老师授课的课件里,印证湖南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传统的莘莘学子中,从岳麓书院走出的欧阳中鹄、谭嗣同、唐才常等浏阳人,开始进入我的印象。 浏阳河畔文化厚重。待我多次走进浏阳,我对植根于此的地域文化感受更加直观。作为一个有着移民文化特征的地域,在元、明、清三代,浏阳曾有三次大型人口迁徙和流入,不同地域文化的分化与融合,促进了当地文明的进步。在历史上,浏阳人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了东、西、南、北四乡,四乡在丧葬嫁娶以及风俗习惯上有较为明显的不同。让我惊讶的是,在浏阳各地,无论是新式的乡间别墅,还是保存久远的砖瓦老屋,每家每户的门前,几乎都还保留着贴对联、贴门神的传统。浏阳文庙、书院、私塾这些传统的建筑也都保存比较好,在金刚镇桃树湾保存较为完好的刘家大屋旁,傍屋而建的文庙显示了这个家族对于文化的渴望;在古港镇狮子山,狮山书院遗址虽然只剩下断壁残垣,但至今保存在浏阳三中校园里的狮山书院石柱,“博我以文,拔乎其萃”的校训至今被一届届学子铭记;在浏阳老县城,面街背山而建的古文庙,让“韶乐”完美再现,“吾道南来”的文脉至今传承;在捞刀河畔,一碗浓郁的茴香茶,一袋呛人的旱烟,耕读传家的传统让村民为“博士村”的美名倍感自豪…… (三) 过去,提到浏阳的特产和特色产业,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烟花鞭炮、小吃特产、菊花石雕等传统产业和手工艺品;如今,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体的浏阳制造产业基地和浏阳经开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植根浏阳的本土企业更造就了中国女“首富”,已经成为外人了解浏阳的一张新“名片”。浏阳河畔经济兴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烟花鞭炮、生态旅游等产业的支撑,这个人们过去眼中的老区县、边区县、贫困县,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排名已经跻身第28位,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最近一次到浏阳,参观了永安镇的湾里屋场和大瑶的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在湾里屋场,先富起来的三位村民自发带领8个生产小组的户农家进行“花园+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不忘将集体化时期的生产队保管室改造成为颇具农家特色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面陈列的纺纱机、簸箕等等传统农具生动还原了父辈过去的生活,让勤劳、俭朴、坚毅的家风家训在年轻一代传承和发扬,成为新时代“乡贤”示范引领乡村建设的典范。中国花炮博物馆除了收藏花炮印刷板、手推车等传统工具,演示作坊式传统烟花生产工艺,同时还展示了适应现代大型焰火晚会需要的各类“焰火字幕”、“大彩火轮”、“架上烟花”新式工艺,让游客感受到传统工艺面向市场不断进步的决心。 在经济浪潮和市场化冲击下的地域文化,以农业经济、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儒家传统文脉如何传承和发扬?在浏阳,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