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活态传承人邱少求手把手对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罗陈晓摄浏阳日报记者周媖“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祭孔,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年,历经两千多年而未间断。可以说祭孔是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若浏阳祭孔活动落地成经常性活动,将吸引全球儒学人士的目光,成为浏阳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重要平台、城市名片。”元月14号上午,说起祭祀孔子及浏阳文庙古乐,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余海波感触良多,滔滔不绝。对去年晋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即将“重生”的祭孔大典,余海波寄予了很大期望。寻访古乐齐名山东曲阜孔庙,被誉为“国乐古礼在浏阳” 公元前年,鲁哀公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祭祀,开始了诸侯的祭孔活动。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始了帝王的祭孔。自唐玄宗于公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被称作“国之大典”,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达到了顶峰。余海波称,祭孔大典主要以乐、歌、舞、礼四种形式来集中表现儒家思想文化,礼为核心,乐、歌、舞为陪衬,所有礼仪要求“必丰、必洁、必诚、必敬”,体现了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的高度统一,形象地阐释了孔子学说中“礼”的涵义,表达了“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思想。 “就是在明清鼎盛期,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曾名声大震,与曲阜祭孔音乐齐名咧”,余海波向记者介绍,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又称“浏阳古乐”,始于清道光九年(公元年),是清监生浏阳礼乐局首任教习邱之稑创编,在浏阳文庙每年公祭大典上奏演,代代相承直至解放初期,是我国祭孔礼仪中较为完整的古乐。当年,邱之稑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又仿制出全套古乐器,经过他的言传身教,浏阳祭孔春秋二季典礼,便都按照古乐旧规举行,县官主祭,演奏时乐舞生听赞礼者立歌为据,八音齐奏,诗唱相合,六十四名舞生起文、武舞,礼、乐、歌、舞四者配合默契。历经两个小时,参加人数约人,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光绪年间,大臣翁同龢将邱之稑所著《律音汇考》进呈御览,于是浏阳古乐闻名天下。袁世凯登基欲用古乐,也派人到浏阳考察,结论是“曲阜古乐远不如浏阳完备”,从此便有了“国乐古礼在浏阳”之称。已故的原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一代音乐宗师杨荫浏教授曾说:“它是中国古代乐舞的活化石,堪称稀世珍宝。” “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浏阳古乐遭到了重大打击”,余海波称,那时的浏阳古乐一度被认为是封建残留,遭到反对和批判,礼乐局及人员也被解散,尤其文革期间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祭孔活动因此中断了大半个世纪,给世人留下诸多遗憾。曲折申遗全力搜集整理资料,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放后的三十年间,浏阳祭孔活动由于思想意识、历史认知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去了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载体与平台,浏阳古乐器也作为文物被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内,而颇具造诣的乐师、舞生却在叹息、沉默中日益老去。八十年代,面对部分古乐器被损毁、乐师、舞生相继谢世等现实问题,浏阳古乐传承发展岌岌可危,为此,浏阳首任文化馆馆长潘信之、音乐专干高如德及历届文化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如唐柱子等一批文化人士为传承恢复古乐奔走相告、积极收集整理古乐资料。年以来,市文体广电局党委高度重视申遗工作,成立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组,一方面深入调查挖掘,整理出40余万字的祭孔古乐资料,录制音像资料多分钟,为活态传承及再现当年的祭孔盛况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传承培训,聘请唯一传承人邱少求老人定期进行技艺传授,确保了该项目有“活态传承”这一关键因素。 去年4月,著名音乐学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教授特意来浏考察浏阳古乐,对此项目的价值、影响,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使浏阳古乐在去年6月通过了国家文化部的评审,成功跻身于国家保护名录,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海波称,为在年“复活”文庙祭祀大典,市文广系统从仅有多人中抽调80多人分别充当歌工、乐生、舞生、礼生和执事,定期进行整套仪式的培训,另派人赴曲阜、德庆、武汉等地,复制部分古乐器和祭品盛器,聘请专业设计师依规制设计服饰、道具。去年12月,已为文庙钟楼和鼓楼恢复了镛钟和鼖鼓,并安装到位。传承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根据记者走访调查,多数人对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的认识还停留在“是珍贵文物”的意识形态,其实,作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以“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为灵魂的浏阳精神与儒家思想“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精髓是一脉相承的。“浏阳文化底蕴深厚,已先后拥有花炮工艺、菊花石雕刻技艺和文庙祭孔音乐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是浏阳独有,为何不将其传承、发扬光大?”余海波坦言,如今中国社会正处转型时期,存在着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各种危机,人与人之间也不断疏远,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等都是当前形势下党中央提出、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而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余海波认为,祭孔大典,实现了儒家文化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感动心灵的同时,也给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在当前,恢复祭孔活动意义非凡,它一方面可以搭建起传统和现代的桥梁,重塑民族精神气节的血脉,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素养,通过祭孔活动,让传统服务现代,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孔子思想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结合在一起,唤起民众对儒家思想的义利观、诚信观及“和而不同”等思想的重视。如祭孔大典、成人礼、开笔礼等,多角度诠释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孔子的教诲,告诉人们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见利思义,团结友爱,先人后己,礼貌待人,遵纪守法,学无止境,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等等,这些优秀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是当代公民所需要的。另一方面,祭孔活动还可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共赢,提高浏阳对外开放形象。如山东曲阜祭孔活动是当地的一张国际文化名片,是曲阜旅游业的龙头项目。浏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促进旅游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通过文化交流与旅游推动,不断提高浏阳对外开放水平和美誉度。 对浏阳古乐的未来,余海波充满期待,他说,浏阳作为千年古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蕴育了独特的浏阳精神,也涌现出不少的杰出人士。祭孔古乐就是千年古县的活化石,是宣扬核心价值观、教化市民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浏阳从一个老区、边区、穷区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强县(市),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百强县第36位,靠的就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和对外开放的力度。通过恢复祭孔活动,既可以将孔子儒学思想在浏阳发扬光大,也能有效展示和提升浏阳对外开放和物质、精神文明形象,进一步激励浏阳儿女奋发向上,为“挺进三十强,再创新辉煌”增添新的动力。 浏阳日报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