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欧阳稳江 图/彭红霞 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一个学生 即使只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的升旗仪式,张安连老师带着学生张秋香举行得同样庄严肃穆。 鑫和村是大瑶镇一个安静的小村落。 杨花中学大山教学点。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57岁的张安连老师夹着书本教具快步走进了教室。 “老师好!”向张老师问好的只有一名二年级学生,7岁的张秋香。 没有同学的伴读,语文课上,张秋香大声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着读书的乐趣。 这,也是全校唯一的学生——因为家境清贫,家住鑫和村万家组的张善忠只能将小女儿送至离家最近的大山教学点,只为节省一点去山外读书的开支。而这一条从家到学校的路,有近10里路之远,不会骑车的秋香妈妈每天接她放学也需要步行近1小时。 尽管只有张秋香一个学生在台下听讲,张安连老师教学起来仍是丝毫不含糊。 “即使是只有1个学生,学校也要正常开学!”为了这唯一的一位学生,开学之初,政府部门与教育部门做了这个决定。陪伴张秋香成长的这个任务,自然也就落在了张安连老师身上。而为了日常教学的正常开展,张安连让老伴做了自己的帮手,负责打理学校的生活琐事。 一生从教,在大山教学点工作了整整14年。没有过多宏大的说辞与理由,朴实的张安连表示自己或许比年轻人更能适应山里的寂寥生活,更何况“只要有意义,就应该把这份美好与希望传递下去”。 长沙咸嘉湖小学的老师通过网络联教为张秋香上音乐课,她积极地跟着视频另一端的老师哼唱着歌曲。 上午8:30上课,下午15:30放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甚至包括升旗,所有的节奏都一如山外的世界,并不因其特殊而落下半个节拍。师生二人一丝不苟的态度及那份高度默契,均让人惊讶。小秋香最喜欢的音乐、美术课是由长沙市咸嘉湖小学进行网络联教。通过视频,这个7岁的孩子在五线谱与色彩中完全敞亮地表达着自己在艺术世界中获得的愉悦。 中餐跟老师一起吃饭,张老师和师母都不停地给小秋香夹菜,一如祖孙三人的场面其乐融融。 打球、跑步、摆弄玩具,孩子的天性无一遮掩。不时,还会黏在师母身上索要一个拥抱。午餐在食堂就餐,张安连夫妇不停地朝小秋香的碗里夹菜。热气腾腾的饭菜中,一如祖孙的三人有说有笑,温暖如家人。 体育课上,跳绳和篮球是张秋香的最爱。小秋香说因为只有锻炼好了身体,才能更好地读书。 “喜欢张老师,也喜欢师母,他们身上有爷爷奶奶的味道。”因为祖父母早逝,小秋香只能凭着已有的体验来描述自己所获得的爱。而这一份爱,已超越了普通师生之情。 知道中午校工奶奶会做她最喜欢吃的豆腐和鸡蛋,张秋香高兴地跳了起来。 在张安连老师夫妇眼里,小秋香不仅是他们的学生,更像自己的亲孙女一样:进趟城,一定不会忘记给孩子捎份学习用品;有好吃的,先留着给小秋香;中午在学校吃饭的那一顿,师母专拣小秋香爱吃的菜做…… 下课时间,张秋香从抽屉里面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各类玩具展示起来,她说这些都是她的”小伙伴“。 一如一处不期而遇的风景,太阳底下的这对师生乐观却平和,无论环境艰难与否,认准的道路,便一直走下去,永不回头。也许,最好的释义便是对未来的一种坚守。 课余时间张秋香很爱看课外书,不停向记者展示她看过的书籍。 下午放学了,张安连老师一路送到校门口,张秋香礼貌地向老师挥手道再见。 关于这所特别的单人校,我们看得见的实在有限。那些更广阔的存在,像这山村里繁茂的植物一样,老老实实按照自己的属性生长。在看似朴实的泥土中不断地向下扎根,铆足了劲儿,争取的每一缕阳光都是关乎未来的希望。 责编 彭嫡 新闻广告合作:汤江李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