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群生物学家和矿场主,乘坐直升飞机飞越新几内亚内陆地区时,赫然发现云层之下,有一个人口密集的世外桃源——良田美池,阡陌纵横,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人类最后一个大型社区,从此走进现代文明的视野。因其文明的古老与纯粹,新几内亚成为当今世界方言最为集中的地区:全世界现存种方言,其中种挤在这个面积仅八十万平方公里的岛屿。新几内亚数以千计的方言中,一半方言使用人数不到,最大的方言群体也只有10万人。语言不统一,方言群体人口体量太小.导致无法奉养政治上的酋长,经济上也未能分化出专业手艺人,技术上没有发展出冶金术,文化上没有进入文字时代。新几内亚的文明发展,与《圣经》中巴比伦塔如出一辙,就此停滞。 新几内亚内陆地区的方言,向现代语言研究人员展示了原生态方言的形成环境及表现形态。方言,与雅言对应,以分布地区即地理位置为形成基础。因此,方言中隐藏的信息,反过来可以推理方言的形成时间、地理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在笔者十余年浏阳方言研究中,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浏阳方言不同于新几内亚地区的方言,甚至不能称为方言,而是一种雅言。《论语》如是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的意思是,规范的语言,称之雅言。 浏阳方言古老。窗户的窗,古字为烟囱的囱,没有表示房屋概念的宝盖头。浏阳话保留古音囱,窗囱同音,反映浏阳方言发音起源时代,应是人类居所尚处窗囱一体的年代,即穴居时代。浏阳方言源于异地。浏阳人不说太阳落山而是“太阳落水”,推理出浏阳话源自大江大湖,原产地并非湘东丘陵。浏阳方言规范,与古代汉语高度对应。那些土的掉渣以致浏阳本地人都予以嘲笑的土话,其实都是古意盎然之雅言。北乡土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词汇,一则为表示立刻、马上、现在的“瞬间”、“瞬间即”,“瞬”近音同调于普通话的瞬,“间”同音浏阳话的间,意为瞬即;另一则为表述“谁啊”的疑问词“孰呢”,“孰”即孰是孰非的孰。村夫野老谈笑之间,仿佛回到《列子汤问》的时代,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浏阳方言雅俗共存。“亢”字象形脖子,所谓引吭高歌,就是拉长脖子唱高音。而亢奋,即甲状腺素过高,引起的大脖子病,表现为精力旺盛,性欲强烈。浏阳方言中,关于脖子,既保留了颈项,颈亢(音康)的雅言,也有颈箍之类的俗语。浏阳方言形容寒冷,俗语云:“冷起来一身发痉(痉挛)”,也有更细致入微的描述,“冷起来颈箍是个子缩”(个子缩表达一种动态,不停缩进缩出,类似痉挛)。当然,让人惊叹的是极为雅致简洁且充满音律之美的表达:冷起来“亢亢痉”。而白话文语境中,亢的本意,已经完全消失于历史迷雾之中。浏阳方言中,还有许多类似词汇,直接通向汉字造字之初的原意,引领笔者走向一条汉字及甲骨文探源之路。 人类有史以来,经历四种文明形式,狩猎捕捞,游牧文明,农耕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笔者童年生活在浏阳乡村,目睹了五千年中华农业文明最后的背影。童年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与数千年以来农业文明时代的此地先人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及近几十年工业文明带来的影响与变革程度剧烈。李鸿章之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预见文明形式的转换,远比之前的朝代更迭来得剧烈。浏阳方言,这个古老雅致的地方语言,在后工业时代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下,岌岌可危。而藏在这语言背后的几千年的智慧与秘密,唯有笔者这一代农业文明最后见证者去解读和传承。 ------分割线------ 搜索“zisudi”订阅“紫苏”后,查看历史消息,可以阅读《浏阳方言漫谈》(一)、(二)、(三)。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