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浏阳有俗语“茶三酒四烟八杆”。也就是说客人来了,泡茶要连泡三碗,敬酒至少要敬上四杯,送烟要送上多次。由此可见在浏阳的民俗文化中,茶、烟、酒有着重要的地位。本周作者逐期为读者介绍千年古县浏阳的茶、烟、酒文化,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补充完善。 茶是浏阳人民饮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饮茶深深地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城乡,客来敬茶、请客饮茶早已成为人们接人待物、交际往来中不可忽视的礼仪习俗。“粗茶淡饭”是人们交往中时常挂在嘴边的客套用语。(一)种茶历史。浏阳位于“江南茶乡”湖南境内,茶事历史悠久,家家户户都会制茶工艺。清同治二年()汉口开埠之后,茶价陡涨,浏阳农户拔掉苎麻种茶,制作红茶外销。民国20年()《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记载:浏阳“红茶产于东、北乡,年可输出4万余箱,行销国外,获利颇巨。惟不讲究制法,以致近年来日渐衰落。”年境内有茶园亩,年产茶叶吨。过去东南四乡均有大面积的茶林分布。普迹茶叶主产地在白茅尖、黄茅尖一带,高山茶叶享誉一时,曾经列为“贡茶”,现在茶蔸所剩无几,名茶工艺失传。大围山是境内唯一的宁红茶产区,抗日战争前夕年产量为50吨,以后逐年递减,现已完全退出市场。至今唯有捞刀河流域还有大面积的茶园。浏阳历史上以产红茶和烟茶为主。烟茶和红茶的区别在于烘干的方式不同而味道各异。烟茶是新鲜茶叶锅炒揉制之后用烟火焙干,因此茶叶有柴火烟。红茶是新鲜茶叶揉制之后在阳光下晒干。烟茶是浏阳的传统特产,明代就曾远销西北各地。清咸丰七年()浏阳开始制作红茶,曾被列为“湘红上品”,年销量居全省第五。大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在古港、普迹、枨冲办了茶叶生产合作社,开创了集体制茶的历史。民国37年()北乡羊牯滩设茶叶生产合作社,专制红茶和茶砖,运销广州和西北。淳口镇逐渐发展成为浏阳茶叶生产基地,现已发展了绿茶、花茶等品种。(二)饮用方式。境内茶的饮用中,清饮颇为普遍。历经漫长的岁月,清饮的种类和方式很多,包括清茶、浓茶、加花茶等等。清茶,是乡村和城市中均较普遍和通俗的一种茶饮法。即取茶叶少许,置于杯中或碗中、壶中乃至缸中等,以沸水冲泡。待茶叶舒展、香气四溢时,即可饮用。民间也有“冷水泡茶慢慢浓”的说法。有人喜喝浓茶,即多放些茶叶,冲泡方法与清茶相同,茶水极浓,俗称“酽茶”。初饮时,味苦极而香烈,稍后即觉甘甜,余味无穷。民间有饮浓茶提神、解酒之说,故也常有困倦而不欲入睡者或醉酒者饮之。加花茶也是较普遍的茶饮法之一。即采摘四季可药用之香花,或鲜或干入茶,诸如“茉莉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菊花茶”“金银花茶”等等,既可以花拌茶叶冲泡,亦可单纯泡花而饮。有的还适当加一点蜂蜜。浏阳北乡则兴茴香茶,茶中放一爪或多爪小茴香,溢放出一种特别的香甜味。客人喝完一碗,热情的主妇又会端来一碗。客人如不推辞,要连喝五六碗之多。盐姜茶为茶叶加盐姜一起冲泡饮用,茶色泽淡黄,有辛辣及咸味,可驱寒暖胃,特别适合冬季饮用。每到秋天生姜成熟之季,将生姜洗净切片或丝,经淡明矾水浸泡半日后捞出,加盐腌渍。三五天后,取出晒干贮存。待需要时,与茶叶一起冲泡,即可饮用。贫苦家庭日常饮大叶片粗茶,富有人家则常年饮用细茶。山区农户人家还习惯采集一些有药用价值的树叶草根,晒干储存,与茶叶一起泡水饮用。旧时,家家户户都有一把陶制的茶壶,俗称“泡壶”,壶中常年泡有茶水,茶壶内的茶渍是不清洗的,茶渍积成茶垢,形成特有的茶香。北乡几乎每家都有一个火塘,火塘上吊着一个水壶,这就是过去的“暖水瓶”。每年秋凉后,火塘就开始烧火,吊壶灌满水吊在火苗上。不一会儿,壶水咝咝有声。用水冲泡茴香茶,味道极佳。(三)礼仪习俗。以茶待客是浏阳人民由来已久的传统,并且也是最常见的礼节。早在旧时,不管饮茶的方法多么简陋,不管是富贵之家还是贫困之户,不管是上层官宦或下层百姓,无不以茶作为应酬品。作为一种日常侍客的必备饮品,客人一进屋,敬上一杯茶,已经成为浏阳人民最基本的礼节。亲朋好友相互见面,告别时喜欢说“有空到我家喝茶”。客至家中,围桌坐定,主人首先奉上的是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茶,然后端上“茶盒”,里面盛满了浏阳素食菜,俗称“盐旱茶”。主人在陪客人饮茶时,随时打量客人杯中茶水的存量,如果喝去一半,就会及时续茶,使茶汤浓度保持一致,水温适宜。俗话说:茶亏酒满。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上茶的顺序有尊者为先、长者为贵,先尊后卑、先长后幼,先疏后亲、先远后近的讲究和说法。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在婚嫁习俗中,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礼仪。小伙子到姑娘家里相亲,必须由姑娘端茶给小伙子喝,如果小伙子中意,要拿“茶钱”;如果姑娘收下,表示双方明确为男女朋友关系,所以有“一茶定终身”的说法。如果男方反悔,茶钱不退;女方反悔,退回茶钱。拿了茶钱之后,男方女方均不得再与人相亲,否则会被耻笑为“吃两家茶”。结婚时,男方到女方家“过礼”,礼物中必有茶叶。婚礼上新娘要向公公婆婆敬茶,并且正式称呼公公婆婆为爸爸妈妈,俗称“改口茶”。举行“见面礼”的时候,新娘向新郎的长辈逐一敬茶,俗称“见面茶”,长辈们喝了“见面茶”要给新娘红包。新婚当晚有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送茶的习俗,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婚礼中还有“进门茶”“拜堂茶”“合枕茶”等习俗。老人辞世之后,有茶叶随葬的习俗。安葬之前,每天供饭之后必供茶祭祀。举行家祭和祠堂春秋二祭,举行正祭之后,行“点茶礼”,礼生喊礼,由长房媳妇向亡者或祖先奉茶。先人酒足饭饱之后,喝一杯热茶,完全按照“伺死如生”的祭祀要求。民间传说茶有驱邪的功能。建新房喜欢在大门顶上放置茶叶,结婚时新娘的花轿到达夫家需把茶叶和米丢过去“打煞”,拜神时喜欢祈求“神茶”以治病。茶有茶语。如果在人家中久坐,主人请喝茶,就要明白“端茶送客”的意思,客人就要主动告辞。客人茶杯已空,主人不再续茶意味着逐客;客人阻止倒茶或续茶,则表示片刻即走。请媒人喝茶,沏以糖茶,含请求美言之意。不论红白喜事,人们摆酒席之前,习惯先摆茶席。茶席就是在每位客人的面前摆上一碗茶,再放上一点“盐旱茶”,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等着开酒席。(四)采茶歌和采茶戏。由于浏阳自古产茶,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消除疲劳,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采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如“正月采茶是新年,欢天喜地进茶园……二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慢慢发展成为“采茶戏”。采茶戏的特点与花鼓戏一样: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浏阳花鼓戏与江西采茶戏演员可以同台演出。现在浏阳采茶歌、采茶灯习俗尚存,惟有采茶戏没有独立流传下来,但是南乡至今把花鼓戏称为采茶戏。鸣谢:淳口镇人民政府、安记茶庄风俗里的浏阳系列浏阳民俗文化中的酒:无酒不成宴粗肴鲁酒宴亲朋——浏阳酒席习俗漫谈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浏阳婚嫁习俗家和万事兴——浏阳家庭习俗漫谈丰年留客足鸡豚——浏阳饮食生活习俗浏阳节日习俗之中元:七月半鬼乱窜(内附12大禁忌)龙舟竞渡话升平——浏阳端午习俗漫谈月到中秋分外明——浏阳中秋习俗漫谈 刘正初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