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治好白癜风的患者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91107/7594628.html 文 枬子编辑 马桶 我的朋友猿别其实不姓袁,姓杨,名字里也没有袁字。得这个外号是因为他手臂很长。他自己自嘲说,这是返祖现象,像他嗲嗲。 小时候我长住河东,河西只有猿别这一个我在少年宫合唱队认识的朋友,正宗的河西土著,住银盆岭长纺宿舍。据他自己讲,他嗲嗲以上的三代都祖居在靠近银盆岭的傅家洲上,以打渔为生。 傅家洲是湘江长沙段14沙洲之一,位置在橘子洲北侧。洲头紧靠橘子洲尾,但并未相连,两洲之间有小桥相通;洲尾就在裕湘纱厂对面。傅家洲长约米,宽仅90米,面积只有0.25平方公里,名声远远不如橘子洲,但它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傅家洲原名为杨柳村,因明初江西傅姓移民来此定居而得名。它的东南隅发现有保存火种的遗坑,系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先民在此生活劳动的遗迹。 傅家洲老地图图源:年版《长沙市地名录》 猿别的嗲嗲,我小时候见过,确实像猿别一样手臂很长,当时他有八十多岁了,是个身材佝偻的白头发老头,很不起眼,据说还坐过几年牢。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他老人家过世后,猿别的牙老倌跟我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民国三年的一天,正值秋冬时节,天空中细雨纷纷,十几个精壮汉子却不畏寒冷全都赤裸着上身,分乘几只划子从银盆岭渡口杀气腾腾地向对岸草潮门码头驶去。这种划子是南方特有的用桨拨水行驶的小木船,和常见的无蓬渔划子不同,今天这几只有点特殊:船的中部都盖了个简易的能遮雨挡风的木棚。为首一人立在船头,身材不高,却是粗壮结实,尤其一双手臂更是肌肉虬结。他左手握着一支缠满铁丝的木桨,右手一指对岸,扬声说道:“龙王港咯帮家伙,以为占哒草潮门就可以抢我们的生意,今天我们打过去,把两边码头都抢过来,要他们滚回龙王港抓鱼去。” 其他人都齐声高呼:“要得,有杨哥带头,我们肯定搞得赢。” 这群人都是傅家洲上的渔民,傅家洲面积不大,也有两三百号原住民(傅家洲上最鼎盛的时期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有多户近人)。谋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种菜,一是打鱼。 傅姓人口较多,但渔民的首领却姓杨,就是猿别的嗲嗲。年轻时的杨嗲好勇斗狠,学过点功夫,一柄木桨使得出神入化,虽然不是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的十三当家“铜头锷鱼”蒋四根使的铁桨,但缠了铁丝的木桨,也确实是有一定的杀伤力。杨嗲族群意识强,傅家洲上谁受了欺负都来找他帮忙。渐渐成了傅家洲渔民的领头人,傅家洲渔民也被称做“杨家帮”。 同一时间,对岸的草潮门码头也站了一群人,人数更多,个个手持木棒,虎视眈眈地盯着江中的划子。为首一人身形高大,外貌凶狠,黑铁塔似的,阴沉着一张脸说道:“咯一行明明是我们先做的,傅家洲咯帮人看我们赚哒钱眼红,也来抢生意,平时我们已经放哒让,让他们从银盆岭接客,今天竟然敢过来抢草潮门码头,兄弟们,让他们看看我们龙王港人的本事。” 其他人都附和:“二哥,我们龙王港的人连龙王老爷都不怕,还会怕他们?今天要打得他们服周。” 民国时期的“龙王港”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严格意义上是指一条河——湘江的一级支流,清《湘城访古录》称此水为曹塘河,又称麓桥河,发源于望城、宁乡一带的山中,上游汇望城县白箬铺、谷山之水,经梅溪滩,沿狮子山南麓绕过咸嘉湖,盘旋曲折从溁银桥下汇入湘江。全长约20多公里。而作为地名的龙王港指的是老溁银桥西端附近。 历史上龙王港洪害不断,其时,乡人为祈祷龙王保平安,将其取名“龙王港”。有民谣云:“韩家湖上水汪汪,十年湖田九年荒。龙王年年吐黑水,穷人岁岁遭祸殃。”龙王庙由是而立,龙王桥由是而建,年年祈祷,但收效甚微。 龙王港老地图图源:年版《长沙市地名录》 湘江两岸打鱼为生的人很多,基本都以居住地为纽带结成帮派,抱团取暖。比较有名的除了傅家洲的“杨家帮”,就属龙王港的“曾家帮”了。曾家帮的首领因在家中排行第二,人称曾老二。 湘江流域面积大,除了主河道外,还有众多湖泊沟汊,渔民们大多相安无事,很少有什么纠纷。曾家帮多在龙王港流域打鱼,而杨家帮则在傅家洲附近的河道讨生活。渔民算是靠天赏饭吃,毕竟人多鱼少,晚上打鱼,白天种菜或是划船去卖鱼,勉强能混个温饱。 到了清末年间,渔民们多了一条生财之道,就是划渡。 湘江穿城而过,将长沙城区分成东西两部分。在古代,江上没有桥梁,人们往来两岸,只能"设渡以通”。自古以来,长沙的湘江和浏阳河两岸就建有渡口,以利涉江。渡口又分官渡和义渡两种。义渡指民间或官方捐资兴建,以便民为目的,供行人免费或低价渡江过河的渡口,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民间慈善事业,由地方绅商出资或倡导捐资设渡修桥,被认为是一件大善事,荫及子孙,惠及乡民,便利行旅。所以清代湖南义渡相当普遍,各州县多者可达十几处,少的也有数处。 清代长沙的渡口除少数为官渡外,大多数为义渡。据嘉庆《长沙县志》所载:“湖迹义渡,县东五里。原系官渡,改驿后遂废。邑人私造渡船,恣意勒索,行旅苦之。乾隆十年()邑人饶渭南、杨少尤等募众捐置尊阳都、荷叶塘田三十五亩,更册名义济,建造渡船,招募渡夫收租供费。呈明各宪勒石永禁。船不得转拨,田不得侵占,渡夫不得需索。”可知,有历史记载长沙最早的一处义渡是湖迹渡(清代以前的义渡找不到历史记载)。湖迹渡在今烈士公园内,又称湖碛渡、回西渡(今名红军渡),原是长沙城东北向过浏阳河的渡口。 清光绪三十年(),长沙辟为商埠,客货云集,市场繁荣,往来行旅增多。原义渡虽不取渡资,但渡船笨重,且“三不开航”(涨大水不开,刮大风不开,渡工病了无人领驾不开),待渡时间长,人们深感不便,于是划渡行业代之兴起。 所谓划渡,就是江边打鱼为生的渔民用小划子载客过江。从事划渡行业的,一般是渔民,用私人渔划子渡送过江客,收取渡资。初为半农半渡,后从事渡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有渔民成为职业摆渡人。 城区湘江两岸渡口较多,主要有三处:大西门(义码头)至溁湾镇渡口、灵宫渡至牌楼口渡口、草潮门至银盆岭渡口。占据草潮门码头的就是龙王港的“曾家帮”,他们首创在渔划子上搭建起简易的木棚以遮雨挡风,很受渡客欢迎,几乎独占了草潮门至银盆岭的渡河生意。 民国时期大西门渡口图源《老照片中的长沙》 傅家洲以杨嗲为首的渔民们开始并末在意,毕竟从银盆岭过渡的人不多,大部分渡客多从溁湾镇、牌楼口两处过渡。白天为了零星的过渡客放弃种菜卖鱼有些得不偿失。 但到了民国初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年,裕湘纱厂创办于银盆岭,渡江业务顿时兴旺起来,每天从草潮门过渡到银盆岭的人络绎不绝,间或还能接到一些送货的生意。傅家洲的渔民们见渡客有利可图,也争相从银盆岭渡客。 由于曾家帮占据了草潮门码头,不让傅家洲的杨家帮从此处接客,相应的杨家帮占了银盆岭码头,也不让曾家帮的船接客,两帮几乎每天都发生一两次小规模的争吵和斗殴。 几次争斗以后,杨嗲痛定思痛,决心率众抢回草潮门码头,独占草潮门至银盆岭的渡船生意,才有了这一天的“杨家帮奇袭草潮门”。 本来想的是这天天气不好,过渡的人少,打对方一个出奇不意。没想到昨晚一个过渡的裕湘纱厂的工人是曾氏族人,听到了划渡人的议论,回到龙王港就赶快通知了曾家帮。于是这天杨家帮的人还没赶到草潮门,岸上齐刷刷几十号大汉,就已手持船桨或木棒严阵以待。 虽然计划败露,来都来了,还得打。杨嗲跳下船,手舞木桨杀向人群。曾老二比杨嗲高了一个头,一边用木棒跟杨嗲对打,一边大骂:“姓杨的,你们太恶哒,占哒银盆岭还不够,还想抢我们的地盘。” 杨嗲也不示弱:“曾老二,今天打赢哒的就占两边的码头,输哒的回克打鱼。” 论武力值是杨家帮的略强,但曾家帮胜在人多。双方恶斗一场,虽然杨嗲打折了曾老二的一条腿,但已方几乎个个挂彩,最终也没分出胜负,杨家帮只得退回银盆岭。 这一仗虽然可以说是两败俱伤,谁都没讨着好,但却推动了划渡正式成为一种职业。以前两帮人之间的小摩擦就让渡客略有微词,这一仗打得轰轰烈烈,自然惊动了政府部门。政府下决心整顿划渡业,遂出面严厉斥责各帮派,划定各船帮的码头和泊位,发给执照,固定码头权,成为划驳专业。警察也定期巡视各码头,杜绝争斗。 草潮门码头还是归了曾家帮,而银盆岭码头自然是归杨家帮。 小时候听这个故事,热血沸腾,觉得好有味。等到前些天动笔写的时候还是心存疑惑,怀疑它的真实性。查了查资料,还确有其事。《湖南省志》及《长沙市志》第五卷上都有记载,确实不是抽胡说。 后续的情况是:自此风波后,长沙划业正式成立,分码头主、租户、挂旗三种。码头主拥有码头主权,自备划子渡客,称自业;租户无码头权,向码头主缴纳租金或入帮费,方能上码头渡客;挂旗既无码头,又缴不起租金,受雇于码头主,所得收入大半需交给码头主,其余归已,所得甚微。 这个行业兴盛了几十年,至年,市区湘江渡口共有木划只,划业人员人。 新中国成立后,年长沙市轮渡公司成立,研究码头建设、船舶购置、划驳工人转业以及开航业务准备等工作。10月1日大西门(五一路)至溁湾镇轮渡正式开航,过往行人倍感方便安全。此为当时新建的五项市政建设之一,深得人民拥护。 其后,市轮渡公司于年7月1日开辟草银线(草潮门至银盆岭);10月1日开辟草三线(草潮门至三汊矶);年10月1日开辟灵阜线(灵官渡至阜埠河)。至此市区主要渡口,均以轮渡代划子,过渡效率提高,安全可靠。 轮渡开通以后,划渡就从银盆岭和湘江各渡口消失了。不过轮渡的风光史还不如划渡时间长,银盆岭至三汉矶的公路修通以后,开通公共汽车线路,然后湘江上的大桥一座接一座的建起,从年起,轮渡客运量逐年下降,九十年代后期彻底停开。 傅家洲的渡工失去这个职业后,有的进入轮渡公司工作,有的回傅家洲继续种菜打鱼,也有的就近进了长纺及长沙船舶厂当工人。杨嗲解放后因过往“渡霸”的罪名被判了几年刑,猿别的牙老倌也被招工进了长纺厂,后来举家搬迁银盆岭的长纺宿舍居住,从此告别了傅家洲。 傅家洲这个地方在上世纪中期曾是长沙重要的蔬菜种植地,这里的萝卜娃娃菜、青排菜非常有名,据说民国时玉和酱园做酱菜只用傅家洲的青排菜。本世纪初,长沙市政府制订实施橘子洲整体搬迁方案,傅家洲的居民陆续搬离,曾经的菜地如今已被杂草树木掩盖了。 目前傅家洲已没有常住居民了,据说最近在搞建设,估计是个旅游项目。 龙王港的变化更大,年,政府组织乡民治湖改水,拆掉老龙王桥,废除从溁银桥至磨桥一段米长的老港,沿扇子山下,开凿一条新港,修筑了防洪堤,兴建了桥梁、涵闸、排渍站等,防洪功能有了提升。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几次特大洪灾中,龙王港都面临重大险情,一度差点溃堤。还惊动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直到进入本世纪,政府花大价钱重修、加固龙王港堤,才彻底解决了水患。近些年龙王港一带没有出现过重大险情,如今的新龙王桥更是迁到了梅溪湖附近。 至于龙王港的曾老二和曾家帮后来的命运如何,没有查到任何资料。 猿别高中毕业后子承父业进了长纺当机修工,九十年代下岗后自谋生计,生活倒也过得滋润。本世纪初,他买房子的时候,考虑再三,还是买了地处银盆岭的楼盘,就是傅家洲对面的“沁园春”,是长沙最早的一处江景房。站在他家阳台上,傅家洲一览无余。 只可惜杨嗲没有等到这一天。 银盆岭及长纺厂(裕湘纱厂)的故事很多,纺织厂里女工多,猿别又长得帅,自然极受欢迎,他结婚之前,光我知道的厂内恋爱故事就有三四段。等下次找个时机撮猿别搞几杯酒,多挖点故事出来,再来写吧。 作者介绍枬子,文革初期出生于长沙,做过工人、会计、财务总监。现为资深高级会计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