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盛华章,年出生,浏阳北盛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职业投资人。年开始研究浏阳方言。 “水有源来木有根。千里来寻故里,高路入云端。”8月28日,盛华章的母亲,84岁的郑霞秀走进位于张坊镇上洪社区的黄氏宗祠,脱口而出这样一句话。 年前,她的曾祖母从这里嫁至淳口炉烟洞。两座大山之间,从此有了血缘亲情的联系。在寻根问祖的足迹里,百年故事的一幕幕场景在郑霞秀脑海中愈加鲜活。 8月30日,口述历史纪录片《南方》开拍。坐在摄像机前,郑霞秀用地道的浏阳话,将记忆中的往事娓娓道来。那是一段段家族历史,是一幅幅浏阳风土人情画卷,留下了一种语言摇曳生姿的唯美状态。 “我把我的妈妈定义为‘口语文学的传人’,由她,可以看到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充满着口语的魅力。”导演”盛华章说。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 摘掉毛呢礼帽,露出丝丝银发,84岁的郑霞秀两眼奕奕有神。 “新桥成舟,永古千秋。与天同老,与地同休。”年,不过13岁的郑霞秀随口为乡间新修桥梁唱出一段颂词,在淳口炉烟洞名声大噪。年,她被选为浏阳县第九区妇女代表之一,参加了浏阳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并成长为浏阳有名的土改女干部。 16岁的郑霞秀 “那是年正月,长沙南门坡子街长沙警备司令部来了两个女兵,一个叫王颖,一个叫张想想……”郑霞秀端坐扶手椅,不假思索地说出一个个地名、人名。仿佛60多年前的减租减息退押金运动,就在眼前。 而说起姑奶奶出嫁,盘点了那些细细密密的礼仪、人情之后,郑霞秀更眯了眯眼,朗声念出一首《哭嫁歌》:“红丝线,打结头。绿丝线,圆鞋口。家家有女兑猪头,猪头进屋娘欢喜,花轿进屋女却愁。娘前三天不吃饭,姐前三天不梳头。插什么花!梳什么头……” 盛华章从小就对母亲的博闻强记深感佩服。“在她的讲述里,既有活脱的人物、事件、场景,还有对仗工整的俚语歌谣,真是宝贵的财富。”年起,浏阳北盛人、职业投资人盛华章开始醉心研究浏阳方言,记忆力极好、表达能力强且保留一腔原汁原味浏阳北乡话的母亲郑霞秀给了他极大支持。 大到浏阳县城解放、土地改革,小到乡间吃酒、姑奶奶出嫁,郑霞秀一段段地说,盛华章一点点记录,近年来,已陆续留下上百个小时的影音资料。 他为这部用浏阳方言口述的历史纪录片命名为《南方》。 关于浏阳方言,他还做过这些事... “用浏阳方言编出一套全新逻辑的语言体系”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昔有成汤,莫不来王。盘庚东迁,定都安阳。纣王扩张,攻打南方……牧野之战,奴隶投降。十万将士,奔走他乡。莽莽丛林,且把家安。身安之处,不是故乡。” 这是盛华章写下的文字。关于浏阳先祖和浏阳方言的最先起源,盛华章作了一个大胆假设:“年前,30万奴隶牧野之战反戈一击之后,15万贵族将士的身影,消失在南方莽莽群山之中。这些贵族士兵带来的语言,可能就是浏阳方言的源头。” 所以,盛华章把浏阳方言口述的历史纪录片叫《南方》。 他同步在做的,远不止这一件事。他在其母校浏阳一中创设了功成奖学金,鼓励浏阳学人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