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绵绵的细雨飘散在巷子里,飘在已经变得有些现代化的围墙上,不时有人不紧不慢地走过。看见巷子里一成不变的水泥路上站着陌生人,领着孙子的大娘扶着门槛,探头往外看了一眼,又缩回身去了。

“当年的枫浆铺啊,一去不复返了。”年前的官道驿站、商铺林立,繁华如市的景象,让住在这条小街上的原洞阳中学校长、66岁的汤念慈仍保持着细腻而温热的怀想。

小小枫浆桥,曾引得谭嗣同感慨无限

“桥上一回首,晓风侵骨寒。送人意无尽,惟有故乡山。野水晴云薄,荒村缺月圆。役车休未得,岁暮意阑珊。”在我们到达洞阳之前,市文联秘书长、谭嗣同诗词爱好者刘正初将一册王巨农先生主编的《浏水遗音》主动借阅给我们,其中就有谭嗣同这首《枫浆桥晓发》。“除了这,明代浏阳知县蒋识也写了一首《临省旱灾宿枫浆馆》,可见枫浆桥确实是个经得起一说再说的地方。”

因为爱好谭嗣同诗词热爱文史,又因曾在档案馆工作的经历,刘正初肯定两首古诗词中的“枫浆桥”和“枫浆馆”就是现今的洞阳镇南园社区枫浆组。虽然出生于南乡,但刘的祖上曾开过爆庄,“旱路从浏阳县城出,经盘龙岭、蕉溪岭、蕉溪市、洞阳市、永安市、过界板桥至长沙境内,是浏阳县城通往长沙府的唯一兵马大道。祖辈们去长沙以外经营爆庄生意均需在枫浆馆留宿一夜,次日再启程。因此谭嗣同往来于长浏之间,在枫浆桥歇脚并留下诗作并不奇怪。”

比南乡人刘正初听来的历史更近的,便是本地人汤念慈小时候的记忆——

当时的枫浆桥为四曲拱桥,桥头有碑,就两行字:乾隆二十八年;八十二岁老人周采臣。原桥址位于枫浆村陈建欧和陈笑杰住屋之间。据说这位周采臣是个大财主,但无后人,毕生积蓄就用来修桥。修枫浆桥的同时,他还沿着古道在永安市、洞阳市内皆有修桥,当修到高胜桥(今蕉溪乡境内)时便去世了。年前,枫浆桥曾作为古道的青石板路还在,青石板长度在七八十厘米到一米二左右不等,宽约尺余,一块接一块,一路铺过来。

因为常年的踩踏,青石板幽然洁净。即使是下雨天,一路踩过去,鞋子都不会被弄脏。汤念慈说:“10岁左右,我还骑着骡子送货到砰山,走的就是这条路。到了年后,青石板慢慢被人撬去当阶梯、垫猪槽,想想就让人心痛啊。”

唏嘘感叹里,一切都像梦一样飘忽,惟独留下了谭嗣同和蒋识的两首诗为枫浆桥留下了作为年前长沙至浏阳官道驿馆的远去背影。

一桥连接,古商铺地图仍像掌纹一样清晰

“两岸中分绝顶头,南村水过北村流。”清代浏阳人瞿家鳌留下了一首游九溪洞的诗词,其中两句用来形容流经枫浆桥的洞阳河同样恰当。88岁的木匠潘元成对河与桥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

当时的河道并没有被拉直,而是流经老人现在的家几米之远,而原始意义上的“枫浆桥”也在此处。不用翻书,不用找资料,潘元成脑海中的那幅商铺地图仍是线条清晰,熟悉得一如自己手掌上的纹路——

从长沙这边数起,桥这端是“苏转兴饭铺”。桥的另一端是“长茂饭铺”,老店主的名字叫陈早禾,是个夫妻店,所以又有人喊作“陈早禾饭铺”;“长茂饭铺”对面是“广盛祥南货”;紧挨着“长茂饭铺”的是“苏仁寿堂”药店和“石广兴铁铺”;再过去是“兴龙山”南岳庙……

像现在的商铺招牌一样,那些个店多是挑出门店的布幡作为招牌。印象最深的是“长茂饭铺”前的歇脚亭子,作为商家为客人提供寄存轿子、供骡马饮水的便利之地。吃饭的、歇脚的、扯谈的,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老人家眯缝着眼睛,时光仿佛就此打住,到达了谭嗣同笔下的枫浆桥。

民俗风情吃新节,热闹堪比农贸市场

“和现在的人相比,过去的农人能更早地闻到丰收味道。”说起洞阳境内曾有的吃新节,潘元成印象里的古老生活,似乎就在那枫浆桥下的河滩上完整地保存着,而这一讲述,引得热爱乡间文化的陪同采访者进入了纯粹的倾听世界——

夏至后逢卯日为吃新节,旧时长工可休息一天,农户称肉买酒,摘几穗稻谷蒸熟,先敬天地祖宗,然后拨出米饭,尝食,称“合家尝新”。

青橙黄绿众纷纭,人来车往沸声腾。吃新节那天,附近的人聚集在此,枫浆桥的另外一种生活热乎而新鲜。抬轿的、打独轮车的、背树卖的、叫卖农产品的,停轿下马、作揖打拱,互相寒暄,热闹得几乎堪比现在的农贸市场。物质虽比现在贫瘠,但那种快乐不是现代人可以走进去的……

收回了记忆,潘元成的目光里满是可惜:年,枫浆老桥拆除,连桥头石碑都不知所踪。到了解放后,就建有供销社,仍有十里八乡的人前来赶集逛商铺,而自洞阳政府迁走后,繁荣消失了,热闹也消失了,留下的也仅有回忆了。

地理风物一所小学,三个木匠两年工

顺着枫浆桥朝西,过河,左转,不远处便是洞阳境内曾名噪一时的枫浆学校。初夏季节,鸟在绿树的枝头鸣叫。偶尔,才看见一辆汽车从不远处的村道上滑过。

汤念慈的语调里满是亲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崇尚教育的当地人开始兴建学校,选址后却发现缺少木材。由陈佑南为首的大队干部挎着一个装满钱的书包坐在洞阳市(今洞阳社区)收树,没几天,建造学校的树一下子收齐了。光是木匠活,潘元成带着两个帮手前前后后做了两年才完工,可以想象其规模。

年,枫浆学校落成,当时还兴建了“三厂”——猪场、茶厂、林场,成为全浏阳最好的乡村小学之一。在省里进行验收之前,大家听说没有操坪是无法通过的,于是在学校的后山推出了一个操坪。“说一夜之间推出个操坪是有点夸张,不过足以证明枫浆人办学的魄力。”

验收通过的当天下午,枫浆学校请了浏阳市花鼓戏剧团进行演出。当地“秀才”陈恒安在演出舞台两边的台柱上挥毫撰写了一副含义深远却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对联: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古今今今胜古;是真休作假,弄假也成真,真真假假假做真。

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解声不再,孩子们稚嫩而充满朝气的朗朗书声亦不复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年前,枫浆学校光荣完成了它教书育人的最后使命。

历史钩沉每次回来,他都会拜访有老人的家庭

李家大屋。“来,快请坐。叔外公的直系亲属,现在都不住这里了。”今年64岁的苏定国是李信将军的侄外孙,满脸的憨厚与热情。“我和他见面的次数也不多,就三四次的样子,但印象还比较深。”

讲起李信将军,苏定国用“高高大大”来形容,年、年、年和他逝世的年见过。“虽然没有多话讲,但是很尊敬老人。每次回来都会去周边有老人的邻居家拜访,挺重人情的感觉。”

“幼年反抗思想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李梓轩先生。他和外公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在苏定国像宝贝一样收藏的《李信画传》里,有一小段文字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其父李梓轩是一名村塾先生,曾是王震和苏鲁的老师,对此《王震传》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作为同盟会会员,李梓轩在村塾的课堂上,经常向学生们讲述反帝反封建的英雄事迹和革命故事,宣传民主思想,同时对青年李信影响很大。

相关链接

李信(年-年),原名李声笙,生于浏阳县北盛区安内乡(今洞阳镇)仁横村李家大屋一户耕读人家。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年5月26日在北京病逝。

本文选自浏阳日报《走读浏阳》大型系列人文报道

浏阳网,浏阳官方新闻门户网站。

微浏阳,浏阳微门户

我的账户:微浏阳

公众账号:eliuyang

联系(保存此号码,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