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沉淀岁月,匠心打磨时光。 7月17日起,浏阳日报在文化版特别策划《浏阳匠心》栏目,给您展示匠人们的老手艺,让我们从他们的故事中,读取时光带给他们的沉淀,读懂他们给世人带来的惊艳,一起回望时光里的故事。 如果您身边也有坚持工匠精神、坚守行业匠心的传统手艺人,欢迎拨打浏阳日报新闻热线,或者在微浏阳后台留言。 泥塑万象 官渡农民“扶烂泥上墙” 泥塑技艺成浏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输12 是农民都会和泥巴打交道 但浏阳官渡农民林学文玩泥巴 却玩出了门道 他将泥塑艺术这一民间文化发展成了 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51岁农民 是“玩泥巴”的 “ 文 化 大 师 ” 7月16日,一行人参观了林学文的不少作品——他最擅长将泥巴一层层堆上去,形成空间感和立体感,再塑形、抛光、上色,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一幅幅泥塑、浮雕、堆画作品了,有的气势宏大如盘龙,有的小巧精细如雪梅。 51岁的林学文开始动手展示起泥塑的传统工艺。先是在纸上绘制出泥塑的设计图,然后再用粉笔将设计稿样画到墙面或者其他物品上,再根据粉笔印迹在每条线路上敲定钢钉,线条就变成了立体画。再用铁丝在各个钢钉中扎网,形成一种更精准的立体构造。接下来就是和泥料,再将泥料一层层堆上去,填充的同时,边抛光边塑形。 在传统泥塑工艺中,材料多是石灰、桐油、麻筋、红砂糖、面粉等,时代在变化,材料和工艺也在发展,林学文将水泥和衣服碎片或纤维搅拌,实验出了更省更坚固的泥塑原料,给了这门古老技艺更多创新。 誓将民间艺术 发扬光大 “ 代 代 传 承 ” “我这一辈子最感恩的一件事,就是遇到了恩师李煌老师。我记得恩师对我说,只要你坚持每天画一点,哪怕做得很少,这对你的将来都会有莫大的好处!”直至如今,林学文都将这段话铭记于心,并且持之以恒,为之后的泥塑技艺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在绘画的基础上,林学文再次得到民间泥塑艺人姜贤东的指点。老人收他为徒,把毕生经验都传授给他,告诉他这些传统的东西可能会被当代科学发展所淘汰,但只要有心继续传承,就能用现代新材料发扬传统旧工艺,让泥塑手艺继续服务于社会民间。 “我不想让这些民间绝活消失。”林学文说“每一个时代的作品都会随着历史流淌而更显底蕴,这就是民间工艺的价值。” 让林学文兴奋的是,泥塑手艺已经成功申请为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泥塑的价值,就是它传承下去的意义。”林学文说,匠人的用心、艺术的美感、手艺的奥妙,都是这门民间艺术的价值,他将用心传承散播着这项魅力文化! 相关链接泥塑,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怎么更好地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这不是林学文一人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需要支持的问题。 ?更多关于泥塑的故事,请阅读明日浏阳日报 来源:浏阳日报(记者张玲) 摄影:彭红霞 责编:江卉 编审:龙章平高雨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