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 民国通俗小说知多少 坐上时光机,回到民国时期。那时民族危亡,兵荒马乱,生灵涂炭;那时新旧思想冲突,中西文化碰撞。在那个风云突变的年代,行走于乱世中的众生,闲暇中、深夜里读什么样的小说来消遣自己的时间,抚平自己的创伤,慰籍自己的灵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民国通俗小说的概念 何为民国通俗小说?众多的文史学家、作家都给过定义,本文借用范伯群先生的结论:民国通俗小说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繁荣滋长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以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在功能上侧重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但也顾及“寓教于乐”的惩恶劝善效应;基于符合民族欣赏习惯的优势,形成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商品性文学(选自《鸳鸯蝴蝶派作品选》范伯群主编)。简单的说,民国通俗小说是民国大都市产生的,为了满足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而创作的作品,它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大众、调剂生活,它更加“接地气”。 ▲民国时期出版的通俗小说 (来源:《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 民国通俗小说的崛起 民国初年,新闻报刊业在中国大都市繁荣起来,以上海、江浙一带为中心的通俗小说作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中国诞生了职业作家、专职写手,他们以稿费为生,定期向各大报社供稿。他们的作品一般采用副刊连载的形式,在时下最流行的报纸或杂志上发表,超高人气的作品会顺应市场需求随后发行单行本,广受当时民众的热烈追捧;而没有市场号召力的作品则如过眼云烟,随生随灭。 民国通俗小说的“创作者联盟” 民国通俗小说的创作主力是书坛人称的“鸳鸯蝴蝶派”,他们与“新文学派”并驾齐驱称霸民国文坛。民国初年至“五四”以前,“鸳鸯蝴蝶派”的作品几乎垄断了各大报纸副刊、小报和杂志,大有一统天下的局面。“五四”以后,“新文学派”陆续涌现在了不少杂志刊物上,在二十年代初和三十年代初,“鸳鸯蝴蝶派”的两大重要园地(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和《申报》副刊《自由谈》)曾先后被“新文学派”占领。不过“鸳鸯蝴蝶派”很快就收复失地。两派作家在民国的文坛上激烈角逐了近四十年,为我们带来了大批的优秀作品。“鸳鸯蝴蝶派”中按地域又可细分为南北两派,南派先后成立了“青社”和“星社”,与“新文学派”进行抗衡,南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海上漱石生,包天笑、李涵秋、周瘦鹃、平生不肖生、何海鸣、顾明道、文公直、秦瘦殴、王小逸等;北派起步较晚,上海的通俗小说出版业风生水起之时,京津地区仍显得相当寂寞,直至三十年代,天津《天风报》创刊,捧红了刘云若和还珠楼主,同期的张恨水也红得发紫,一大批后起之秀陈慎言、王度庐在文坛崭露头角,白羽、郑证因相继成名,北方小说正式进军上海报刊,民国的通俗小说艺术也步入峰巅。 ▲包天笑▲李涵秋 ▲周瘦鹃▲刘云若 民国通俗小说“很有料” 民国通俗小说承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衣钵,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借鉴外国小说的题材和表达手法,尝试将通俗文学现代化。这里有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金戈铁马的武侠小说,腥风血雨的帮会小说,扑朔迷离的侦探小说,解秘猎奇的社会小说,勾心斗角的宫闱小说,讽刺搞笑的滑稽小说。民国通俗小说家从讲述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技巧方面进行不断尝试和创新,刷新了中国很多的“第一”:中国第一本正面描写和尚恋爱的小说,是被周作人称为“鸳鸯蝴蝶派”的祖师苏曼殊写的《断鸿零雁记》;中国第一本歌颂寡妇恋爱的小说,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玉梨魂》;中国第一本长篇日记体小说,是《玉梨魂》作者徐枕亚写的《雪鸿泪史》;中国第一篇书信体小说,是鸳鸯蝴蝶派主将包天笑的《冥鸿》。这些小说不但是民国时期别具一格的文学作品,还为研究二十世纪前叶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学者提供艺术性形象化的素材。 民国“超高人气”通俗小说 民国通俗小说自诞生那天起,就自带“商业属性”,它不断地迎合大众的品味,推出适销对路的作品,一部部“人气爆棚”的作品在图书市场出现,圈粉无数,作者也藉由作品,跻身“一线”作家行列。本文列举五篇小说,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的盛况。 《玉梨魂》《玉梨魂》是民国小说家徐枕亚于年创作的文言哀情小说。小说讲述了青年教师何梦霞第一次看到青年寡妇白梨影后,产生了爱恋之情。后来,虽然两人情投意合,但终因封建伦理束缚,而不得结合的爱情悲剧。这部作品以清丽典雅、骈散相间的文言写成,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腻、生动,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在封建意识仍然强大的民国初年,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袁进评价《玉梨魂》,讲道:“平心而论,在小说中任何道德说教都是苍白无力的,它的力量远不及作品中生动的人物行动和心理描绘。《玉梨魂》问世后,是民初声誉最著的小说,在近代出版业还相当简陋的条件下,这部书居然翻版几十次,销数几十万,今天的读者已难以想象,一部骈体小说也会这么流行。”(《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P) ▲《玉梨魂》▲徐枕亚 《啼笑因缘》《啼笑因缘》描写的是主人公樊家树和沈凤喜、何丽娜、关秀姑三位女子的恋爱纠葛,在这样一个多角恋爱故事中,又穿插了封建军阀强占民女,武侠锄强扶弱的情节,故事曲折离奇,富有传奇色彩,体现了“社会”“言情”与“武侠”三位一体的艺术大融合。《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成名作,在《快活林》副刊连载三年,引起巨大轰动,读者反响强烈,出现了一大批“啼笑迷”,鲁迅的母亲就是《啼笑因缘》的“铁粉”。胡风在他的回忆录《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走进了他的房里的时候,他正包扎好了几本预备付邮的书。他告诉我,这是《啼笑因缘》,寄给母亲看的。”徐开垒评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讲道:“《啼笑因缘》在报上刊登时,编辑部收到过大量读者的来信表示欢迎,出书后又再版十多次;改编成舞台剧,连演连满;搬上了银幕,又长期卖座不衰。”(《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P)张恨水也被老舍称为“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啼笑因缘》▲张恨水 《歇浦潮》《歇浦潮》写的是民初上海十里洋场众生相,写了妓女、新剧艺术家,还有革命党人等各色人物。不仅场景逼真,在挖掘人性的卑劣方面,也很透彻。作者海上说梦人(朱瘦菊)。《歇浦潮》能在当时众多流行的黑幕小说之中脱颖而出,与作者自身的笔墨功力密不可分。在张爱玲的“爱书”推荐中,就有《歇浦潮》。凡是一部小说得以畅销,必定会推出续集,作者后期又推出《新歇浦潮》。王安忆在评析《歇浦潮》时说“我们也必须承认,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上海社会的一部分资料。它所描绘的民国初年,上海各阶层的人物生态,是从事严肃艺术的知识分子所难以涉及的领域……。因此,海上说梦人和《歇浦潮》的产生,本身便是一个上海故事了。”(《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P) ▲《歇浦潮》▲海上说梦人 《江湖奇侠传》《江湖奇侠传》以历史上湖南平江、浏阳两县县民争夺赵家坪一事为引子,描写了昆仑、崆峒两派弟子分别帮助争夺赵家坪而产生的冲突,从而牵引出两大武林门派的思怨情仇。《江湖奇侠传》是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成品之作,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有些人认为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平江不肖生也被誉为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江湖奇侠传》在当年引起的巨大轰动,据郑海梅《武侠小说的通病》一文说:“那个付诸死灰的东方图书馆中,备有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阅的人多,不久便书页破烂,字迹模糊,不能再阅了,由馆部再备一部,但是不久又破烂模糊了。这部书购有十有四次,武侠小说的吸引力,多么可惊嘞。”《江湖奇侠传》小说一版再版的同时,明星影片公司改编拍摄的《火烧红莲寺》,由当时最著名的影星胡蝶主演。沈雁冰作为“新文化派”的一员,曾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一文中说:“如果说国产影片有对于广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红莲寺》了。” ▲《江湖奇侠传》▲平江不肖生 《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传》被倪匡称为天下第一奇书。这本书洋洋洒洒万字,以第三次峨眉斗剑为线索,开创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奇幻世界。一代神魔武侠小说大宗师还珠楼主(李寿民)创造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仙道世界。在这本小说中,天外还有天,地底还有地,水下还有湖,石心还有精舍;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移之走,人可化为兽,堪称穷尽想象之极致。《蜀山剑侠传》开创了仙侠文学的先河,如今已经被网络文学和相关游戏发扬光大的仙侠题材,几乎完全是建立在了《蜀山剑侠传》开创的体系之下。据传,当时《蜀山剑侠传》每本印数上万,仍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周青霖曾写到:“如西藏路远东饭店附近有一书摊,早上摆出十余册《蜀山》,下午就售光了。更有一些热情的读者,或登门拜访,或设宴相邀,或要求赠书题字,或恳请合影留念,令人感动却应接不暇。也有一些好事者,为了“扎台型”、“吃得开”,竟打起“还珠”的招牌。”著名作家白先勇在他的《蓦然回首》中写:“还珠楼主的大著《蜀山剑侠传》,从头到尾,我读过数遍。这真是一本了不得的巨著,其设想之奇,气魄之大,文学之美,功力之高,冠绝武林,没有一本小说曾经使我那样着迷过。”(《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P) ▲《蜀山剑侠传》▲还珠楼主 从民国初期至解放前,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里,文人名家们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收录了民国时期五百多位作家近两千部作品,内容涵盖了志怪、传奇、话本、讲史、神魔、讽刺、狭邪、侠义、侦探、黑幕、滑稽等小说门类。想要了解更多民国通俗小说?快来“打卡”《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 民国通俗小说书目资料汇编魏绍昌 上海书店出版社, -7---9 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文史学家魏绍昌主编的大型资料文献,全书依据篇幅体量,以三分册形式推出,力求如实全面地反映民国通俗小说的创作结集、出版状况。本书辑录年1月至年9月期间出版的通俗小说近部。 书后附有51篇文学研究专家和当代著名作家有关民国通俗小说的评介赏析的文章,便于读者了解20世纪90年代本书创编时期对于民国通俗小说的理解程度和研究水准。文中插入了相应的作家肖像、手迹、书影等,以增加史料性和可读性。 广州图书馆七楼中外文工具书区 Z88//1-3 “工具书”意指那些根据一定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工具性图书。 根据编制特点和使用习惯,工具书可分为九大类: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名录、数表、统计集、表谱、图录、丛集、汇要。 工具书是知识的奠基者、组织者和策划者。它在内容上不仅仅是说文释意,更包含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知识信息。 广州图书馆中外文工具书区位于广图北七楼东南角,入藏图书近万册,其中英文版图书约册。内容涵盖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文学、艺术、历史等,包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多种工具书类型。 今天,就让你我一齐携手走入广图工具书的天地,听我细述工具书当中的故事,共同品鉴和研读那些鲜为人知的工具书文化。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情怀 同一本工具书…… 欲知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留意 “走进工具书”系列文章 |